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中三台阁钩沉

 芸斋窗下 2022-11-19 发布于浙江

不点蓝字,我们哪来故事?

图片

汉中城东南角的老城墙上原有一座三层楼阁,为正方形,上复八角攒尖顶,躡梯可上,城外风景一览无余,为城内一大观光名胜。时光荏苒,随着汉中城市建设发展,解放后老城墙渐次被拆除,三台阁也在1968年毁于文革武斗。现在,三台阁与老城墙等已成为老汉中人的珍贵回忆。


图片

图片

(三台阁旧影之一 石翊摄于1927——1929年 转载自《汉中旧影》一书)



三台阁建成时间


该阁始建于何时?民国《续修南郑县志》卷二建置志·城池:“……嘉庆十七八年,知府严如熤奉大吏委,大加增修,砖砌旧无砖土胎城身,补修剥落土胎城身,里外共九百七十五丈有奇;又修南北月城,东西大炮台二座,西面小炮台十座,城楼四座,月城炮台四座,东、北、西三角台改作碉台、卡房、马道四座,吊桥四座;又捐修四面碉楼九座,均楼二层;又添东、南、西卡房三座,额北门曰'雍梁锁钥’,南门曰'山南保障’;东南巽方筑丙台一座,垫厚三尺,宽三丈有奇,长六丈,高三丈,上建'三台阁’一座。”据此,“三台阁”始建于嘉庆十七八年(1812-1813)。

其实,民国《续修南郑县志》的这段记述来源于嘉庆版的《汉中府志》“城池”一节中,而府志中仅说知府严如熤修补城墙、炮台、炮楼等政绩系嘉庆十七年(1812)至十八年(1813)间完成,三台阁是在这之后修建的,并未载明严如熤修建“三台阁”的具体时间。所以,民国南郑县志中的说法并不准确。但可以确定的是:三台阁是严如熤任汉中知府时组织修建的。严如熤,字炳文,号乐园,湖南溆浦人,嘉庆十五年(1810)升任汉中知府,道光元年(1820)擢为陕甘兵备。即严如熤任汉中知府时间为嘉庆十五年(1810)至道光元年(1820),既然三台阁是嘉庆十八年(1813)之后至严如熤卸任知府期间修建的,故三台阁的始建时间约为嘉庆十八年(1813)至道光元年(1820)之间。

图片

(三台阁旧影之二 郑鸣玉摄于1941年前后 转载自《秦商入川记》一书插图)


地理方位解读及清代名士蔡寿祺登临作赋


根据嘉庆《汉中府志》记载:“严知府捐修……东南巽方筑丙台一座,垫厚三尺,宽三丈有奇,长六丈,高三丈,上建'三台阁’一座。”这段文字和民国《续修南郑县志》完全一致,说明:三台阁是建在城墙东南“巽方”丙台(瞭望台)之上的。城墙作为古代重要的防御工事,具有防止外敌入侵的军事作用,建在城墙上的“丙台”无疑属于重要军事防御侦查设施,而三台阁又建于“丙台”之上,这从侧面说明三台阁不仅具有游玩观景价值,同时也具有军事观察功能。三台阁的修建方位“巽方”,“巽”,东南也,在风水学上,代表着吉利的地方,看来三台阁的选址不是随便的,颇具深意。

图片

(三台阁旧影之三 汉中魁元摄影社摄 时间不详 该张照片系笔者自藏)

在三台阁建成30多年后,清代名士蔡寿祺“丁父忧,时太平军驻九江,未能返里”,遂于咸丰八年(1858)年初“由燕之晋,由晋入秦”。次年(1859)二月,再由长安“取栈道”去四川,以求“辗转归乡”,路经汉中,曾登临三台阁,并赋诗一首:《偕白熙亭观察三台阁闲眺,复登城南谯楼望汉王拜将台遗址作》。
图片

