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兖州府志中的金一凤之六——打造海内人文第一邦文化高地 以仁德施政备受百姓爱戴

 日月存心 2023-02-28 发布于山东

观兖州 知天下


兖州府志中的金一凤之六——
打造海内人文第一邦文化高地 
以仁德施政备受百姓爱戴

校注:杜心广 储潇

       
康熙五十八年金一凤纂修《兖州府志续编》(以下简称金志)。卷三、建置志记:“公署,府治在西门内。当街牌坊二座。康熙五十七年(1718),金一凤改建题,东曰'公元旧治’;西曰'宣圣故里’。

明代兖州知府衙门正堂

枕街坊一座,金一凤改建,题外曰'东鲁屏翰’,内曰'贤圣名区’。
府桥一座,康熙五十二年(1713),金一凤种柳桥下,今蔚然葱茂。
大门外大坊一座,旧题曰'至道坊’。金一凤改建题外曰'海内人文第一邦’;内曰'近圣人居’。两柱(坊联)曰'礼乐泰山高钟毓千秋人物,诗书洙水出,流行大地文章’。
东西角门二间。大字石碑各一座在大门外,东曰'重礼教’;西曰'崇信义’。取朱子语,鲁重礼教,崇信义,有先王遗风。明嘉靖十九年(1540),知府陈中书立。
大门三间,东西榜廊共十二间,在大门外。知府金一凤创建。
寅宾馆三间,退厅三间,扁门一座,在大门内东,知府金一凤修,扁曰'奎娄星聚’。
土地祠三间,扁门一座,班房三间,在大门内东,知府金一凤修,扁曰'府事修建’。
仪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间,门房一间。
五岳图碑一座,洪武十一年重刊于仪门。
唐李太白碑一座,有太白书'壮观’二大字。明景泰间(1450——1456)”知府郭鑑重镌立于仪门。

