分享

张中丞庙“铁脚”的由来

 老街茶馆图书馆 2015-03-04

  位于无锡市惠山直街的张中丞庙,俗称“大老爷殿”,主祀的是唐御史中丞张巡,配祀睢阳太守许远。该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后多次重修。清咸丰间被毁后,于同治八年重建,一直延续到现在。当然,它跟大多数古建筑一样,在这一百多年间几经战乱,遭受了严重破坏。

  1987年,无锡市政府出资100多万元,搬迁了居住其间的54户居民和2家工场,1990年又拨款150万元,进行大修。由于该庙主体结构保存完好,所以大修后仍视为同治八年的古建筑,与近年在空地上翻建,沿用旧名的“假古董”不能相提并论。现在的张中丞庙作为惠山古街一处重要的文化景点,受到很多的人关注,而关于此庙的典故中,“铁脚”之说颇有传奇色彩。

  唐御史张巡英勇善战

  从锡惠公园里张中丞庙的西侧步入边门,各处浏览,仔细观摩,觉得庙中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它的主殿恢宏壮丽,中立张巡和许远站在睢阳城头的塑像,梁柱间挂的匾额都是当年旧物,金字花边,书体庄重,“荫被南天”、“精忠贯日”、“功先李郭”等内容无不昭示着主人公不平凡的经历和功绩。主殿对面的戏楼飞檐翘角,画栏雕板,都显得精美绝伦。戏楼向两侧延伸,再向前拐角,构成两个臂膀似的观台,而这种戏台连看台的建筑目前已不多见。院中两株古银杏,主干峭然挺拔,树冠绿荫匝地。

  戏楼下壁间嵌有四块明清时期的古碑,记录了张中丞庙数百年来的兴废过程。院中西北角树丛间也有一块古碑矗立,可惜字迹均已被岁月磨去,倒是左下角一方印章还依稀可辨,刻着清康熙年间无锡知县吴兴祚的名字。张中丞庙的后边,隔着一条道路,依山叠一溜湖石假山,怪石嶙峋,绵延数十步,也蔚为壮观,可见当年的张中丞庙还有一座后花园。

  张中丞庙本不大,一圈下来,忽然发觉不见了一样东西。那是一双铁铸的人腿,习惯上叫它“铁脚”。粗看之下,那双铁脚不过是两段废铁而已,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人的象征。几年前有人还亲眼看见它躺在前面园里的草地上。后来,笔者再去寻找了一番,却没有见到,笔者顿然感到很失落,要知道这“铁脚”和祀主张巡有着莫大的关系,而故事就要从张中丞庙的主人公说起。

  唐代天宝十四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叛军很快占领了洛阳,次年又进入长安。当时张巡(709-757)是真源县县令,在许多唐朝官员逃的逃、降的降时,他却“率吏哭玄元皇帝庙,遂起兵讨贼。”他用计谋占领了雍丘城(今河南杞县),遭到雍丘叛将令狐潮的猛烈反攻。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他们多次用乱箭击退叛军的进攻,但不久城中的箭就用完了,将士们都很着急。张巡却不慌不忙,叫人扎了许多草人,穿上士兵的服装,乘晚上月色朦胧,把草人吊到城墙外。叛军以为张巡派兵袭击,急忙放箭。到天亮一统计,从草人身上收到了几万支箭。这样一连几晚,敌人终于知道是上当了,再也不去理睬那些草人。于是张巡真的派了五百勇士,半夜缒下城墙,偷袭了令狐潮的大营,把令狐潮打得落花流水。后人曾对此赋诗说:“出奇漫折蒿为矢,制胜能令草作兵。”

  张巡智慧过人,就是这样,他接连打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漂亮仗。

  “铁脚”原是遭唾弃的小人

  雍丘是个小地方。为了更多地牵制叛军,至德二年,张巡移师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太守许远是深明大义的人,知道张巡的才智在自己之上,便上报朝廷。唐玄宗诏封张巡为河南节度副史、御史中丞,许远做了张巡的副手。从至德二年的正月到十月,他们坚守睢阳孤城十个月,“以万名疲弊之卒抗十余万强敌,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破敌十万”期间艰苦卓绝,惨酷壮烈,令人悚然。由于长期被围,城内粮尽矢绝,许多士兵活活饿死。为了能继续战斗,竟至于“脔妾掘鼠”。

