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春节

 建玲 2017-01-30

◆ “春节”的称谓来自对农历新年的改名。农历新年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被称为元日、元旦、正旦、新正等。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推行西洋历法,以公历纪年,定阳历1月1日为“元旦”。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继续奉行阳历,于1914年正式易名农历新年为“春节”,沿用至今。

◆ 依岁首新年的意义溯源,春节至少在中国存在了三千年。

◆ 中国人的信仰、伦理关系、基本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传承就藏在年复一年的仪式中。

◆ 民俗本身就是流动的传统,与其说年味儿变淡了,不如说春节的新年味儿正在形成。

◆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在哪里团圆,似乎已并不重要了。只要家人“团圆”,即便离开家乡,也不会改了乡音、淡了亲情。


  当烟花爆竹在空中炸开,当辞旧迎新的钟声再次敲响,国人将迎来阖家团圆的2017年春节。

  

  作为中国最大的节日和最重要的民俗,春节已经深埋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是华夏子孙所共有的文化记忆和情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的意蕴也正在发生变化。新形势下,如何重新认识春节的当代价值,值得我们思考。

  

共同的年节记忆

  

  “春节”的称谓来自对农历新年的改名。农历新年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被称为元日、元旦、正旦、新正等。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推行西洋历法,以公历纪年,定阳历1月1日为“元旦”。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继续奉行阳历,于1914年正式易名农历新年为“春节”,沿用至今。

  

  依岁首新年的意义溯源,春节至少在中国存在了三千年。若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确定夏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算起,中国人在正月初一过大年的传统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漫长的历史积淀中,春节累积了非常深厚的民众基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等俗语道出了春节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每年的“春运”大潮更是从另一侧面折射出中国人对春节的浓厚情感。

  

  不仅如此,春节还形成了一套丰富的文化符号系统,既有时间和空间、仪式和娱乐符号,也有服饰、饮食、语言、艺术等符号,比如鞭炮、灯笼、年画、年糕、春联等。这些符号或符号系统都有独立的形式和意义。

  

  就时间而言,春节这天从物理意义上与其他日子并无二致,都是24小时,但是中国人为这一天赋予了特殊意义。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人认为,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一月之始,也是四季之始。除夕到新年是一个循环进入下一个循环的关键节点,也是旧与新的临界点,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关口”,跨过去,即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为此,春节前后,民间有一系列仪式和活动,围绕辞旧迎新,次第展开。

  

  先是“忙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到除夕前,各家各户都要为迎接新年做各种准备,包括打扫卫生,装饰门庭,置办年货和年礼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家乡所在的陕西眉县一带农村,临近春节时,人们要沐浴、理发、洗衣、除尘,完成从人自身到生活环境的全面大扫除,把一年的寒酸、尘垢、霉气统统洗掉,干净、清爽迎新年。还要在除夕当天贴窗花、贴年画、贴春联、挂灯笼,营造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过节气氛。

  

▲ 1月11日,市民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拱极楼广场挑选春联 陈晓东摄/瞭望


  北京装饰门庭讲究配齐“八大红”——红灯笼、红蜡烛、门神、年画、对联、斗方、挂件和窗花。红灯笼是第一备,意为平日里纸包不住火,过年这天纸却能包火,寓意平日里不能实现的愿望,过年时祈求则能实现。红蜡烛能增添喜庆,门神可用来辟邪,年画里面有故事,对联、斗方可以写上一年的心愿,挂件用来防穷,窗花代表手巧。

  

  随着除夕的到来,“年”步入高潮,人们开始参与年终最隆重的仪式和活动——团年和守岁。各家先要准备一顿一年中最丰盛的“年夜饭”,把来年的美好愿望寄寓其中,然后再去祭拜祖先神灵,最后神人共进“年夜饭”,共度“年关”。团圆饭后,长辈还会给晚辈发压岁钱,祝福晚辈平安度岁;最后则是点烛达旦,全家一起守岁祈福。

  

  当平静的夜空被此起彼伏的爆竹焰火划破,新年正式到来,也同时意味着旧年的远去。清晨起来,人们穿新衣、戴新帽,以相互庆贺和拜年的仪式,表达对彼此的新年祝福。先拜神灵,次拜祖先,再拜长辈、尊辈,然后是家内成员互拜。初二出门拜姻亲、邻里,时间最晚可持续到初十。

  

