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滕强恕建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袁州刺史系列6)

 资料全录 2019-08-31

曾孝序 为温汤打广告

降金的知袁州--王仲薿

滕强恕建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

在宜春,有一座古老的建筑,在古代专门从事测时、守时、授时工作,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

此前,我国古天文学界一直认定,国内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是由中央政府建立和管理河南登封观星台(约建于元朝初年,13世纪晚期)。13世纪初期,由地方政府建立的袁州谯楼天文台遗址的确认,比河南登封观星台早了50余年。

据考证,国外最古老的天文台遗址,是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现存的帖木儿帝国时建造的天文台(约建于公元1418年),也比袁州谯楼晚了两个世纪。

欧洲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和法国巴黎天文台,也比袁州谯楼晚了4个世纪。

明正德版《袁州府志》载:“谯楼。府治东。宋嘉定间郡守滕强恕建。筑台,为楼五间。原置铜壶一座,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分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新上任不久的袁州知府滕强恕在家中设晚宴宴请本地知名人士。滕知府看看自己做的报时规盘,早已过了晚饭时间。因为夏天时规受阳光的影响夏天走得较慢,一直等到天黑,客人才相继到来。事后,滕强恕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不过是吃晚饭,要是碰上军情什么的,岂不要误了大事?于是,决心建一座完整的测、报时辰谯楼。

楼址方面,滕知府想到了袁天罡祠,袁先人本就是宜春的天文师,还有他发明的观天设备存留着,在纪念他的祠堂上重建完整的测时、守时、报时楼宇,也是对他最好的告慰。中秋,滕知府亲自主持开始动工。土建工程进度很快,可采购梁柱料时却遇到了麻烦,派去选料的人因时限紧,左寻右找买回来的24根杉木虽然粗大,却都不够直。滕知府闻知后很着急,就召集工匠们商量怎么办。一位木匠对着24根木头来回睃视,建议说:“人双手撑开可以托举重东西,把这些梁柱顺势分到一起,歪斜着该也同样能有力撑起屋子。”大家听后都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形成了东八柱、中八柱往东歪,西八柱往西歪的格局,撑起歇山重檐的楼顶,一直巍然挺立不倒,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和奇迹。谯楼完工后,又添置了铜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铁板、鼓角等器具,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建成集测时、守时、授时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天文台。

明万历年间,袁州知府郑淳典对袁州谯楼进行了修缮,袁州谯楼的观天台置有测天之器--铜璇玑,一种古代测天用的浑仪,白天可观测太阳,晚上可观测星星和月亮,其用来测定时间的有效时间区间比圭表或日晷大多了。不仅恢复了宋代滕强恕时代的旧貌,还将唐朝掌管观天象、推历法的钦天监台正袁天罡的神像供在谯楼里。

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中心城区鼓楼天文广场800岁袁州谯楼,南北两个观天台上陈列着地动仪、日晷、黄道经纬仪等天文观测仪器,楼内有铜壶滴漏、古钟、大鼓等测时、报时设施。这些都是古人观天象、测时、授时的“神器”,其中智慧深不可测。袁州谯楼以砖石筑台,高12.8米,占地780平方米,主台和南北观天台呈 “π” 字形布局,拱道东西两端各阳刻有“鼓楼”“余晖”四个大字。

据考证,袁州谯楼南台墙基部分为南宋时期砌筑,存有“皇宋淳佑十一年”铭文砖;台墙为明清两代维修砌筑,存有“明洪武十年”和清“道光十六年”“同治二年”铭文砖;石构券拱为明代砌筑。谯楼栋梁上题有“大清光绪十四年”款,可见现存建筑历经宋、明、清。

非常罕见的是,袁州谯楼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呈“π”字形跨街而立,设有南北两个观天台。这可能是全世界现存唯一一座“π”字形布局的古天文台。

袁州谯楼的各种原有设备现已完全失散,有的失散年代还并不久远,真是令人可惜。在古代,袁州谯楼是如何从事时间工作的呢?

