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西汉诸郡沿革(上)

 文化龙乡 2015-03-04
西汉郡级政区沿革

  秦郡

  1内史2上郡3北地4陇西5上党6河东7河内8河南9南阳10南郡11巴郡12蜀郡13汉中14颍川15陈郡16薛郡17泗水18东海19鄣郡20会稽21砀郡22东郡23常山24邯郸25巨鹿26云中27雁门28代郡29太原30济北31临淄32胶东33琅邪34广阳35上谷36渔阳37右北平38辽西39辽东40九江41庐江42衡山43长沙44黔中45闽中46南海47桂林48象郡

  汉郡

  高帝元年(-206)正月内史东部属塞国、内史西部雍国。八月塞国降汉,内史东部分置渭南、河上二郡。

  高帝二年(-205)六月雍国平定,内史西部置中地郡。

  高帝五年(-202)24郡7王国(领23郡)

  1设韩国,领颍川郡

  2设楚国,领陈郡、薛郡、泗水、东海、鄣郡、吴郡(会稽)六郡

  3设梁国,领砀郡

  4设赵国,领常山、邯郸、巨鹿三郡

  5燕国,领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六郡

  6设淮南国,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分庐江郡设置)四郡

  7设长沙国,领长沙、武陵(由黔中郡改置)二郡

  8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成为化外之地

  9分庐江郡设豫章郡10撤消黔中郡,其西北部分属南郡和巴郡,余部设置武陵郡。

  渭南、河上、中地、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韩国(颍川)、楚国(陈郡、薛郡、泗水、东海、鄣郡、吴郡[会稽])、梁国(砀郡)、东郡、赵国(常山、邯郸、巨鹿)、云中、雁门、代郡、太原、济北、临淄、胶东、琅邪、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

  高帝六年(-201)19郡10王国(领33郡)

  1分巴、蜀二郡地设置广汉郡

  2撤消韩国,颍川郡直属汉廷

  3分楚国设置荆国,领鄣郡、吴郡、东阳(分东海郡设置)

  4分东海郡设置东阳郡,属荆国

  5陈郡有属楚国改直属汉廷

  6设置代国,领云中、雁门、代郡三郡

  7设置韩国(新),领太原郡

  8设置齐国,领济北、博阳(分济北郡设置)临淄、胶东、琅邪、胶西(分琅邪郡设置)、城阳(分琅邪郡设置)七郡

  9分济北郡设置博阳郡

  10分琅邪郡设置胶西郡

  11分琅邪郡设置城阳郡

  渭南、河上、中地、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陈郡、楚国(薛郡、彭城[泗水]、东海)、荆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砀郡)、东郡、赵国(常山、邯郸、巨鹿)、代国(云中、雁门、代郡)、韩国(太原)、齐国(济北、临淄、胶东、琅邪、博阳、胶西、城阳)、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

  高帝七年(-200)20郡9王国(领32郡)

  1撤消韩国,太原郡直属汉廷

  渭南、河上、中地、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陈郡、楚国(薛郡、彭城、东海)、荆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砀郡)、东郡、赵国(常山、邯郸、巨鹿)、代国(云中、雁门、代郡)、太原、齐国(济北、临淄、胶东、琅邪、博阳、胶西、城阳)、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

  高帝九年(-198)18郡8王国(34郡)

  1撤消渭南、河上、中地三郡,合并设置内史

  2撤消代国,其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划属赵国

  3分巨鹿郡设置清河郡,属赵国

  4分巨鹿郡设置河间郡,属赵国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陈郡、楚国(薛郡、彭城、东海)、荆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砀郡)、东郡、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云中、雁门、代郡)、太原、齐国(济北、临淄、胶东、琅邪、博阳、胶西、城阳)、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

  高帝十一年(-196)15郡10王国(38郡)

  1设置淮阳国,领颍川、陈郡二郡

  2梁国增领东郡

  3云中郡有属赵国改直属汉廷

  4分云中郡,设置定襄郡,属代国

  5重新设置代国,领定襄、雁门、代郡、太原四郡

  6雁门、代郡二郡有属赵国改属代国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淮阳国(颍川、陈郡)、楚国(薛郡、彭城、东海)、荆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砀郡、东郡)、云中、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代国(雁门、代郡、太原、定襄)、齐国(济北、临淄、胶东、琅邪、博阳、胶西、城阳)、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

  高帝十二年(-195)15郡10王国(39郡)

  1荆国改为吴国

  2分长沙郡设置桂阳郡,属长沙国(-202——-195之间)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淮阳国(颍川、陈郡)、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砀郡、东郡)、云中、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代国(雁门、代郡、太原、定襄)、齐国(济北、临淄、胶东、琅邪、博阳、胶西、城阳)、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惠帝元年(-194)17郡9王国(37郡)