  等到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闹元宵”正式拉开帷幕,也预示着年接近尾声。典型的节俗是灯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华灯玩耍嬉戏,北方一些农村还会在这天给祖先“送灯”。汉族还有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等习俗。

  

▲ 1月20日晚,游客在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公园内观赏彩灯 李俊生摄/瞭望


  这些民俗活动,这些节日仪式和符号蕴含了中国人的很多价值观念和精神传承,这意味着春节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就祭祖仪式而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吕品田认为,这是从血缘关系角度,让人在时间流逝和历史进程前,不断返回我们认同的文化价值体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按照传统过春节的方式,人们要拜天地神灵和祖先亡灵,展示人们对自然和祖先的信仰,重申人与神灵的契约关系——神保佑人,同时人敬畏神,强化生者与祖先的血脉延续关系。晚辈还要给长辈磕头拜年,表达孝顺,长辈回之以压岁钱,表达慈爱,强化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中国人的信仰、伦理关系、基本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传承就藏在年复一年的仪式中。

  

变淡了的“年味儿”

  

  受历史上对传统民俗的贬抑,加之当代大环境影响,春节民俗中的传统符号和仪式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其所承载的国人信仰和价值观念也在悄然改变。

  

  萧放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由于政治变革,近代社会存在两个新年——“民国新年”(公历元旦)和“国民新年”(农历春节)。民国政府因不满二元历法结构的存在,试图统一使用公历,遂将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传统春节习俗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由党政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但民间并未因此而改变春节习俗。

  

  新中国成立之初,把春节作为国家法定假日予以肯定,而其他传统节日没有得到相应重视。“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的重要环节,失去传统节日体系支撑的春节显得势单力薄。”萧放在其专著《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如是写道。

  

  当下,可直观感受到的是,承载传统春节符号的时间和空间被挤压。

  

  我国的休假制度规定春节假期从除夕开始共三天,加上头尾两个周末,人们得以有七天长假过年。受春节假期的约束,“忙年”以及年后的“庆贺”“拜年”等活动时间就难以保证。许多人初六、初七就要踏上返程的列车。

  

  陈连山告诉记者,城镇化进程中,大批人离开农村的院落,住进城市的高楼大厦,由于城市建筑缺乏传统春节符号的承载空间,即便在农村惯常见到的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等习俗,在城市也大幅减少。

  

  萧放介绍说,中国传统社会强调不同场合有不同仪式,但近代以来,许多今天看来十分有意义的仪式已经不再传承,其背后所承载的精神传统也逐渐弱化了。

  

  以守岁为例。古代人认为,以通宵不寐的形式守候新年的到来,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所以一般人都坚持守岁。还有民间传说认为,除夕夜会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出来吃人,但它害怕红色的灯火,人们为了避免伤害,要紧关大门,挂上红灯笼、点燃红蜡烛,同时把天地神灵和祖先亡灵请回来,保佑家人,家人则围坐一起或游戏或聊天,相互壮胆,直到安全度过年关。

  

  如今,守夜的风俗正在弱化,大部分人都不会守到天明。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弘扬节日文化》,以鲁中寒亭地区为核心个案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春节守夜的人为50.5%,约一半人不再守夜。

  

  随着传统家庭崇尚的家族式的生活空间被打破,强调宗族关系互动的拜年仪式也随之弱化,甚至难以传承。而现代社会人们对春节期间物质生活的期待也在淡化。常可以听到一些老人用“日子天天像过年”来形容现在的生活水平,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春节的非“常”性正在弱化。

  

  而类似五一节、国庆节等节日的增加和一些外来节日的进入也部分分散了人们倾注在春节上的感情和精力。

  

  因此,每逢春节总听到有声音感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实则是“由家人、亲友、国人之间的亲情和在这亲情中暗含着的‘认同’混合而成的味儿”变淡了。

  

新“年味儿”

  

  传统年俗的弱化甚至消失并不代表要去打一场“春节保卫战”。实际上,民俗本身就是流动的传统,会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产生新内容、新形式。与其说年味儿变淡了,不如说春节的新年味儿正在形成。

  

  “拜年”是春节民俗中一项重要活动,传统方式是登门揖拜,当面叩头施礼,关系亲者还会带着年礼。如今,除了一部分人还保留着传统的拜年方式外,有一部分人会用电话、短信、贺年卡等拜年,更多人则用QQ、微信、易信等互联网社交平台,发送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给亲朋好友拜年。

  