摹李太白壮观二字碑

军器库三间,仪仗库三间,在仪门内,两翼各科房共四十间。
戒石亭一座,在甬道。
大堂五间,扁曰'仰圣堂’,知府金一凤题,立府堂为职官,岁时朝贺祗供龙亭之所。天颜咫尺且服官。孔子之乡时切仰止之思,盖两义存焉。旧扁曰'正己率属’,知府白秉真题。曰'纪纲法度’,知府祖允图题。抱厦三间,已上康熙十一年(1672),知府蔡廷辅修,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府祖允图修。
明海忠介公碑一座,在大堂上,镌'忠君孝亲,可以恪天’八字。康熙五十四年(1715),知府金一凤摹立……
东西赞厅各三间,在大堂侧。
穿堂五间,知府金一凤重建,比原规模加高三尺许,扁曰'思齐堂’,旧匾知府范光遇题。
二堂三间,知府张公鹏翮扁曰'水镜堂’。
洪备库一间,架搁库一间,并在二堂两旁,按大堂、二堂、穿堂及两翼科房、仪门、大门并,顺治六年(1649)知府黄士奇重修,有碑记在大堂。
知府廨,在二堂后。
宅门一座三堂五间,知府吴颐修。金一凤重修,扁曰'景行堂’。左右厢房各五间,四堂三间,在三堂后,知府祖允图扁曰'无倦堂’。左右厢房各五间,东书房三间,内宅门一座,在西堂后。宅厅五间,左右厢房各五间……
新辟西园一区,在三堂右,由宅门西入。园门一座旧有,今扁曰'西园’。照壁一带,旧有。花厅三间,旧有。知府祖允图修,今重修。扁曰'明月松间日常青轩’。庭间蟠松一树、老柏一树、榆一树。柏系康熙十一年(1672),知府蔡廷辅所植,松、榆皆旧有。
平厅三间,在花厅后,旧有,今修扁曰'剖清’。东偏新构别业四楹,南北各二壁,嵌旧石刻'仰泰’二字。西偏平厅二进各三间,旧有,今修。园之北构茅屋三间,扁曰'春星草堂’。左为飞阁,扁曰'快阁’,阁下为洞门,壁有石刻(金一凤撰)《西园记》。右为草亭一楹,匾曰'挹芬’。亭前小沼一方,花墙一带,假山数堆,上下栽杂树,数十株,杂花数十种。
今升台一座,在西园墙外,箭道北,旧为隙地,今筑土高一丈,甃以砖,广五丈余,袤三丈。余台上建亭五小间,捲棚一带,扁曰'今升台’。登台则见闾间,烟火且备防,瞭台下夹道列植桃柳数十株。退食之暇,则观家人习射,昏夜悬火于竿更人报更鸣锣其上。署通西城,设此最宜盖从前所无也……
湢室三间,在台西马局之南。每令节朝贺晨起澣浴礼重敬,君其可少乎。
已上康熙五十二年(1713)迤七年,知府金一凤陆续创建,增修。
土地祠一间,井三口,菜园一区。署内艺植之所给退食焉。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府金一凤于园内列植桃柳数十株。”
金志卷之二十艺文志续下记:“金一凤《书仰圣堂壁》诗曰:
'斯堂听政万邦殊,日夕水競太守居。
今节朝天神倍悚,愚生学孔願从虚。
诗书鲁国人风美,屏翰燕京保障初。
须识命名原两义,举头群睹定何如’”
注解:金志卷三中这段有关当年兖州知府衙门建筑规模的记载,其中有十多处是金一凤任兖州知府六年之内创建、改建、重修、增修的。该志中未记是金一凤捐俸所建修,应是他主持、操办下用府署公款所建修。经过六年间十多次创建、重修,兖州知府衙门内外建筑,重现了雕梁画栋、宏伟壮观的景象,为府署内外建筑增添了威严神圣神韵和“海内人文第一邦”的文化氛围。
金一凤为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知府张鹏翮为迎接康熙皇帝东巡驻跸兖州府西关时,修建在府衙门外大街上的两座当街牌坊,重修后又题“公元旧治”“宣圣故里”。意为兖州府是中华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为枕街坊即知府衙门南明代立的“东鲁名郡”坊,改建后重题“东鲁屏翰”“贤圣名区”,意为兖州府是山东东部的屏障辅翼之地和孔孟圣贤之邦;在府署大门外的大牌坊正面,该题为“天下人文第一邦”,意为兖州府是一个山明水秀、人文荟萃的礼乐教化之地;大牌坊背面改题为“近圣人居”,意为此地距孔孟圣人之家很近;大牌坊坊联“礼乐泰山高钟毓千秋人物,诗书洙水出流行大地文章”,意为兖州府受东岳泰山美好自然风光的熏陶,培育出来无数可名垂后世的人物。历代经过儒家文化教化的仁人志士,在此创作出了许多大气磅礴的大手笔佳作。
金一凤把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赠与他曾任按察副使的祖父金志的墨宝“忠君孝亲,可以恪天”,摹书镌刻石碑,立于府署大堂之上,当做自己做人为官的座右铭,时刻告诫自己要做一个恭恭敬敬、忠君孝亲的官员,以免辱没了祖父为官清廉的名声。
金知府效仿欧阳修治滁州之法,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把荒废的府署西花园开辟成自己忙中取乐、乱中取静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之处,使自己研究诗文、练习书法有一个清心品茗的优雅环境,为府署衙门内增设了一个可散步健身、休闲娱乐的文化景观。
金一凤在创建、重修府衙内外建筑群和文化景观的同时,还重视绿化、美化自然生态环境。他上任之初首先在知府衙门外的府河桥下、河两岸遍植柳树,多年后他种植的垂杨柳已枝繁叶茂,蔚然葱茏,重现了兖州八景之一的“御河烟柳”景观。以下数年间他又在府署西花园内外古柏苍松间,列植桃柳等杂树百余株,杂花数十种,形成了府署内外古建筑群与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相互掩映的绿色环保环境,给到此来公干的京省和各州县官员们以清心悦目、心旷神怡之感。从此也可知金一凤是一位三百多年前就重视生态环保的清官廉吏。
金知府将撰文赋诗并书丹的《书仰圣堂壁》诗文镌石镶嵌在知府正堂墙壁上,把赞颂自己重修的府署西花园诗文《知府金一凤西花园》,镌石镶嵌在园内墙壁上。金一凤著述中有《西园集》十二卷;《养性篇》二卷,应为他任兖州知府期间的作品。
金一凤又在府署内寅宾馆门匾上题写的“奎娄星聚”等十多处建筑上的坊额、门匾上题写的匾额,既显示出当年府署古建筑群、花园宏伟壮观,又展示了金一凤诗文、楹联文化书法功力深厚的水平,还充分说明他对兖州这片文化圣地由衷热爱。

