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羚羊|明清时期当涂城里的太平府衙门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羚羊|明清时期当涂城里的太平府衙门

当涂清源门城楼

当涂是明清两代的太平府治所在地,至今当涂人还喜欢称自己生活的小城为“太平府”。“府”是明清时期处于省与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级别。在中国历史上,同一时期有过两个太平府,除当涂太平府外,还有一个是远在广西的崇左太平府。崇左太平府,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元朝太平路设置。当涂太平府的设置要比崇左太平府早十四年,公元1355年,即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率兵由采石渡过长江,攻占太平城(当涂姑孰城),改元朝太平路为太平府,当时全国其它地方大多数还在元朝政权统治之下。朱元璋任命年近八十的当涂名儒李习为首任知府,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而当涂以“太平”为行政区划名称,最早可上溯到公元977年,即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升平南军(今当涂县)为太平州,下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州治衙门设在当涂城。由此,当涂县城,历史上又称“太平城”。

当涂清源门夜景

当涂城是朱元璋起兵渡江攻占的第一城,太平府是其割据江南建立的第一府,有朱元璋“开天首郡”之称,为明朝龙兴之地。明朝建立后,定太平府领当涂、芜湖、繁昌三县,直隶京师,即隶属于明朝中央管辖,类似于今直辖市。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称南直隶,太平府及三县隶属关系不变,仍归明朝廷六部直管。到了清朝初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太平府仍隶属于江南省。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一分为二,分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和“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建“江苏省”;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太平府隶属于安徽省。

乾隆《太平府志》记载:“太平府治在城中东街之北,据古子城,周二里一百八十五步,相传为晋桓温帅府址。”府志所载东街之北的古子城,即今当涂城内八六医院靠北的位置。据府志记载,古子城,是东晋大司马桓温镇姑孰时于太和七年(即咸安二年,公元375年)重建姑孰城时所建,是其大司马帅府,为姑孰城中之城。四周围有子城墙,城门和谯楼。

王朝更替,到了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初建太平州时,知州宋准选择在古子城内创立州治衙门。后来元代太平路、明清两代太平府衙门也一直设于此,直到民国初年(1913年)废府存县,有长达近千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太平府衙署是当涂城中最宏大的建筑群,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太平府知府吴延寿重修太平府署楼,并作《署楼记》,文中称“郡治在东晋为桓温宣武幕府,楼橹雉堞甲于他郡……”四周市河环绕,南有府前治河(今八六医院内小河为其遗存);北有府后官塘,即今玉带河;东有官沟,即东市河北段;西有市淮河,即西市河北段。府前治河由东城门之左的东关引东城河水入;东市河由龙津门之左的南关引南城河水入;西市河由下南门之左的西关引南城河水入。治河正西流汇于西市河,东市河南来与治河交汇绕于府后官塘,再西折达西市河。三栅之水在府西北方汇合而抵于北水关(清源门东),出水入北城河。

《太平府志  卷一》中的“太平府治图”

太平府衙门位于东街之北,坐北朝南,府前府治桥正对东街。《太平府志》载:“自府前至南津门约二里为东街”,也就是今当涂老城的东街。由东街向北,在今八六医院南大门到小河地带,是一条儒林街,横贯东西。穿过儒林街,便是府前治河,上有府桥(今八六院内的小河和府治桥应为古址所在),桥上立有一座高大牌坊,上书“丹阳古郡”四个大字。穿过牌坊、走过府桥,迎面为照壁墙,东、西有二座亭子,东为旌善亭,西为申明亭。绕过照壁,后为太平府衙大门,也就是古子城的大门,大门为八字形,为我国古代官衙大门规制造型,民间有谚语——“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八字开的衙门,指的就是府或县衙的大门。门上有谯楼七间,正中悬挂竖榜“太平府”匾额。谯楼与大门合为一体,上楼下门。谯楼就是钟鼓楼,是向人们司晨昏和报时辰的地方,“暮鼓晨钟”每天就是从这里传遍全城。府志载“旧楼有宋制铜壶滴漏,今无存。”铜壶滴漏是我国古代计时器的一种。

今天的府治桥

进入府大门,就进入了庄严威仪的府衙。府内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以中轴线为对称。

