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汉中略阳灵应寺!-头条网

 毛家图书室 2015-03-06

石志刚 原创作品

灵应寺,位于略阳县王家坪党校东侧、凤凰山东南麓山坡上。由于读音的原因,又被称作“灵隐寺”、“灵荫寺”、“林荫寺”等。据史料记载,灵应寺原名正觉寺,始建于宋淳熙三年(1176),距今已有近850年历史。该寺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和嘉靖三十年(1551),分别进行过重修。清朝初期,因山崖下的药王洞香火旺盛,以后又在正觉寺旁修建了药王洞寺,至道光年初(1821)正觉寺逐渐被改名为药王庙。因药王庙“四方祈祷,无不灵应如响。”所以,后来又被改作“灵应寺”。(注1)

2014年春节期间,笔者与略阳的几位朋友,相约一起探访灵应寺。

从位于县交警队对面居民区的小巷中,走过一段磨得铮明瓦亮的青石台阶,就到了原略阳新城的东城门处。虽然原来的东城门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这段修建于道光八年(1828)的略阳“新城”城墙却保存得比较完好。从东城门遗址处,沿着城墙外测的108级石蹬(当地人称为“108将”)拾阶而上,就到了灵应寺正门处。这里,左侧城墙拐弯处是一座圆形的烽火台(或为瞭望台),右侧是一株千年古树。高立于山坡悬崖边上的烽火台,雄伟庄重,曾见证了古城的荣辱兴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燃起的烽烟、飘扬的旌旗和嘶鸣的战马,但如今却有点“古台兀立白云飘,远望关山悲寂寥”的味道。古树生长于绝壁乱世之中,枝桠峥嵘,伟岸粗犷,大有盘虬卧龙之势,难怪还经常有人来树下祭祀朝拜,供奉香火呢。

站在烽火台边上,眼前紧邻东城墙外侧的一片开阔地,地面上铺着从城墙上拆下的城砖,这就是灵应寺所在地。寺庙原来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目前,仅存西侧及北侧数间清代或民国年间遗留的建筑。东边悬崖间原有的两层建筑,近几年已经被拆除,从残留的高大厚重的台基上,依稀可见当年的规模。西侧靠近城墙的地方尚保留有四、五间老房子,门前莲花状的石雕香炉、石供桌、柱顶石、建筑构件及两尊无头的石佛像,见证了寺庙往昔的繁荣与辉煌。而庙门前丛生的荒草、随意堆放的垃圾杂物,和那口漆黑的棺材,又在向人们诉说着寺庙今日的破败、萧条与无奈。

透过上锁的门缝向内张望,房内摆放着鲜艳的塑料花、悬挂着红色的帷帐,正中的桌几上围着金黄色的台布,绣有一个红色的“佛”字,桌上似乎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彩色塑像。而房内的墙壁、地面、房顶都满目疮痍,残破不堪,与那些鲜艳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不知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下,这尊神佛是否还能履行自己普度众生的职责呢?

在该寺前,有略阳县政府所立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据当地人说,该石碑原写作“灵荫寺”,以后又更改为“灵应寺”。

寺庙北侧的几间房屋,现在为一王姓人家所居住,据史料记载,这里应该就是明代修建的孙玺节义祠原址,前几年曾经发掘出了一通明代的石碑-“孙玺遗列之碑”,记录着孙玺在略阳筑城的丰功伟绩(注2),该碑石后来被移到了灵岩寺。据该王姓人介绍,他现在所居住的地方,原来也是寺庙的一部分,他是从上辈人手中继承来的,说完,他为笔者拿出了一块牌匾。这是一块由四块木板拼接的木质牌匾,长163厘米,宽79厘米,正中阳刻四个大字“文凤腾晖”,字径29厘米。据他说,这块牌匾原来悬挂于灵应寺上殿门上,殿房拆除后,他就将其收回家中,从未示人。更让人惊奇的是,该王姓人还给笔者展示了他收藏的王氏家谱,上面有于右任先生亲笔题写的“王家坪王氏家谱”。看来,笔者和这灵应寺还真是很有些缘分的。