兖州知府衙门枕街牌坊

金志卷之二十中记载的金一凤撰并书《书仰圣堂壁》,是镶嵌在兖州知府衙门正堂内墙壁上的一方刻石。其意为兖州府署大堂中设龙厅,是每年各州县官员们在此朝贺康熙皇帝之地。皇帝虽远,但敬仰之心不可懈怠。在此定期朝贺皇帝,要如面君一样虔诚。兖州府为孔子之乡,在此敬仰皇帝的同时,也要同时敬仰千古一圣孔子,对皇帝和孔圣人同时敬仰,两义并存。金一凤敬题七律诗一首,以抒发自己的敬仰之情。
其诗意为:在兖州府正堂听政公干,与在国内其他地区不同,在每年一度特定的朝贺节日到来之时,要心怀敬仰的诚心,同时朝贺皇帝和孔圣人。在兖州府为官当政要虚心地学习孔孟之道。以诗书礼仪为家风的兖州府民众,向来以自己与孔孟为邻而骄傲自豪。兖州府是拱卫天子之都京师的屏翰,各级官员们都要恪尽职守,保障如初。
兖州府知府衙门正堂的仰圣堂龙厅里,包含着敬仰天子和孔圣人两重意义。各级官员们在朝贺之日来此参拜时,心目中必怀有一颗敬畏、敬仰之诚心。
金志卷之三,建置志续本郡记:“臬宪义学,在府治东南即泰宁书院。康熙五十六年(1717),山东按察司使黄公炳捐俸金,委令知府金一凤买地创建。
《臬宪黄公创设兖州府义学碑记》,知府山阴金一凤撰:'记曰鲁为孔子设教、周公敷化之乡,诗书俗美,家絃户诵,其力能延师者,无论已惟是细,族寒门不乏秀良子弟’……
臬宪黄公真可谓学道爱人之君子也,公治东省刑狱矜全民命,其仁惠所被遍有歌讴,殆二载于斯矣。康熙丁酉(1717)秋,乃出俸金半千以授凤,命于兖城创立义学,延名师集贫家子弟课读于其中。凤既奉委即购得治之东南废居一区,大加葺理,逾月而竣,有讲堂,有诵诗室,有寝、有庭、有疱湢、有花木,远近之来学者日益盛一日。师若弟相与谋曰:黄公之教育深矣,可立长生位于讲堂之上,晨夕为香揖拜,可以少酬明德即位既建。于是扁其门曰“泰宁书院”,堂曰“育鲁诸生”。而又伐石乞凤碑文志其事,以垂不朽!夫公之为此也,嘉尔秀良子弟不忍任其荒惰欲教之,进于成人以为国家储人才耳,非君子学道爱人,而能然与其劳心也大哉。诸弟子生斯周孔之乡,当做兴之会宜必洒然思敬应之。何以端其表,何以精其业,何以履之于家,何以献之于国”。
注解:臬宪,为一省掌管刑狱的按察司使。山东按察司使黄炳在办案中发现,多数犯人是文盲加法盲,要想治理好一省的社会治安,必须以办好教育入手,教人学习文化和国家律法,就会大大降低犯罪率。
兖州自古称为鲁、东鲁,为孔子设教授徒,周公论道敷化之乡,自古以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为美德,形成了一种家家絃歌、户户诵书的文化氛围。其中不乏许多寒门学子,虽然家境贫寒,仍不忘劳作之余,勤奋苦读,成师、成名者历代都有。
黄按察司使治鲁二年间,遍施仁惠。他认为办义学助贫困的秀良子弟成才,应该先从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兖州府开始。康熙五十六年秋,他捐俸银五百两,委托金一凤在府衙门东南买到一处荒废的旧院,经过一个多月的修缮、改建,修建成一个有教室、有师生宿舍、有厨房浴室、有花草树木、环境优雅的义学堂,免费前来求学的弟子们日益增多。师生们感念黄公捐资办义学的恩德,在讲堂里供奉他的长生牌位,早晚定时焚香揖拜。
义学建成后,金知府在校门匾额上书“泰宁书院”;又在讲堂门楣上书“育鲁诸生”匾额。义学师生们为感谢金一凤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美德,将金知府撰《臬宪黄公创设兖州府义学碑记》刻石立碑在义学中,让前来求学的寒门学子永远铭记黄炳、金一凤的善行义举。
在泰宁书院里教书育人的老师们耐心细致地教学生学习,为国家培育、储备人才,在此深造的寒门弟子们个个都深知,自己生长在周孔教化之乡,更应该早日学有所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期望科举成名后,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材。
这次金一凤助黄炳创修兖州府义学泰宁书院,是继他捐资重修本府义学少陵书院之后,又一次为兖州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金志中共收录山东巡抚李树德、山东等处承宣布政司布政使王用霖、山东多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黄炳和金一凤四人撰写的序言。
其中金一凤撰序言曰:“兖为天文武库,奎娄分野,大圣大贤之所。发祥志乘,荣甲于天下,古今且以礼教信义之邦而为之。志则兖志本鲁史志,讵易易哉。自前明相国父定于公修于万历壬午年,迄国朝康熙甲子郡守令冢宰张公继之足称大观。是岁,正值皇上幸阙里,翠华一过鲁地增荣,天下无不欲览兖志以为快顾。距今又三十年矣,其间丁口之繁滋也,产亩之盈谥也,城署改建,而祠庙增焕也。且官师科目之纷乗也,贤喆人踵出也,使不为之接古而续今,则此三十余年,二十七州邑之名物,故实得失美刺……