香山词伯老逾健,大裘未遂生平愿。

衙斋宴客苦拘束,远向城东踏烟蔓。

鸣驺偕过饮马池,鳞鳞绿水摇参差。

三台杰阁一纵目,万家春树高低垂。

溟濛细雨香尘散,小步城闉恣清玩。

谯楼直上凌层云,眼底群山若屏案。

忆我昨向秦山行,奇峰杂沓纷送迎。

蛇蟠蚓曲路千折,篮舆十日心魂惊。

崎岖历尽始至此,江汉东流去不止。

安得乘风破浪行,蒲帆迳抵浔江水。

城隅俯瞰拜将台,残碑剥蚀埋篙莱。

江淮血战尚未息,登坛共忆王孙才。

图片
蔡寿祺,原名蔡殿齐,江西德化人,道光二十年(1840)二甲进士,入值翰林院任编修,曾在钦差大臣胜保营中稽核军务。1859年初春时节,蔡寿祺在陕安兵备道白熙亭的陪同下登临三台阁。春风拂面、细雨蒙蒙,西北小江南汉中正笼罩在一片烟柳之中,登阁赏春,别有一番风情。此时,国内形势颇不安定,太平天国已定都天京(南京),还组织了西征,已攻占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广大地区。在蔡寿祺来汉的三年前(1856),太平军在天京外围展开了激烈的破围战,先后击破了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在军事上达到全盛,蔡寿祺的家乡已在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内。蔡寿祺身为翰林,急于归家祭父,怀着“大裘未遂生平愿”的复杂心情登临三台阁,眼前饮马池的“鳞鳞绿水”和城墙内外“万家春树”,蒙蒙细雨中一派江南气息,勾起了诗人思乡之情,后复登临汉中城南谯楼(瞭望楼)俯瞰拜将台,看到杂草中剥落的残碑,心中百感交集,故有“江淮血战尚未息,登坛共忆王孙才”之叹。

图片

(三台阁旧影之四 无名氏摄于1965年 该照片系笔者自藏)

值得一提的是:蔡寿祺离开汉中后,于咸丰九年(1859)孟夏(农历四月)到达成都,后辗转回到江西德化老家。同治元年(1861)自德化返回京师,“复翰林院编修职”。同治四年(1865)三月,蔡寿祺干了一件震惊全国官场的大事,就是疏劾当朝第一号权贵恭亲王奕訢,劾奕訢“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四大罪状,并同时弹劾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薛焕、陕西巡抚刘蓉二人“挟重资而内膺重任,善夤缘而外任封疆”,尽管这次弹劾材料多系“风闻”,缺乏真凭实据,但也严重影响了这些晚清权贵的仕途,如导致恭亲王奕訢失去了“议政王”的头衔。蔡寿祺这次上疏弹劾, 被后人称之为“一封改变晚清命运的举报信”,不仅导致恭亲王逐渐心灰意冷,也导致薛焕、刘蓉二人,“经吏部议处, 降二级调用”。之后,蔡寿祺本人被即行革职,勒令回籍。蔡寿祺被革职后,仍然逗留京师,不过,从此潦倒,50多岁就须发皆白。

图片
(三台阁旧影之五 汉中魁元摄影社 摄于1957年 该照片系笔者自藏)


三台阁的毁与建


三台阁建成后,命运多舛,曾被彻底毁坏,并历经两次重建。在蔡寿祺登临三台阁四年后,同治二年(1863)八月二十日,汉中城被围城半年之久的太平军攻下,城内一片火海,“城中数千家,一望尽成焦土,唯文庙巍然独存,府城隍庙仅存正殿”,三台阁也彻底毁于此次兵燹,直至光绪元年(1875)三台阁重建。据1962年编印的《陕西名胜古迹初稿》(仅供内部讨论修改用)载:重建后的三台阁“在结构风格上和武汉黄鹤楼相似。登楼远望,南有青山绿水的郊区,北有欣欣向荣的街市,俯视台下,碧水清澄,树影倒垂,荡漾湖中,风景极为美丽。解放前因年久失修,且为反动军阀所摧残,已残破不堪,1957年经汉中市人民委员会重加修建,现巍然雄峙,颇壮观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游览之地”。文革开始后,愚昧与狂乱、暴力与破坏充斥着古城汉中,三台阁也未能幸免于难。2014年冬,笔者曾寻访三台阁旧事,据家住三台阁附近高明文老人回忆:1968年5月31日,文革武斗中,一声巨响,三台阁被炸毁……。从同治三年被毁,时隔105年,三台阁再次被彻底毁坏。现在,只能在一张张幸存的老照片中领略昔日三台阁风采……。

图片

(三台阁旧影之六 无名氏摄 时间不详 该照片系笔者自藏)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