“铜壶滴漏”守时。铜壶滴漏的原理,就是在铜壶底或靠近底部凿一个小孔,水从小孔逐渐滴漏下去,用以计时。袁州谯楼的“铜壶滴漏”用了四只铜壶,由上而下依次为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分壶,互相叠置。

最上面的铜壶“夜天池”装满水后,水即从壶底小孔逐渐流入“日天池”“平壶”,再从最下一级的“万分壶”滴流入“水海”,“水海”中有一根浮子托着的“漏箭”(刻有12时辰和100刻),水海中水逐渐增多,漏箭逐渐上升,就可从漏箭上读出时辰。据研究,袁州谯楼的“铜壶滴漏”所测时间与现用的钟表相比,每天只差20秒。

“晨钟暮鼓”报时。为适应中国古代晚上打更的制度,袁州谯楼还置备了“更筹”这种计数工具,从“漏箭”上读出时辰后即可定时报时,白天敲钟击鼓,晚上用梆子打更,让人们知道时辰。

“影表和定南针”测时。南宋嘉定滕强恕给袁州谯楼置备的影表和定南针,构成了一套天文测时系统。

定南针当时是一种磁指南针,以确定当地的子午线方向。影表的影是指日影,表则是一根竿子。且看它们是如何测时的——

如果把竿子垂直立于地面,太阳照在竿子上,投射出来的影子落在子午线上,就是正午12时。这样的表,古代也称为圭表,原本是用来测定每天太阳到子午线时竿影的长度,由此可以定出二十四节气的时刻。

圭,原本是放在南北子午线方向上度量影长的量尺,而袁州谯楼则把圭表的功用加以变化、扩展,成了能测定白天任何时刻的天文定时器。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袁州谯楼的观天台置有测天之器——铜璇玑,一种古代测天用的浑仪,白天可观测太阳,晚上可观测星星和月亮,其用来测定时间的有效时间区间比圭表或日晷大多了。

2003年,宜春市委、市政府投资修缮袁州谯楼,保持了谯楼历史原貌,恢复了铜壶滴漏、钟、鼓、圭表等测时、守时和报时器具,添置了地动仪、黄道经纬仪、浑象、日晷、星晷、人体日晷等天文仪器。

宜春还以袁州谯楼为中心,新建了占地30亩的天文广场,在地面上铺设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古代四象图案,以及与天文有关的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星和八卦符号等,供广大市民和游客参观游览。

曾孝序 为温汤打广告

曾孝序 (1049—1127),字逢原,泉州晋江一人,北宋名相曾公亮从子。未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依靠从父曾公亮恩荫而补将作监主薄,监海安盐仓,开始宦海生涯。政和4年[1114],潭州知府曾孝序,用徭事与宰相吴居厚不合,落职到袁州府。曾孝序在其《灵泉记》中曾引隋唐时期的宜春《图经》所载:“州南三十里有温汤,其中出鱼,能熟鸡卵,去风疾,至今如故。这是曾孝序 为温汤打广告的最早记录。明月山硒温泉常年保持在68℃-72℃. 

降金的知袁州--王仲薿

王仲薿(?一 1143),一作仲嶷,字丰甫,一字丰父,祖籍成都华阳,出生于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见风使舵宰相王珪次子。高宗建炎三年(1129),知袁州。虏人寇江西,坐失守削籍,与马子约皆寓居永嘉。

建炎三年(1129),金兵打过长江,这是游牧民族,破天荒第一次渡江,是从前苻坚等人所不能比拟的。渡江以后,一支金兵,追赶逃向江西的太后。从建康(南京)打进江西,或降或走的知州,有十四人之多。王仲山、王仲薿就在其中(《要录》,页五六六)。

    王仲山知抚州(即王安石老家的临川),金兵将到,即以城「降拜」。降已丧名节,而拜则更无耻。金人没要他做官,却利用他的儿子(不知是那一个),「权知州事,令括管内金银,赴洪州(即南昌)送纳。」王仲薿知袁州(即宜春),已近湖南边境。也用不著金兵去打,和他哥哥一样,赶紧投降(《要录》,页五七七)。

    名门兄弟,连袂降敌。消息传来,南宋震惊。朝廷虽然躲在浙东,深觉不得不严词痛斥,以儆效尤。诏命说:「今两兄弟,为郡江西。临川先降,宜春继屈......虽尔无耻,不愧公议,然亦何颜下见先人?」所谓先人,即曾任宰执的王珪(《南宋书》,卷卅一,页九—十)。这责词简直是破口大骂他们兄弟死不要脸。