今圣主右文英才辈出,必有宗匠如相国冢宰其人者,继二公而为志,庶几礼教信义之风长留于久,道化成之。盛世而恒,使是书之嗣续而不绝也。予故曰:兖志之荣,甲天下古今也。
大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己亥岁次仲夏吉旦,中宪大夫山东兖州府知府、钦奉特旨卓異、前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加三级,山阴金一凤撰。”
注解:金志开篇收录山东巡抚李树德三人和金一凤撰四篇序言,从中足可见省级官员对金一凤纂修《兖州府志续编》的重视。
金一凤撰的序言大意为:兖州府自古是天文中主文章、文运的奎宿星、娄宿星分野之地,周公、孔孟圣人教化之乡。从古至今兖州府都是天下公认的儒家文化发祥地,崇礼教、重信义之邦。明清以来出版的《兖州府志》文史底蕴深厚,荣甲于天下,足可成为大观之作,尤其是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康熙皇帝首次祭孔后,西行驻跸兖州府西关行宫,为兖州历史文化增光添彩,天下无不以欲览《兖州府志》为快哉!
现距康熙二十五年(1686)兖州府张鹏翮编纂《兖州府志》已三十多年,府治内人口繁衍,田亩增加,城市建筑改观,祠庙增多,府署及各州县官署也逐渐扩建、翻新,科举成名者人才辈出。金一凤认为应该接古而续今,纂修《康熙兖州府志续编》二十卷,将府内二十七州县名胜和人物收录志中。新纂修的府志将成为盛世永恒之作,荣登天下志书榜首。
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金一凤初任兖州知府之始,就着手与府署内和各州县同仁们共同遍收资料,纂修新版《兖州府志》。历时六年,终于在他卸任前一年,康熙五十八年(1719)《康熙兖州府志续编》二十卷正式印刷出版。
金志中记载了金一凤任内先后捐俸重修兴隆塔第七层、捐置泗水桥镇水剑,后又与同僚和士绅们捐俸修缮泗水大石桥、金口坝等十八处名胜古迹。金一凤任内短短几年间,为兖州的交通枢纽、名胜古迹捐献了十八项巨额资金,从中足以说明他的家族是明清两朝的官宦世家;又是浙江绍兴有名望的浙商巨贾之家;也有康熙末年朝廷为他这一级的官员俸禄丰足的因素。但主要是金一凤个人节衣缩食、崇尚俭朴,以奉献爱心为荣,以捐俸办公益为乐。但笔者认为主要因素是他对兖州这片文化圣土有发自内心地热爱,他已把兖州当做他的第二故乡。
金一凤任内多次为他捐修的名胜古迹立保护碑、纪事碑,山东巡抚等官员、士绅学子们也感念他的惠政,为他立功德碑。金志中记载:有关他的十二通古碑,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志书。虽然这些古碑大多现已不存在,但是能从金志中见到这些碑文,仍然倍感亲切。
金志中记载的金一凤捐俸银保护名胜古迹后,所撰所赋的十多篇诗文,大都是他每做好做完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的感怀之作。他在名胜古迹、古建筑上题写的二十多处坊额、匾额以及他为府署大门外、大牌坊坊柱上题写的长联,充分显示出他那超凡的诗文、楹联天赋和洒脱优美的书法功力。从这二十多篇诗文、楹联、匾额上也可见,金一凤对兖州府的历史文化有深厚的感情,也可见他对兖州文化挚爱之深。
从金一凤序言落款处可知,金一凤任兖州知府时,是朝廷京察大计时被举荐的才能优异的官员。康熙皇帝特旨卓異他时,他还兼任过中宪大夫、前户部陕西清吏司加三级郎中。
金一凤任兖州知府八年间的德政大部分已记载在金志和清光绪版《滋阳县志》之中。兖州民众对金一凤感戴莫铭也体现在具体行动中。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大旱之年,金一凤捐俸疏浚府河。在清理河中淤泥时,从府治西南方向府河中,凿出一眼清泉。众百姓一致认为应为此清泉命名“金公泉”。
金志卷之一山川志补记:“金公泉,在府治西南百余步。兖城居民向饮府河之水,遇干旱则泗水涓谪不能流达。夏秋水涨虑西注入城,将黑风口龙门下板,以遏其势,反致水涸旱涝不时民艰浥注为苦。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夏,知府金一凤凿池得泉,气味清美,万民利之。立碑名曰'金公泉’。别驾戴文武有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版《滋阳乡土志》卷四记:“金公泉,在府(署)前板桥西(府)河中。康熙年知府金一凤(捐资)所浚,得名。”
注解:金志与《滋阳乡土志》记载略同,金公泉位于府治西南百步余。兖城百姓自古以来从来就一直以饮用府河水为泡茶、煮饭的甘甜之水为乐,遇干旱之年,泗河、府河断流,滴水不见。而夏秋山洪暴发时泗河水涨,从黑风口龙门闸口往西府河中放水,黄泥沙掺杂的河水,取到家中需用明矾澄清后才能饮用。泗河、府河为季节河,兖城百姓因河水水流不均而困苦不堪。康熙五十五年夏大旱之年,金一凤捐俸银疏浚府河,民工在府治西南百余步处清理府河中淤泥时,凿出一眼清泉,遂将泉眼周围扩大,只见清澈的泉水中透发着清美的香味,从河床中越涌越大。金一凤命民工们取来砖石甃以甓,成为河中一泉井。府城中万民都来此处取水。百姓一致认为是金一凤的功德感动了上苍,使久旱的府河中,涌流出一股清泉。众百姓感念金一凤的功德,为此泉命名“金公泉”,并在泉南岸河堤旁刻石立“金公泉”碑,以此纪念金公。
