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时的元宵节

 投宿客 2015-03-05
儿时的元宵节
小时候过年,真正的高潮是在元宵节。
就像一部电视剧,惊心动魄的一幕往往在最后一集。

把年一过,人们便开始翘首盼望元宵节的到来。备鞭炮,糊灯笼,买糕点,搭牌楼,只等远处锣鼓一响,所有早已准备齐全的物事一齐搬到大街上。都有什么?
桌子,有的家庭比较富裕,摆上的就不只是一个桌子,上面摆满了点心,茶壶茶碗,烧水用的大铜壶,还有随时准备燃放的鞭炮。
椅子凳子,椅子是专为老年人坐的,而凳子是留着给大人孩子站在上面看灯会的,因为人太多,个子矮一点的,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们都要站在上面才能看得到,另外凳子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大人用来约束孩子们的行动,免得我们到时到处跑,那时候跑丢了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方法是大人告诉孩子:看着凳子!别弄丢了!
再有就是家里家外的联络人随时要到家里去取来临时需要的东西,比如老年人要的烟袋烟丝,取暖用的火盆衣帽等。
当望见灯会队伍的先导离这里不远时,年轻人开始放“二踢脚”“钻天猴”。等到灯会队伍临到跟前,鞭炮声便响起来了,灯会先导要在硝烟尚未散尽时便围好场子,专等第一个灯会节目上场。当时有这么个不成文的规定,哪一家门口摆着桌子,便在哪家门口表演,有时要有许多个节目轮流演出,演出间隙,演员们和灯会组织者要到桌前喝水吃点心,有时还可以领到赏钱。等这一拨灯会演出结束离开时,立即转入迎接第二拨,第三拨…… 直到所有演出结束为止。演出的节目一般的有高跷、龙灯、狮子、跑旱船,更精彩的有搭罗汉,捼官,间杂一些小插曲如快板,小唱,其实这都是为要赏钱的。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狂欢节,废寝忘食的狂欢节,连续三天的狂欢节。三天当中,像我们这些孩子们除了睡觉吃饭都是在街上过的。家里如果来了客人,没空接待——客人也没时间多待,锅里有饭有肉,锅边有水,大约自助餐就是那时候发明的吧,吃完喝完打个招呼就走人,什么不送,再见,再来,慢走之类的客套语都免了。反正是在“非常时期”,大家都理解的。
因为那灯会节目都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我们这些孩子们一般都只顾伸着脖子看节目,没有心思去疯跑,所以元宵节期间出现孩子丢失走散受伤等情况的极少见,受伤的反而可能是大人。因为人太多,街道太窄,有时跟着灯会队伍追着看的人可以不用迈步就可以往前走,因为街道窄,踩踏事故很少发生,没有反面教训,狂欢每年准会重演。直到1958年,元宵节狂欢被迫终止。
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我们儿时的元宵节那热闹场面再没有可能看到,只能作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美好回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