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儿”变淡的忧虑与无奈

 指间飞歌 2015-03-05

“年味儿”变淡的忧虑与无奈


    春节是中国人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然而,近些年,随着放花灯、耍社火、舞狮子、踩高跷、闹元宵等习俗较少流行,浓浓的传统年味儿正在变淡。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中所描写的“到处都是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气氛”,似乎再难感受到。

    “年味儿越来越淡!”长期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张兵对此有种不可名状的无奈,“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情感纽带,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凝聚着中国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承载着中国人强烈的家庭伦理责任、家国情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是一种积极的民族习俗文化”。

    交流方式换代 传承艺人减少

    今年年关前后,张兵深入到甘肃会宁、甘南、肃南等地就年俗的变迁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希望从年俗影响深远的乡村和民间找到答案。

    “新的娱乐方式的替代,以及年俗传承乏人是年味儿变淡的主要原因。”张兵说,电视的普及,手机、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兴起占据了年轻人的交流、娱乐空间,以仪式性为主要内容的年俗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年味儿变淡都是共同的趋势。

    “仪式性年俗活动劳心劳力,需要有人张罗组织,而大量农村年轻人走向城市,留下的都是年长的村民,搞这样的年俗活动有心无力,再加上好多年轻人不愿学习繁琐的年俗技艺,许多年俗活动处于失传的境地。”通过调查,张兵发现,临近年关虽有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回到家乡过年,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城市化”,不愿意也不习惯参与农村的年俗活动。在会宁县,以前一个村就可以组织起一支“耍灯”队伍,现在几个村凑在一起也不够人手。

    “现在会扎花灯的人越来越少,在会宁原来有种竹篾编织的花灯,各式各样,再用纸糊起来,表面贴上各种图案的剪花。现在这样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张兵无奈地说。

    以接地气的方式 延续民俗传统

    “年”负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积淀,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过年越热闹越喜庆越有年味儿。张兵表示,“年”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形成并凝结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文化追求认同感。

    “不可否认,年味儿变淡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结果。”张兵分析说,“年味儿变淡”是社会变迁、城乡发展使然,也有传统节日在文化层面的“异化”和“空洞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更加多元,一些传统习俗逐渐失去了存在的载体。

    其实式微的不只是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

    张兵表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为传统节日增加和注入新的民俗活动和新的文化内涵,让人们以接地气的方式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来。尤其是年轻人,要努力使其体验到节日的乐趣,从而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延续。

    无论怎样变化,春节的内核呈现出来的团圆、和谐、幸福、美满的情感价值始终不变,这才是藏在春节背后最主要、最重要的色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