  张巡被围时,曾派部将南霁云杀出重围,到临淮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出于小人之心,竟“嫉巡、远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反而想把“勇且壮”的南霁云留为己用,设宴招待他。南面对一桌好饭菜,想起围城内的艰辛,不禁热泪盈眶,猛地拔出佩刀,剁下一指,以表示他对偏安一方的小人们的愤慨和自己返城的决心。后来南霁云潜回睢阳,继续战斗。

  到十月城破,敌人将刀架在张巡的脖子上,逼他投降,他镇定自若,鼓励战友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也英勇不屈,两人骂贼不止,壮烈牺牲。许远被俘后也仍遭杀害。

  睢阳虽然失守,但由于他们牵制了大量敌军,赢得了时间,使叛军最终未能继续东进,保全了江淮一带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人们为了不忘记他们的功绩,为他们设庙致祭。并在张巡庙中铸了贺兰进明的像,“跪道左,游人暨妇女儿童竞取砖石掷之,破额洞胸,断手折足。岁一易,或再易,以为快。”(明张永积《锡山景物略》)后来便将铁人换成了铁脚,长期接受人们的唾弃和践踏。

  这便是张中丞庙内铁脚的来历。人们历来对这双铁脚是很关注的。清胡介昌《睢阳庙》诗云:“睢阳雀鼠亦馨香,铁足双双践蹈忙。清者自清浊者浊,分别遗臭与流芳。”民国时秦颂石亦有一诗:“肃爽须眉气尚生,双忠一代著英声。惩奸千古残肢在,白铁无颜铸进明。”这双铁脚现处何处是无从知晓了,不过因之却是一件美中不足的事。

  (撰稿 曹裕椿 整理 张建波)  位于无锡市惠山直街的张中丞庙,俗称“大老爷殿”,主祀的是唐御史中丞张巡,配祀睢阳太守许远。该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后多次重修。清咸丰间被毁后,于同治八年重建,一直延续到现在。当然,它跟大多数古建筑一样,在这一百多年间几经战乱,遭受了严重破坏。

  1987年,无锡市政府出资100多万元,搬迁了居住其间的54户居民和2家工场,1990年又拨款150万元,进行大修。由于该庙主体结构保存完好,所以大修后仍视为同治八年的古建筑,与近年在空地上翻建,沿用旧名的“假古董”不能相提并论。现在的张中丞庙作为惠山古街一处重要的文化景点,受到很多的人关注,而关于此庙的典故中,“铁脚”之说颇有传奇色彩。

  唐御史张巡英勇善战

  从锡惠公园里张中丞庙的西侧步入边门,各处浏览,仔细观摩,觉得庙中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它的主殿恢宏壮丽,中立张巡和许远站在睢阳城头的塑像,梁柱间挂的匾额都是当年旧物,金字花边,书体庄重,“荫被南天”、“精忠贯日”、“功先李郭”等内容无不昭示着主人公不平凡的经历和功绩。主殿对面的戏楼飞檐翘角,画栏雕板,都显得精美绝伦。戏楼向两侧延伸,再向前拐角,构成两个臂膀似的观台,而这种戏台连看台的建筑目前已不多见。院中两株古银杏,主干峭然挺拔,树冠绿荫匝地。

  戏楼下壁间嵌有四块明清时期的古碑,记录了张中丞庙数百年来的兴废过程。院中西北角树丛间也有一块古碑矗立,可惜字迹均已被岁月磨去,倒是左下角一方印章还依稀可辨,刻着清康熙年间无锡知县吴兴祚的名字。张中丞庙的后边,隔着一条道路,依山叠一溜湖石假山,怪石嶙峋,绵延数十步,也蔚为壮观,可见当年的张中丞庙还有一座后花园。