宋  知袁州事[51--77]

(1)杨 屿  光禄卿治/平元年[1064]任    

(2)王 亿  由职方/员外郎

(3)皮公弼(?~1079年),宇宪臣;河南人(今河南洛阳)。由屯田/郎中知袁州。

(4)钱 昉  由司农少卿/熙宁二年[1069]任

(5)石元之 新昌人,景佑元年进士,熙宁五年[1072]以太常少卿知袁州[正德袁州府志卷六载] 

(6)赵世恩 宋神宗赵顼[戌]熙宁7年[1074年]任    

(7)欧阳介 安福人  由都官郎中

(8)徐师闵  苏州吴县人,祖籍建州瓯宁,字圣徒。神宗熙宁十年1077]以司农少卿知袁州,惠政爱民,有治绩。

(9)廖子孟  皇佑元年(1049年),廖子孟登冯京榜进士第二名,亚魁天下。元丰三年1080]任 

(10)谢昌龄   由朝请大夫     

(11)张 维   由朝请大夫 元祐元年[1086]任

(12)翁 肃  字彦恭。崇安人。由朝请/大夫任 父翁纪,也是知袁州.[父子同为知袁州]     

(13)陈龙辅字寳臣 朝请郎 避亲政知袁州

(14)郑民瞻,字叔严,绍圣三年(1096)以朝请大夫为袁州刺史,政用钩钷,发奸摘伏如神,值连岁荒歉,乃量地里,户家众寡,豪民积谷几何,均数约值以给告籴者,阖四境为一图,张之便坐,而间遣人按视,民赖无流亡之患。

(15)王古(约1038—约1112),字敏仲,一字敏中,华亭莘庄人,王靖之子,“第进士,力学自进,才名显于时。”绍圣四年(1097)至元符三年(1100)三月二十五日,“坐谢表诞妄,缔交合党夺职。知袁州。”“言者论其常指平岁为凶年,妄散邦财,夺职知袁州。”天性仁慈,政举纲领,少间(闲)则静坐诵释氏书

(16)欧阳识(1045—1116),宋仁宗庆历乙酉年正月初三日生,宋徽宗政和丙申年十二月廿一日卒,欧阳詹[隋代科举制度开创180年后泉州第一个进士,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龙虎榜”第二名]九世孙,福建晋江潘湖人,祖籍庐陵安福。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已丑科进士,元符三年(1100)任袁州太守.因为中风不起,其袁州太守一职,由宜春知县董义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继任。

(17)董义,由朝散大夫,建中靖国元年(1101),由宜春知县升袁州太守

(18)周 兑 哲宗元符元年(1098)通判漳州,徽宗崇宁三年(1104)由朝奉大夫知袁州(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

(19)萧 昞   字文叔,大观元年1107]任    

(20)赵 瑺 李景夏  朝散郎政和2年[1112]任    

(21)曾孝序(1049-1127) 字逢原,泉州晋江人,北宋名相曾公亮从子。以公亮恩荫而补将作监主薄,监海安盐仓,开始宦海生涯。政和4年[1114],潭州知府曾孝序,用徭事与宰相吴居厚不合,落职到袁州府。

(22)桑安衍     

(23)杜 绍 

(24)辛炳(1072-1135),字如晦,福州侯官人。元符三年(1100)进士。因得罪蔡京,谪监南剑州新丰场,寻提举洞霄宫,宣和二年[1120]知袁州。

(25)    林徽之   

(26)赵资道,政和七年(1117),以朝请郎直秘阁知台州(《嘉定赤城志》卷九)。宣和七年(1125),以朝奉大夫知袁州(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    

(27)吴安国,字镇卿,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宋宣和二年(1120)进士,任考功郎官。曾以太常寺少卿出使金国,金背弃盟约,借故威胁,索粮略地。安国毅然正色曰:“我首可得,我节不可夺,惟知竭诚死王事,王命乌敢辱。”金人不敢冒犯,遂被留作人质七年,终不变节,建炎年间(1127—1130)遣还。靖康初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市)知州,卒于袁州(今宜春市)知州任上,享年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