寺庙南边的几间建筑,近期刚被拆除,残垣断壁间码放着一堆被拆下的木料,看着这些即将化为灰烬的“雕梁画栋”,让人不禁一阵心酸。在翻看、拍摄这些精美木雕的时候,笔者发现了三个写有文字的木梁。这些木梁长约3.6米,直径20厘米,下侧被削为平面,每个木梁的平面上,都用红色或黑色墨汁书写着一些文字,记载着民国六年修缮寺庙的一些信息。因时间久远,文字大都漫漶不清,依稀可见“古迹药王洞”、“高上王皇本性”、“显应”、“中华民国六年岁次丁巳菊月中浣谷旦”、“捐资人等仝立”等字样。

在寺庙南侧的高压线塔下,有一块石碑,高102厘米,宽59厘米,厚10厘米,青石材质,圆形碑额正中竖排四个大字“万古流传”,落款时间为“大清道光三十年(1850)”。碑文记载了众人集资,从当地村民手中赎回道光八年(1828),因偿还修庙所欠外债需要,而“出当受价”的“王家坪垾地一段”(注3)。由碑文的内容可见,当时药王庙经营之困难。另外,在寺庙周边的民居院子里,还散落着很多寺庙的建筑构件,如砖瓦、雕花门窗、装饰石刻、石柱、柱顶石等。其中有一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柱顶石上面,还刻有“道光十七年六月立”等字样。

灵应寺所在处,侧附高大雄浑的清代城墙,背依高峻壮美的凤凰山,正对玉文山间的“银崖天书”(注4),俯瞰着玉带河和略勉公路。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存、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快捷方便的交通,使其极具旅游开发价值。若果不及时保护开发,估计不久的将来,他将会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成为略阳人心中一抹悲怆的记忆。

注释:

注1:关于灵应寺的历史沿革,参见笔者另文《灵应寺考辨》。

注2:关于孙玺在略阳筑城的事迹,参见笔者另文《略阳筑城第一人-孙玺详释》。

注3:关于该碑文的内容,参见笔者另文《药王庙赎地碑记》详释。

注4:关于“银崖天书”,参见笔者另文《探寻银崖天书》。

灵应寺位置示意图

从青石台阶向上就到了原略阳“新城”东门处。

略阳“新城”东门遗址。

修建于道光八年(1828)的略阳“新城”城墙保存得比较完好。

沿着城墙外测的108级石蹬拾阶而上,就到了灵应寺正门处。

寺庙正门左侧的烽火台(或瞭望台)见证了略阳的荣辱兴衰。

生长于绝壁乱石间的古树,枝桠峥嵘,伟岸粗犷,大有盘虬卧龙之势。

灵应寺现存的西侧和北侧的建筑。院内荒草丛生,杂物遍地,破败不堪。

桌上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塑像,其鲜艳的色彩与房内的恶劣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西侧房前石雕香炉、供桌及两尊无头的石佛像,见证了寺庙往昔的繁荣与辉煌。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东侧的房屋被拆除,只留下厚厚的基础,依稀可见当年的规模。

原悬挂于灵应寺正殿门上的“文凤腾晖”牌匾。

王氏后人向笔者展示的于右任题写的“王家坪王氏家谱”

南侧建筑物前年被拆除,只留下一堆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建筑垃圾。

残垣断壁间码放着一堆即将化为灰烬的“雕梁画栋”。

木梁上的文字显示民国六年,灵应寺曾进进过大规模的修缮。

散落在民间寺庙建筑构件,雕刻精美的柱顶石上刻有“道光十七年六月立”等字样。

南侧高压电线塔下大清道光三十年所刻的“赎回药王庙土地碑记”石碑。

与灵应寺隔河相望的玉文山间的“银崖天书”。

网友早年拍摄的灵应寺。与现在相比,数年间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汉中最棒的微信公众平台,它集合汉中历史,文化,美食,街拍,旅游,户外等多种元素。欢迎大家关注与投稿,健康快乐的城市生活,在路上与您同行!

搜索微信『汉中在路上』

一位汉中间歇性精神病患者的奇特视界观,和自我话疗史,欢迎汉中朋友们的关注订阅!

在路上微信号:hz2752286698

微信搜索搜索“汉中在路上”博主个人微信:37988908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