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的分类

 灵藏阁 2015-03-04

    知识本身涵盖很广, 极具多元性。为了更好的认识与管理知识,研究人员力图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考虑,研究者(Diekhoff, 1983; Jonassen, 2000)将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和结构性知识(structural knowledge)。1996 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把世界上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类形态:事实知识( know-what ),原理知识( know-why ),技能知识( know-how )和人力知识( know-who )。Polanyi(1958, 1962)提出,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两种。按照Polanyni对知识的划分,OECD提出的前两类知识一般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或明确知识,后两类知识一般称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或默会知识或策略性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通常是指可以通过书面文字、图像和数学符号公式加以表述出来。显然,这种类型的知识容易获取,便于整理与交流。相反,隐性知识通常则指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由人的认知、情感、信仰、价值、经验、技能、文化等因素构成,相对内敛而零乱无序,难于整理、加工和储存于其它载体,不易交流与分享。我们可用《庄子》“斫轮老手”来说明隐性知识。

    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日:“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日:“圣人之言”。日:“圣人在乎?”公日:“已死矣。”日:“然而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日:“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说,无说则死。”轮扁日:“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轮扁所说的不能教会儿子的这个“不徐不疾”的“绝招”,具有“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的特征,这就是隐性知识。因此,隐性知识是与经验或体验相联系的。一般不能用纸笔测试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