兖州府通判、别驾戴文武撰文纪此奇闻。
兖州百姓为金一凤捐资疏浚府河时发现的清泉立碑“金公泉”,足以说明兖州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知恩图报的纯朴之心。
王大中先生著《兖州清官廉吏传》书中记,金一凤任兖州知府期间,与衍圣公府过往甚密。盛夏酷暑,因兖州府署内无涼堂,衍圣公专派人送来府内藏冰。“冰大如轮,盛于巨盎,盎碧冰清,松翠欲滴,公手凿招于同饮之”。
从此记可知金知府任内与衍圣公经常交流,关系颇好。京省官员来三孔祭祀时,金一凤多有陪同,三孔内应有很多金一凤撰写的碑文。
金一凤是明清两朝设兖州知府五百多年以来,百余位兖州知府以个人名义捐俸创建、重修名胜古迹中,捐资数额最大、珍惜保护文化古迹最多、在兖州府留下诗词、碑刻、匾额、楹联最多、最重视绿化生态环境、德政惠政最多、贡献最大、最受民众敬重热爱的一位兖州知府。经金一凤与众善士捐款重修的兴隆塔,历经266年地震、战火和风雨侵袭,一直到1985年重修,三百多年以来耸然屹立,成为古城最著名的地标式建筑。2013年,兴隆塔以独特的造型被教育部出版的《美术教科书》以“家乡的塔”被采用,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课堂上学习、欣赏和培养审美能力的素材;经他重修的泗河大石桥、金口坝与兴隆塔一起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他捐置的泗河镇水剑,被誉为“神州剑”“天下第一剑”,现为国家一级、国宝级文物;由他捐资重修的府文庙、南城门楼、少陵台八角楼、柳下惠庙、天仙庙牌楼等一批名胜古迹,耸立在兖州城二百多年,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才被战火和破四旧毁坏,关帝庙八十年代初仍存在;由他主持纂修的清康熙五十八年版《兖州府志续编》二十卷,是一部研究兖州历史的珍贵资料。
正如山东提刑按察司使黄炳在《兖州府志续编》序言中所说:“金公政已成矣,民已乐,已荷荐扬”。
金一凤来兖州任知府前,先后担任过海阳知县、四川眉州知州,他每莅官一地,勤于政务,重视文教,皆有惠政,先后编纂了《海阳县志》《眉州州志》,并在任内捐资重修名胜古迹。经他治理过的府、州、县民众对他的感念,已上升到神话的高度。金一凤的族侄金植著《巾箱说》一书中记:“公昔宰海阳署斋,编篱枯竹,忽生竹花于将迁之日,迄令一仆名'瑞竹’。”……“兖署西园,(金一凤)以巨盎栽荷。己亥八月五日,忽开并蒂千瓣青莲花一朵,苞蓄二十日才放。双头袅袅,如二美临境,顾外视,犹浑沌也。迨旬日,褪却数片,又微似玉椀双擎,而然后所谓并蒂者乃显焉,则不复褪却矣。时家太守以特旨卓異,将赴阙引见,而适有是花”。
注解:根据此记载可知:当年金一凤任山东海阳知县时,在县衙署住宅旁,为自己开辟的小花圃、菜园边上用枯竹扎上竹篱笆。当他因政绩突出被提拔到四川眉州任知州之日,枯竹上突然发芽,生出竹叶、竹花。金一凤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令仆人为此竹题“瑞竹”二字,以庆贺升迁之喜。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八月五日,因金一凤任兖州知府期间多有惠政,才能优异,深受百姓们爱戴。朝廷京察大计之时被提举为优秀官员,康熙皇帝颁发特旨,提拔他为卓異,并颁旨命他进京面圣,当面嘉奖。此为皇帝赐予金一凤的最高荣誉。恰逢其时,金知府在府署西花园住处,用巨盆养的一束青莲花千瓣盛开,双花袅袅如两位姿态优美的美女临境,待花瓣退却数片,二莲蓬又似玉碗双擎,久久盛开,此吉兆恰逢金一凤进京面圣之时,可谓是双喜临门。
枯竹生花、千瓣并蒂莲盛开,是山东人民对金一凤勤政爱民的父母官一种美好的祝愿与祝福。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金一凤在兖州任知府八年间的惠政已载入金志或铭刻在石碑上。他在兖州八年,可谓是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全心全意复兴兖州历史文化的八年,是努力提升兖州历史文化高度的八年。金一凤晚年把他的大部分精力、财力和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兖州这片热土。他由衷地热爱着兖州府文化圣地,可谓是他的第二故乡。令人深切惋惜的是因他在兖州任内操劳过度,离任兖州府仅四年,积劳成疾而作古。无数兖州人为他的逝世而悲痛万分,世世代代的兖州人应怀念这位勤政爱民的清官。

