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文与印风(二)(图文)

 mlml988 2015-03-05
来源:《中国书画报》     文章作者:薛元明

    了解了“意”的要求,再具体看有哪些资源可以成为入印文字取法的选择:

    一、青铜世界

    主要有金文和汉金文两类。目前所发现的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可识者一半以上,较甲骨文略多。西周金文趋于端整雄浑:周成王时风格初成,雄浑瑰丽,昭穆之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变得严谨端正。穆王至夷王时期,趋向成熟。晚期金文炉火纯青,代表作有《散氏盘》和《毛公鼎》。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秦始皇统一后,金文皆刻或铸于铜铁之上,颁行天下。汉金文主要有刻凿和冶铸两类,以刻凿类为大宗。其中新莽嘉量文字颇具特色,间架平稳宽博,以直笔画为主,垂笔拉长,呈现简化趋势,少了浑穆高古的气象。汉代民间多铸造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不复使用,金文自此不见于史。毫无疑问,西周金文是印人研究和临习的主要对象,兼及个人感兴趣的小品种。

CCF20140814_00000.jpg

    二、器物

    主要列举铜镜、瓦当、陶文、封泥四类。需要说明,这些器物有时间限定,强调取法顶峰期,主要是秦汉镜铭、汉文字瓦当、战国陶文。铜镜因为形制较小,有明显的系统和系列,故列于此,主要是和瓦当对比。瓦当文字因势变体,笔画抑扬顿挫,屈曲而富变化,具有粗犷纵逸的趣味,常为印人模拟。陶文分刻画文字、玺印抑压文字和陶器上的朱书、墨书文字等三种。第一种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对印章取法而言不太适用。所要研究的是第二种,即战国时代陶器上的文字,称为“古陶文”。封泥是从印章翻出来的。在盖印的过程中,由于软泥入槽多少不一,干后呈不规则的圆形,加之年代久远,自然剥蚀脱落,致使边缘残缺破损。这种宽厚的边栏粘连断续,极富变化,给人以古拙质朴、自然率真的美感,实中见虚,虚中见灵,天然去雕饰。封泥所蕴含的信息量极大,并且和印章的关系最近,乃是主攻对象。如果说金文可以侧重临,器物文字则可以侧重摹,包括形制和边栏都可以借鉴,日常赏读鉴临,领略相通的精神实质。

    三、刻石

    历代以来,刻石、石刻、刻碑、墓志、摩崖、造像等名称繁多,此处为了方便起见,把所有经过镌刻而材质为石质的“载体”统称为刻石。无论是碑刻还是篆刻,都离不开一个“刻”字,“写”隐含其中。有些印人不书而刻,是腹稿的作用,篆字早已烂熟于心。书印之间通过“写—刻”相互转换,包含了工艺设计和艺术创造的二重性。“刻”相对于“写”来说,有流失的部分,也有创造的部分。但入印文字的变化尺度取决于印章风格,与此同时,入印文字风格对印面风格也产生影响。工稳类的印稿基本上接近印章面目,除了印章不可预料的崩坏之外,石料差别很大而风格突显,或是别的印材,都在情理之中。写意印-般都会有变数,正如刚才提到的未书而刻,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不可预料性。烂熟于心和意在笔先是辩证统一的,但也存在矛盾,烂熟了容易程式化,缺少新意。要避免习气,不妨一分为二,技法锤炼要熟,内容可以生疏一些。有的印人为了应酬,同样的内容反复刻,容易失去新意。明清印人当中,像吴让之和吴昌硕,同样的印文刻上几十方,各个不同,见证了不凡的创造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