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涉及到的古文字种类,该怎样查询?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接触的篆刻入门者越来越多,对于入印的文字种类,提出具体问题的也越来越多,觉得有必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把一个篆刻爱好者应当明确的文字种类做个汇集,如果再有人问到这方面的问题,一总拿这篇文章回答。

正文来了。

既是学篆刻,当然是要涉及篆书,但又不完全只有篆书,是在古文字里转悠,涉及的古文字大致有这些:陶文、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包括籀文)小篆、摹印篆、汉篆、缪篆、古砖瓦文、封泥文字等等,分别介绍一下。

陶文:

什么是陶文?其实就是刻在陶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邮陶文等,现在有学者指出陶文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也就是说陶文将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陶文)

我猜想陶文的出现应在原始社会氏族时期,而这个时候的还没有复杂的器皿,抟土烧制之后,就成了盛装物品的陶器,为了使它美观,就增加了花纹,为了使它记事,就成了文字,所谓的陶文由此形成。陶文是正宗的高古文字,古到印章产生之前,在赵之谦之前大致没有人注意到这些文字是可以入印的,或者说是可以作为印人创作篆刻作品的参考的,而赵之谦之后,“印外求印”思想大转折,陶文渐渐走入篆刻创作者的视野。

现在没有较好的陶文字典,或者有,比如《遁盦古陶存》这种,却又无处买去。所以,大部分篆刻入门者只能找些零星的资料来参考,好在,初学篆刻者也基本不涉古陶文。战国以后的印匋与此并不相同。

甲骨文:

甲骨文谈到的资料比较多,这里不多说,大家记得它是在古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清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后罗振玉精加考释,影印有《殷墟书契菁华》,但这部书买不到,篆刻入门者条件不允许的可以查我的公众号里的甲骨文对照表,条件允许的,可以买《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的,价格也不贵,定价300元,遇到搞活动,说不定价格更低。

(甲骨文)

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算字较多了,大部分老的词句都可以在甲骨文里找到对应字,创作起来,组字拆字并不很多,于是现在很多篆刻人用甲骨文搞创作,当代印坛,这样的印人比较多,初学者一定要注意,不要犯那种章法用汉印格式或者元朱文格式而选字却用高古字甲骨文,形式与内容不搭。

大篆:

这一项还包括有金文和石鼓文两个大类,石鼓文又有籀文的分支,因此,有的初学者在这儿就混乱了。

金文,指的是夏、商、周、秦、汉时期刻在钟鼎彝器、泉布(就是古钱币)、镜鉴、权、量、诏版上的字,因为制这些东西的材料都是青铜器,属金属类,因此叫金文,因为钟鼎居多,又叫钟鼎文。金文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这个现成的参考书就是《金文编》,很不错,价格也在200元上下,买吴大瀓的《说文古籀补》是买不到了,《金文编》能抢就抢一部吧。

(金文)

石鼓文,其实也是大篆,跟金文的区别是它刻在石鼓上,因为材料不一样,结体当然不一样,又因为大篆入印,现在已成风气,因此大篆很受人重视,而石鼓文又因是刻在石头上的字,与现在的篆刻石料大有类同,因此参考性更强,所以石鼓文已经为人重视,又加吴昌硕大师精研石鼓文之后,篆刻别有洞天,因此,石鼓文更加为篆刻学习者重视,几乎认为石鼓文就是大篆的正宗。其实,要习大篆,金文并不可忽视。好在,石鼓文最初也就只有718个字,保留下来的更少,只有400多字,一天一个,一年差不多就消灭掉了。

(石鼓文)

石鼓文里有个旁支概念,就是籀文,专指《史籀篇》中与小篆不同的字,这个字就是石鼓文,只是特列出来,且《说文解字》里也只列了220个字,也不多。问题也不大。

查石鼓文,直接查字帖就好了,不需要字典。

小篆:

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的统一文字,这个概念也说得多了,不再多说,查小篆,中华书局版的《说文解字》最靠谱了。9000多字,常用的字其本都可查到。

(小篆)

摹印篆:

有人说,你都说小篆了,还再来介绍摹印篆,这两样不是一回事吗?我们其实只能说,这是一个朝代的字,但并不是一种形式的字。

我们查小篆,多用来刻元朱文印式的印章,而我们查摹印篆,大部分情况下是刻秦印格式的印章,当然,也有部分印人也拿秦印里的字刻元朱文,我不赞成也不反对。

摹印篆是秦代规定的专用来刻印的文字,其结体是方形的,与通常的小篆并不完全相同,查小篆我们查《说文解字》,查摹印篆,却只好到秦印里去查。

汉篆:

有人又会说,汉篆不就是缪篆吗,不对,两者也不同。

汉篆是存在汉代碑额和少数汉碑(例如《袁安碑》)里的文字,稍微杂一些隶体,基本类同于小篆,但并不是汉代用以入印的缪篆,像《祀三公碑》里的汉篆基本上就接近隶书了,也算汉篆的参考字体,但都不同于缪篆。查汉篆可查碑额或有限的几个碑,因此字并不多,逐个临过去就是了,可以做为刻印的参考。

(汉篆《袁安碑》)

缪篆:

这个也不多说了,就是汉印里的文字,专门用以入印的,刻汉印印式的篆刻作品,查缪篆就好了,一套《增订汉印文字征》或者《新编汉印分韵》就大致可以完成任务。前者不到200元,后者几十块钱,也还都有出售,不难买,前者似乎越来越少了,加紧哦。

古砖瓦文:

汉篆虽不是通行文字,但还有大量的秦代文化残留,因此汉篆不可能仅存在碑额时里,也在砖瓦里存在,当然也在印匋里存在,现存的汉代砖瓦在汉代或者算是建筑材料,存在文字内容的则基本都是文物级别的艺术品,现在有一路印人,专研砖瓦,很有古意,篆刻初学者也可以向他们取经,篆刻的形式到内容都可以向汉砖瓦文借鉴。

(汉瓦当拓片中的瓦当文字)

有一本书,可以查查砖瓦,叫《金石索》,只是现在已遇不到了。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资料下手了,好在初学者并不急着研究砖瓦文字。

封泥文字:

据说赵之谦第一次见到封泥,他认为是印范(就是制印的模具),后来就被人研究清楚了,原来是封泥,可见大师也会看错眼。

封泥文字并不同于印章文字,也不同于印匋文字,三者有联系。印章不多说了,印匋是印章盖在匋制材料上经烧制而成的陶器,封泥则是印章盖在未经烧制的胶泥上形成的印迹,印匋始于商周或更早(包括前面说过的陶文,因此说更早),而在纸张没有广泛应用之前,印玺的作用则主要用于封泥,所以大家看,汉印里白文印好多,封出来就是朱文了。

其实封泥可以说是近现代的火漆印封的起源,只是那个时候的粗糙些,现在精细多了。封泥文字当然也因此与印玺文字略有差别,印玺做工精巧细致,封泥则比较规矩严谨,而印匋则相对苍茫浑厚,也因此文字并不完全相同。

(封泥文字)

封泥文字有一本吴式芬、陈介琪编的著《封泥考略》,似乎还能买到,不超过100元的样子,有志于此,也可抢一本。

刻不同的印,就大致要用不同的同类别文字,尽可能不杂厕各种不同时期的文字,那样既不严谨,也不符合艺术规律,当然,在同期文字找不到某字时,可以用拆字、组字的方法来应对,但当某种字体中,杂入的组字或拆字较多时,就应当考虑,这方印是不是要换种文字入印了。

(【老李刻堂】之1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