正中为仪门,有三间。仪门即府衙内的第二重正门,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仪门两旁,东西各有五间厢房,明代时为架阁库,相当于今档案馆。明嘉靖九年(1530年)知府林钺以“址地卑湿,册籍易浥烂。”重建新库,此库废为它用。进入仪门,有直甬道通正堂,即府大堂,也叫公堂,是知府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重大案件、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正堂三间,上悬挂“阜成堂”匾额,“阜成”意为富厚安定。堂左为经历司(负责往来文移及衙署内部事务),堂右为照磨所(主管文书核对、档案卷宗管理)。东西两庑为吏舍房(官吏的办公房),各有十七间。东边自北而南依次为承发房、吏房、户房、收粮科、礼房、勘合房;西边自北而南依次有马科、兵房、富积库、刑房刑杂科、工房工杂科。以上是府衙里的内设职能部门,明清两代,政务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类,所以职能部门的设置,也相应地分为“六部”和“六房”,地方衙门的书吏办公机构统称“六房”,也有称房为“科”的。用今天的话讲,“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分别承担的是组织人事、财政民政、教育文化、武装部、公检法、住建水利等职能,承发房主要承办各种公文信札的收发,并分发各房转办,相当于今政府办公室职能。

府衙正堂

正堂后为穿堂,其北为后堂,悬挂“寅恭堂”匾额,“寅恭”为恭敬之意,寅恭堂意为恭恭敬敬迎接宾客的地方。由此可知,后堂应是知府日常办公或接待来访者的地方。后堂东三间为富积库房,西为书柬房(存放文书、信札、档案的地方)。

后堂北面,明朝时有柏山亭,清顺治十五年亭毁,只存有遗址。关于柏山亭,乾隆《太平府志》中记载道:“柏山亭在府内后堂北,明洪武年间,命皇太子展凤陵,因至太平府访渡江遗迹,存问一条巷陈迪家,即太子所生处,赐白金五十两。太子驻柏山亭后,郡守不敢居,用贮仪仗。顺治十五年知府李之瑛毁亭得小匣,内绒绳一条,小刀一把,未几李即遇难。”

又北为府内衙。堂三间,内宅三层。据乾隆府志记载,内衙“旧有'含青’、'映绿’二园,今无。”古代衙署分为“外衙”和“内衙”两大区域,由大堂之后的宅门分开。外衙主要建筑有大堂和书吏办公场所,内衙则是知府家眷、亲随的居住区,里面也设有一个公堂,主要处理一些诸如婚嫁、土地、钱财之类的民间诉讼。

东路自南向北,前为寅宾馆。“寅宾馆”是接待来府公干官员的馆舍,为府客馆。寅宾馆北面为关帝祠,再北为土地庙。土地庙后为理刑厅推官署,即掌管理刑的法官衙门。有头门三间,门内有左右吏书房,正厅三间,有生生园。理刑厅北为江防厅同知署,即专门负责管理江防事务的知府的副官衙门。署前为头门三间,正厅三间、左、右吏书房,内衙三层,有偕春园。

西路自南向北,前为照磨廨。北为司狱司和监狱,司狱司即掌管监狱事务的机构,有头门、虎头门各一座;官厅三间、茶火房一间,进为二门,狱主神祠一间,堂监、女监房各二间,监房东西各五间。再北为经历司廨。最北为督粮厅通判署,即掌管粮运和农田水利等事务的知府的副官衙门。署内有正厅三间、左右为吏书房,前为二门、头门各三间,穿堂后内室三层。还有射圃。

署后有一片空地,宋代时为郡圃园林,有小东山,到乾隆年间时只剩一土丘。而在明代正德年间,当涂大家闺秀邹赛贞(又名邹赛真,父监察御史邹谦,夫国子监臣濮琰),曾作《东山爱日亭记》,记述了当时府后小东山的园林盛景——“姑孰郡斋左方之隙有山焉,可亩丈余,名曰小东山,郡守游息之所也。山之上轩豁高朗,四面洞达,毕见民隐者,为'视民亭’。其下则郁葱环绕,阴翳含发者,为'延翠亭’。西则碧波潋滟,芙蕖的历者,为'爱莲池’。四围周匝,则有梅、有桃、有松竹、有枣,花则有菊、有萱,而四时景物毕萃焉,宛然蓬岛之胜境也。”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府祝咏在小东山的南面建极高明楼三楹,世居当涂横山,历任青州同知、户部员外郎的杨谏作《极高明楼为祝太守赋》以赞之。诗中有“郡圃隙地数十弓,前此离离翳朴樕。我侯剪除建此楼,前与丽谯争主仆。”的诗句。

今天的东部战区总医院(86医院)南大门

沧桑巨变,昔日的太平府衙已灰飞烟灭,而今在其遗址上建设的八六医院,院内林木荫翳,绿地花草满园,建筑布局错落有致,环境幽美,如同一座城市公园。若漫步其间,仍可寻见《太平府志》中记载的府衙前治河、府桥、城隍庙等遗址以及明朝开国大将花云墓,此乃实属难得。

【参考文献】:

清康熙、乾隆《太平府志》、《当涂县志》。

【作者简介】

 杨小明,网名羚羊。喜爱阅读,偶有文字见诸媒体平台。

[配图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