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经方推广的几个问题|黄煌教授医话

 春满庭苑 2015-03-06
关于经方推广的几个问题
  

推广经方的历史意义和临床价值在哪里?
答:第一是培养大批临床实用人才,第二是为中医建立临床规范,第三是为在全球推广使用经方制剂拓展市场。从临床价值来说,安全、有效、经济、简便是其最大的价值。

如何评价当今国内外经方医学的现状?
答:我国经方医学的现状可以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形容。这些年来,经方确实受到国内外关注,经方书籍被读者热捧,但是,高校以及管理高层的反应依然迟缓冷淡。不是不知,也不是不想,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各大中医院对利润不大的经方不感兴趣,不仅仅是不会用,更是不想用。

我国经方推广有何需要解决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经方推广的困难主要在于:经方临床研究基础太差,高质量临床文献太少,临床高手匮乏,经方教师不足。我认为,目前要采取的措施首先是培养人才,最好由国家出面,培养经方师资班,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可办研究班。目前,经方的推广要立足于基层和海外,因为基层医生和海外的中医被法规限制只能用纯中医治病,所以,学习经方的热情极为高涨,经方疗效确凿、容易学、上手快的特性,能帮助他们赢得病人的尊重和信任。

为何将方证作为经方推广的重点?
答:中医流派很多,有的讲六经辨证,有的讲脏腑辨证,有的讲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但到最后,都是给病人一张方。从方的层次切入,最实用。方证是临床经方应用的证据,客观性强,便于重复,可操作性最强,疗效容易观察,作为经方学习应用的基础,方证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在对广大基层医生推广经方过程中,方证理所当然是推广的重点。当然,方证不是经方医学的全部,更不能说是中医学的全部。

有人说方证相应是机械的,是对症状用方,不可取,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方证相应是经方应用的原则,也是经方医学的核心理论。方证是安全有效使用本方的证据。这个证据是有疾病谱以及体质构成,也就是我讲的“方—病—人模式”。这种模式要比对症用药高明得多。很多人认为方证的“证”是症状,如果不是不了解经方医学的臆测之语,那就是对经典原文的误读。经典原文上的“发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痞”等,不是单个的症状,而是一种症候群或综合征,或者是某种体质的典型特征,或是某种疾病的表现特征。比如“往来寒热”,就是许多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共有特征。

有些人认为方证相应是提倡日本汉医的思路,如何回应?
答:首先应该明确,方证相应是张仲景的思路,“病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后世柯韵伯、徐灵胎等经方家均主张从方证的角度研究《伤寒论》。日本汉方医家在上个世纪初期开始研究方证,在中叶达到巅峰,以汤本求真、大塚敬节、矢数道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汉医学家,在现代方证研究方面,特别是对研究经方主治疾病谱上成果很多。我们今天在推广经方过程中,学习借鉴日本汉方的研究成果是必须的,学术不应有国界。

有人说方证相应是一方一病,如何回应?
答:应该纠正,方证相应不是一方一病,而是一方一证。一方一病是机械的,死板的,但一方一证是灵活的,也是规范的。柯韵伯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徐灵胎的话是:“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经方是应对人体某种特定应激状态的药物调控手段,方证是临床医生把握这种特定应激状态的经验结晶。

如何提高方证识别水平?
答:方证识别确实不容易,特别是方证掌握多了,反而容易混淆。其原因是,方证本身还有不同的类型,同一个大柴胡汤证,在支气管哮喘和高血压病上可能表现不一,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表现也不尽相同。还有,经验多了,也会出现思维定势,从而束缚干扰临床思维,让眼前的方证变得模糊起来。要提高方证识别水平,必须多读书,多交流,经常让大脑处在一个活跃的状态,防止经验的积淀和硬化。

有人认为经方医生没有理论,这个说法有无道理?
答:经方医学是一个医学体系,传承这么多年,怎么会没有理论?方证及其之间的关系、六经分证、八纲就是核心理论。另外,方人与药人也是理论。我曾说过,我这个人不讲理,但讲经验和事实。那是我追求的一种授课与写书的风格,不是指经方医学。