  据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2016年1月4日~2月11日间,与过年方式相关的话题搜索频次高达8953.8万,其中拜年图片的搜索量是1510.8万,拜年视频的搜索量是1072.3万,二者之和高达2583.1万。

  

  “发红包”是拜年中长辈给孩子的压岁钱,有些晚辈为表达对长辈的感恩和孝顺,也会给长辈发红包;广东、香港还会派“利是”,图的是新年顺利、吉利。

  

  随着“电子红包”兴起,很多人开始使用这种时兴的方式。有的一对一地发,相当于传统红包的电子化呈现;有的一对多地发,数额通常很小,是一种在因血缘、地缘、业缘、学缘等建立的微信群内“发”“抢”红包的游戏,参与者不限年龄、身份、职位、辈分等,发者会抢,抢者会发,发、抢者可能未曾谋面,抢到的红包可能只有一分钱,但大家似乎并不在乎,只图游戏带来的欢乐。

  

  据微信公布的数据2016年从除夕到大年初五的六天时间里,红包总收发次数达到321亿次,比2015年同期增加了近十倍。仅除夕当日,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就达4.2亿人,收发总量超过80亿个。

  

  “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迁徙,虽然疏远了传统家族式的生活空间和‘熟人社会’的感情,但是科技的发展,却在更大空间内密切了“生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萧放强调说。

  

  游玩娱乐,愉悦身心是春节的重要内容。传统社会有围炉夜话、打牌、社火表演等,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娱乐方式更倾向多元。

  

  除夕夜的央视春晚,已相伴海内外华人33年,成为大部分华人除夕夜的观赏大餐,甚至被一些专家冠之以“新民俗”。

  

  近年来,由农民根据现实生活题材,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传统,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也成为很多农村村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以浙江丽水市为例,2016年春节,该市共有772个行政村自办“村晚”,700多名农民导演、30多万“村晚民星”、80多万观众、20多万外地游客在“乡村春晚”的草根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文化生活。

  

  当然,还有看电影、旅游、滑雪溜冰等娱乐休闲项目,不一而足。但无论哪一种方式,只要人们从中获得身心的调整,就没有偏离春节的意涵。正如萧放所言,“如果把一年365天比作365里路,春节就是路上的一个驿站,为的是让人们调整好身心再出发”。

  

  “阖家团圆”是春节最大的主题。但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在哪里团圆,似乎已并不重要了。只要家人“团圆”,即便离开家乡,也不会改了乡音、淡了亲情。

  

▲ 1月21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市,中国浙江婺剧团演员表演舞龙 张立云摄/瞭望


春节的复兴

  

  春节既是传统民俗,也是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我们要珍视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十余年来,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2006年将春节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同年还对北京、上海等200多个城市解除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改为“限放”,传统民俗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回归。2007年把春节作为法定假日,并在翌年实施,使春节假日得到了法律保障。

  

  2010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要求春节、元宵节期间,突出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尊老爱幼的主题,举办联欢晚会、焰火晚会、迎春灯会、庙会、秧歌会等活动,营造安定和谐、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

  

  2017年春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陕西、河南、江西、广东等地均要举办“我们的节日”活动,以传统民俗体验、春节文娱活动、非遗展演等为主要内容,营造喜庆、祥和、温馨的春节氛围。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内联络部主任侯仰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些年国家投入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显著增加,为春节的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全社会正在形成重视春节复兴的氛围。2017年1月1日,央视综艺频道播出元旦特别节目《飞龙醒狮耀中华》,首次大规模地将传统民俗舞龙舞狮搬上电视屏幕,传达出主流媒体对于传统民俗活动的态度。

  

  2014年初,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数家单位主办的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启动以来,唤醒了隐没在华夏儿女心底的春节记忆和文化认同,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组织对传承春节传统文化的担当。

  

  受访的民俗学者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要让更多人认知春节的意涵和当代价值,不仅知道春节怎么过,还要明白为什么那么过。“民俗学在这方面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只是缺乏宣传。”陈连山坦言。

  

  值得关注的是,春节的国际共享性正在增强。本刊记者从文化部获悉,目前,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毛里求斯、苏里南等10余个国家已将春节定为当地法定节日,美国纽约州则将春节定为当地公校法定假日。

  

  “国外对于春节的肯定认可,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们对春节的价值认知。”北京联合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张勃说。

  

  可以相信,有着深厚民间基础的春节,定会带着它的“更新”基因,永葆年轻。LW


刊于《瞭望》2017年第5期,原题《我们的春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