2022年8月 杜心广、储潇在省博物馆抄写金一凤纂修《兖州府志续编》

笔者自认为个人是热衷于研究金一凤在兖州府惠政的“金粉”“金迷”,十多年间只要是打听到有关金一凤的信息就千方百计地去寻访,先后两次去曲阜、一次去东平,收集有关金一凤的资料。在得知山东省博物馆有馆藏金一凤纂修康熙五十八年《兖州府志续编》二十卷后,先后于2015年、2022年两次与本会同仁七人去寻找,终于在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储潇老师与其子储天舒协助下,见到金志的原版,为国内孤本,保存的相当完美。本人激动万分,随后又多方联系,得到济南甲骨文书业翟德军经理和兖州籍在烟台工作的朱本喜先生的帮助,在网络上购得金志的复印件和扫描电子版,并及时无偿捐赠给兖州区政协、区档案馆。笔者向区政协领导提供购买该书信息后,区政协文史馆购买了金一凤纂修《兖州府志续编》等三十多部志书,了却了本人十多年的一个夙愿。
本人学疏才浅,一直认为金一凤在兖州的惠政应该也值得加以深入研究,古为今用,振兴兖州的文化发展,提升兖州历史文化的高度。本人愿做一块抛砖引玉之砖,期盼更多的学者们参与对金一凤的研究工作。期盼本文能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为今后的金一凤研究开个好头。

(本文结束,期待各位专家斧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