  1撤消淮阳国,颍川、陈郡二郡直属汉廷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陈郡、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砀郡、东郡)、云中、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代国(雁门、代郡、太原、定襄)、齐国(济北、临淄、胶东、琅邪、博阳、胶西、城阳)、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惠帝二年(-193)18郡9王国(36郡)

  1?博阳郡更名为济南郡

  2城阳郡由属齐国改益鲁元公主汤沐邑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陈郡、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砀郡、东郡)、云中、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代国(雁门、代郡、太原、定襄)、齐国(济北、临淄、胶东、琅邪、济南、胶西)、城阳(鲁元公主汤沐邑)、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吕后元年(-187)17郡3+9王国(34郡)

  1撤消陈郡,设置淮阳国

  2撤消赵国之常山郡,设置常山国

  3撤消齐国之济南郡,设置吕国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淮阳国、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砀郡、东郡)、云中、常山国、赵国(邯郸、巨鹿、清河、河间)、代国(雁门、代郡、太原、定襄)、齐国(济北、临淄、胶东、琅邪、胶西)、吕国、城阳(鲁元公主汤沐邑)、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吕后六年(-182)17郡4+9王国(33郡)

  1撤消楚国之薛郡,设置鲁国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淮阳国、鲁国、楚国(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砀郡、东郡)、云中、常山国、赵国(邯郸、巨鹿、清河、河间)、代国(雁门、代郡、太原、定襄)、齐国(济北、临淄、胶东、琅邪、胶西)、吕国、城阳(鲁元公主汤沐邑)、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吕后七年(-181)17郡5+9王国(32郡)

  1梁国改为吕国(新)

  2吕国改为济川国

  3撤消齐国之琅邪郡,设置琅邪国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淮阳国、鲁国、楚国(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吕国(砀郡、东郡)、云中、常山国、赵国(邯郸、巨鹿、清河、河间)、代国(雁门、代郡、太原、定襄)、齐国(济北、临淄、胶东、胶西)、济川国、琅邪国、城阳(鲁元公主汤沐邑)、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文帝元年(-179)19郡8王国(35郡)

  1撤消淮阳国,设置淮阳郡,直属汉廷

  2撤消鲁国,设置薛郡,划属楚国

  3撤消吕国,砀郡、东郡二郡直属汉廷

  4撤消常山国,设置常山郡,划属赵国

  5撤消济川国,设置济南郡,划属齐国

  6撤消琅邪国,设置琅邪郡,划属齐国

  7城阳郡(鲁元公主汤沐邑)划属齐国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淮阳、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砀郡、东郡、云中、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代国(雁门、代郡、太原、定襄)、齐国(济南、济北、临淄、胶东、胶西、琅邪、城阳)、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文帝二年(-178)18郡4+9王国(32郡)

  1撤消砀郡,设置梁国

  2撤消赵国之河间郡,设置河间国

  3撤消代国之太原郡,设置太原国

  4设置济北国,领原属齐国的济南、济北二郡

  5撤消齐国之城阳郡,设置城阳国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淮阳、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东郡、云中、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国、代国(雁门、代郡、定襄)、太原国、济北国(济南、济北)、齐国(临淄、胶东、胶西、琅邪)、城阳国、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文帝三年(-177)20郡4+8王国(30郡)

  1撤消济北国,其济南、济北二郡直属汉廷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淮阳、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东郡、云中、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国、代国(雁门、代郡、定襄)、太原国、济南、济北、齐国(临淄、胶东、胶西、琅邪)、城阳国、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文帝四年(-176)19郡4+8王国(31郡)

  1撤消淮阳郡,设置淮阳国

  2撤消太原国,设置太原郡,划属代国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淮阳国、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东郡、云中、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国、代国(雁门、代郡、定襄、太原)、济南、济北、齐国(临淄、胶东、胶西、琅邪)、城阳国、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文帝六年(-174)23郡4+7王国(27郡)

  1撤消淮南国,其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直属汉廷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淮阳国、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东郡、云中、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国、代国(雁门、代郡、定襄、太原)、济南、济北、齐国(临淄、胶东、胶西、琅邪)、城阳国、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文帝十二年(-168)21郡2+8王国(32郡)

  1撤消淮阳国,分设置淮阳、汝南二郡,直属汉廷

  2撤消城阳国,设置城阳郡,划属齐国

  3设置淮南国,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东郡、云中、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国、代国(雁门、代郡、定襄、太原)、济南、济北、齐国(临淄、胶东、胶西、琅邪、城阳)、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文帝十五年(-165)29郡1+7王国(27郡)