  张中丞庙本不大,一圈下来,忽然发觉不见了一样东西。那是一双铁铸的人腿,习惯上叫它“铁脚”。粗看之下,那双铁脚不过是两段废铁而已,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人的象征。几年前有人还亲眼看见它躺在前面园里的草地上。后来,笔者再去寻找了一番,却没有见到,笔者顿然感到很失落,要知道这“铁脚”和祀主张巡有着莫大的关系,而故事就要从张中丞庙的主人公说起。

  唐代天宝十四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叛军很快占领了洛阳,次年又进入长安。当时张巡(709-757)是真源县县令,在许多唐朝官员逃的逃、降的降时,他却“率吏哭玄元皇帝庙,遂起兵讨贼。”他用计谋占领了雍丘城(今河南杞县),遭到雍丘叛将令狐潮的猛烈反攻。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他们多次用乱箭击退叛军的进攻,但不久城中的箭就用完了,将士们都很着急。张巡却不慌不忙,叫人扎了许多草人,穿上士兵的服装,乘晚上月色朦胧,把草人吊到城墙外。叛军以为张巡派兵袭击,急忙放箭。到天亮一统计,从草人身上收到了几万支箭。这样一连几晚,敌人终于知道是上当了,再也不去理睬那些草人。于是张巡真的派了五百勇士,半夜缒下城墙,偷袭了令狐潮的大营,把令狐潮打得落花流水。后人曾对此赋诗说:“出奇漫折蒿为矢,制胜能令草作兵。”

  张巡智慧过人,就是这样,他接连打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漂亮仗。

  “铁脚”原是遭唾弃的小人

  雍丘是个小地方。为了更多地牵制叛军,至德二年,张巡移师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太守许远是深明大义的人,知道张巡的才智在自己之上,便上报朝廷。唐玄宗诏封张巡为河南节度副史、御史中丞,许远做了张巡的副手。从至德二年的正月到十月,他们坚守睢阳孤城十个月,“以万名疲弊之卒抗十余万强敌,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破敌十万”期间艰苦卓绝,惨酷壮烈,令人悚然。由于长期被围,城内粮尽矢绝,许多士兵活活饿死。为了能继续战斗,竟至于“脔妾掘鼠”。

  张巡被围时,曾派部将南霁云杀出重围,到临淮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出于小人之心,竟“嫉巡、远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反而想把“勇且壮”的南霁云留为己用,设宴招待他。南面对一桌好饭菜,想起围城内的艰辛,不禁热泪盈眶,猛地拔出佩刀,剁下一指,以表示他对偏安一方的小人们的愤慨和自己返城的决心。后来南霁云潜回睢阳,继续战斗。

  到十月城破,敌人将刀架在张巡的脖子上,逼他投降,他镇定自若,鼓励战友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也英勇不屈,两人骂贼不止,壮烈牺牲。许远被俘后也仍遭杀害。

  睢阳虽然失守,但由于他们牵制了大量敌军,赢得了时间,使叛军最终未能继续东进,保全了江淮一带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人们为了不忘记他们的功绩,为他们设庙致祭。并在张巡庙中铸了贺兰进明的像,“跪道左,游人暨妇女儿童竞取砖石掷之,破额洞胸,断手折足。岁一易,或再易,以为快。”(明张永积《锡山景物略》)后来便将铁人换成了铁脚,长期接受人们的唾弃和践踏。

  这便是张中丞庙内铁脚的来历。人们历来对这双铁脚是很关注的。清胡介昌《睢阳庙》诗云:“睢阳雀鼠亦馨香,铁足双双践蹈忙。清者自清浊者浊,分别遗臭与流芳。”民国时秦颂石亦有一诗:“肃爽须眉气尚生,双忠一代著英声。惩奸千古残肢在,白铁无颜铸进明。”这双铁脚现处何处是无从知晓了,不过因之却是一件美中不足的事。

  (撰稿 曹裕椿 整理 张建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