关于方人药人的提法,比较实用,但无法和病人解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方人药人是我们的行话,给病人解释体质的特点时,另有系统。“寒、热、虚、实、郁、瘀、痰、湿”八字,就是我们常用的术语。临床上,单一体质的患者固然有,但许多患者体质是夹杂的,如“实热”“寒湿”“郁瘀”等,甚至是虚实夹杂、寒热夹杂、痰湿瘀夹杂的。我们师生中还衍生出“火柴胡”“瘀桂枝”等说法。其实,关于体质特性的解释,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只要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识和用药,只要让病人听得懂,就行。

如何阅读和理解经典原文呢?
答:《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语言古朴,高度凝练,而且记载略而不全,需要反复理解并努力破译。我的经验,有以下四种读法:一是关键词法,即将经典方证中比较客观的、出现频率较高的语词列出加以分析,用现代语言加以阐述。二是场景法,时光穿越,模拟张仲景当年看病场景,以增强条文的现场感。三是绘画法,将平面的原文变成三维画面,描绘出一个活灵活现的“方人”。四是以药测证法。这需要对药证比较熟悉,如有桂枝多有气上冲,有麻黄多有黄肿,有大黄多有谵语腹痛便秘等。以上各种读法的目的,就是解读仲景原文,便于与现代临床对接,摸索经方现代应用的规律。

如何开展方证的现代研究?
答:一是要建立经方主治疾病谱,即此方对哪些疾病甚至何种类型必效?二是要描绘经方适用人群,即这些人群在体型体貌、心理行为、发病特征、易患疾病等方面有何特征?如果能有经方体质量表更好。

目前如何开展经方研究?
答:就研究的手段来说,不外是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对于广大临床医生来说,应该着力于临床研究。具体而言,是个案研究以及多病例观察。个案是科研的基础,不仅要详实记录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理化检查、治疗方案等资料外,还应有后续的疗效观察以及病案分析。对临床案例可以做同方异病、同病异方的归纳分析,着重弄清方证及其临床应用规律。争取建立大型的病案信息平台,做到信息共享。另外,鼓励基层医生多整理经方应用的经验,编写医案。

如何正确掌握经方的用量?
答:经方用量关系疗效,非常重要,但又十分复杂,个体化倾向十分明显。就原则而言,一是因病而异。危急重症用大剂量,可以按一两等于15克折算;慢性调理病,则按一两等于3-6克折算。二是要尊重原方的相对剂量,也就是比例。三是因人而异,身高体重以及体格强弱决定用量大小。

经方煎服法有何讲究?
答:经方经典的煎服法需要重视。在溶剂方面,比如炙甘草汤用酒,乌头汤用蜂蜜。在煎煮程序上,如小柴胡汤等方的去滓再煎,大黄的后下,附子泻心汤的沸水泡渍法。在服法上,半夏厚朴汤的昼三夜一服法、黄连汤的昼三夜二服法、泻心汤的顿服法等,都需要研究。适合现代临床的煎服法也要探索。比如煎药机煎煮法、电子自控煎药器煎煮法与传统煎煮法的质量差异,单味颗粒与复方颗粒的疗效对比等。目前,本人还在临床上根据疾病患者特点,分别使用32服法、52服法、1/2服法等服用法。

何为经方大众化?
答:经方大众化,其目的是让经方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经方花小钱治大病,符合我国医改的方向。具体而言,是让大众了解经方,并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经方,推广普及一些安全有效的经方。这就叫“经方惠民”。当今时代,就是一个大众化的时代,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是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星光大道》是以“百姓自娱自乐”为宗旨,为大众提供展现演唱才艺的舞台;经方大众化,就是让经方进入生活,让大众用经方,而不是用大方贵方。经方本来就是劳动人民发明创制的,理应回归大众,服务大众,这叫“还方于民”。经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只有藏在民间,才能代代相传,惠及子孙后代。这叫“藏方于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