  1撤消河间国,分设置河间、广川、勃海三郡,直属汉廷

  2撤消齐国,其临淄、胶东、胶西、琅邪、城阳五郡直属汉廷

  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东郡、云中、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广川、勃海、代国(雁门、代郡、定襄、太原)、济南、济北、临淄、胶东、胶西、琅邪、城阳、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文帝十六年(-164)24郡10+7王国(25郡)

  1撤消济南郡,设置济南国

  2撤消济北郡,设置济北国

  3撤消临淄郡,分设置齐国、甾川国

  4撤消胶东郡,设置胶东国

  5撤消胶西郡,设置胶西国

  6撤消城阳郡,设置城阳国

  7撤消淮南国,其九江郡改设置为淮南国(新),衡山郡改设置为衡山国,庐江、豫章二郡划属新设置的庐江国

  8(-164——-157之间)内史分为右内史、左内史

  右内史、左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东郡、云中、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广川、勃海、代国(雁门、代郡、定襄、太原)、济南国、济北国、齐国、甾川国、胶东国、胶西国、琅邪、城阳国、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庐江国(庐江、豫章)、衡山国、长沙国(长沙、武陵、桂阳)

  文帝后元七年(-157)27郡10+6王国(22郡)

  1撤消长沙国,其长沙、武陵、桂阳三郡直属汉廷

  右内史、左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东郡、云中、赵国(常山、邯郸、巨鹿、清河)、河间、广川、勃海、代国(雁门、代郡、定襄、太原)、济南国、济北国、齐国、甾川国、胶东国、胶西国、琅邪、城阳国、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庐江国(庐江、豫章)、衡山国、长沙、武陵、桂阳

  景帝二年(-155)23郡16+6王国(21郡)

  1撤消南郡,设置临江国

  2撤消汝南郡,设置汝南国

  3撤消淮阳郡,设置淮阳国

  4赵国之常山郡改直属汉廷

  5撤消河间郡,设置河间国

  6撤消广川郡,设置广川国

  7分胶西国设置北海郡,直属汉廷

  8撤消长沙郡,设置长沙国

  右内史、左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临江国、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国、淮阳国、楚国(薛郡、彭城、东海)、吴国(鄣郡、吴郡、东阳)、梁国、东郡、云中、常山、赵国(邯郸、巨鹿、清河)、河间国、广川国、勃海、代国(雁门、代郡、定襄、太原)、济南国、济北国、齐国、甾川国、胶东国、胶西国、北海、琅邪、城阳国、燕国(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庐江国(庐江、豫章)、衡山国、长沙国、武陵、桂阳

  景帝三年(-154)41郡17+2王国(4郡)

  1撤消汝南国,设置汝南郡

  2撤消淮阳国,设置淮阳郡

  3撤消楚国,其薛郡改设置为鲁国,彭城郡分设置为楚国、沛郡,东海郡直属汉廷

  4撤消吴国,其鄣郡、东阳二郡改属新设置的江都国,会稽郡(吴郡)直属汉廷

  5分常山郡设置中山国

  6撤消赵国,其邯郸郡改置为赵国,巨鹿、清河二郡直属汉廷

  7撤消代国,其太原郡改置为代国,雁门、代郡、定襄三郡直属汉廷

  8撤消济南国,设置济南郡

  9撤消济北国,设置济北郡

  10撤消胶东国,设置胶东郡

  11撤消燕国,其广阳郡改设置为燕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直属汉廷

  右内史、左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临江国、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鲁国、楚国、沛郡、东海、江都国(鄣郡、东阳)、会稽[吴郡]、梁国、东郡、云中、常山、中山国、赵国、巨鹿、清河、河间国、广川国、勃海、雁门、代郡、定襄、代国、济南、济北、齐国、甾川国、胶东、胶西国、北海、琅邪、城阳国、燕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庐江国(庐江、豫章)、衡山国、长沙国、武陵、桂阳

  景帝四年(-153)45郡17+1王国(2郡)

  1撤消临江国,设置南郡

  2撤消赵国,设置邯郸郡

  3撤消济北郡,分设置济北国、平原郡

  4撤消胶东郡,分设置胶东国、东莱郡

  5撤消庐江国,其庐江、豫章二郡直属汉廷

  右内史、左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鲁国、楚国、沛郡、东海、江都国(鄣郡、东阳)、会稽、梁国、东郡、云中、常山、中山国、邯郸、巨鹿、清河、河间国、广川国、勃海、雁门、代郡、定襄、代国、济南、济北国、平原、齐国、甾川国、胶东国、东莱、胶西国、北海、琅邪、城阳国、燕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庐江、豫章、衡山国、长沙国、武陵、桂阳

  景帝五年(-152)46郡17+1王国(2郡)

  1撤消邯郸郡,分设置赵国、魏郡

  2撤消广川国,设置信都郡

  右内史、左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鲁国、楚国、沛郡、东海、江都国(鄣郡、东阳)、会稽、梁国、东郡、云中、常山、中山国、赵国、魏郡、巨鹿、清河、河间国、信都郡、勃海、雁门、代郡、定襄、代国、济南、济北国、平原、齐国、甾川国、胶东国、东莱、胶西国、北海、琅邪、城阳国、燕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庐江、豫章、衡山国、长沙国、武陵、桂阳

  景帝七年(-150)45郡17+1王国(2郡)

  1撤消南郡,设置临江国

  2撤消胶东国,设置胶东郡

  右内史、左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临江国、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鲁国、楚国、沛郡、东海、江都国(鄣郡、东阳)、会稽、梁国、东郡、云中、常山、中山国、赵国、魏郡、巨鹿、清河、河间国、信都郡、勃海、雁门、代郡、定襄、代国、济南、济北国、平原、齐国、甾川国、胶东、东莱、胶西国、北海、琅邪、城阳国、燕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庐江、豫章、衡山国、长沙国、武陵、桂阳

  景帝中元二年(-148)44郡19+1王国(2郡)

  1撤消信都郡,设置广川国

  2撤消胶东郡,设置胶东国

  右内史、左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临江国、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鲁国、楚国、沛郡、东海、江都国(鄣郡、东阳)、会稽、梁国、东郡、云中、常山、中山国、赵国、魏郡、巨鹿、清河、河间国、广川国、勃海、雁门、代郡、定襄、代国、济南、济北国、平原、齐国、甾川国、胶东国、东莱、胶西国、北海、琅邪、城阳国、燕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庐江、豫章、衡山国、长沙国、武陵、桂阳

  景帝中元三年(-147)44郡19+1王国(2郡)

  1撤消临江国,设置南郡

  2撤消清河郡,设置清河国

  右内史、左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鲁国、楚国、沛郡、东海、江都国(鄣郡、东阳)、会稽、梁国、东郡、云中、常山、中山国、赵国、魏郡、巨鹿、清河国、河间国、广川国、勃海、雁门、代郡、定襄、代国、济南、济北国、平原、齐国、甾川国、胶东国、东莱、胶西国、北海、琅邪、城阳国、燕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庐江、豫章、衡山国、长沙国、武陵、桂阳

  景帝中元五年(-145)43郡20+1王国(2郡)

  1撤消常山郡,设置常山国

  右内史、左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鲁国、楚国、沛郡、东海、江都国(鄣郡、东阳)、会稽、梁国、东郡、云中、常山国、中山国、赵国、魏郡、巨鹿、清河国、河间国、广川国、勃海、雁门、代郡、定襄、代国、济南、济北国、平原、齐国、甾川国、胶东国、东莱、胶西国、北海、琅邪、城阳国、燕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庐江、豫章、衡山国、长沙国、武陵、桂阳

  景帝中元六年(-144)43郡24+1王国(2郡)

  1撤消梁国,分设置梁国(新)、济川国、济东国、山阳国、济阴国

  右内史、左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鲁国、楚国、沛郡、东海、江都国(鄣郡、东阳)、会稽、梁国、济川国、济东国、山阳国、济阴国、东郡、云中、常山国、中山国、赵国、魏郡、巨鹿、清河国、河间国、广川国、勃海、雁门、代郡、定襄、代国、济南、济北国、平原、齐国、甾川国、胶东国、东莱、胶西国、北海、琅邪、城阳国、燕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庐江、豫章、衡山国、长沙国、武陵、桂阳

  景帝后元元年(-143)44郡23+1王国(2郡)

  1撤消济阴国,设置济阴郡

  右内史、左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鲁国、楚国、沛郡、东海、江都国(鄣郡、东阳)、会稽、梁国、济川国、济东国、山阳国、济阴、东郡、云中、常山国、中山国、赵国、魏郡、巨鹿、清河国、河间国、广川国、勃海、雁门、代郡、定襄、代国、济南、济北国、平原、齐国、甾川国、胶东国、东莱、胶西国、北海、琅邪、城阳国、燕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庐江、豫章、衡山国、长沙国、武陵、桂阳

  武帝建元三年(-138)45郡22+1王国(2郡)

  1撤消济川国,设置济川郡

  右内史、左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上党、河东、河内、河南、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颍川、汝南、淮阳、鲁国、楚国、沛郡、东海、江都国(鄣郡、东阳)、会稽、梁国、济川、济东国、山阳国、济阴、东郡、云中、常山国、中山国、赵国、魏郡、巨鹿、清河国、河间国、广川国、勃海、雁门、代郡、定襄、代国、济南、济北国、平原、齐国、甾川国、胶东国、东莱、胶西国、北海、琅邪、城阳国、燕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淮南国、庐江、豫章、衡山国、长沙国、武陵、桂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