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國中古文選》(國編1976-1979四版)

 南靖草堂 2015-03-07

國中古文選(國編1976-1979四版)

001、美猴王 吳承恩(01.04)

002、空城計 羅貫中(01.08)

003、楊朱喻弟 韓非子(01.10)

004、兒時記趣 沈復(01.12)

005、黔之驢 柳宗元(01.18)

006、弈喻 孟子(02.03)

007、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02.07)

008、王冕的少年時代 吳敬梓(02.08)

009、愛蓮說 周敦頤(02.11)

010、張釋之執法 司馬遷(02.18)

011、寄弟墨書 鄭燮(1744)(03.02)

012日觀峰觀日出 孔貞瑄(1675)(03.07)

013、為學一首示子姪 彭端淑(03.10)

014、愚公移山 列子(03.15)

015、郭子儀單騎退敵 司馬光(03.17)

016、黃河結冰記 劉鶚(03.18)

017、世說新語選 劉義慶(04.04)

(一)荀巨伯仗義退賊 

(二)王藍田忿食雞子 

018、與妻訣別書 林覺民(04.06)

019、良馬對 岳飛(04.08)

020、與宋元思書 吳均(04.11)

021、日喻 蘇軾(04.18)

022、澠池之會 司馬遷(04.20)

023、習慣說 劉蓉(05.03)

024甲申日記二則 黃淳耀(05.04)

025、觀巴黎油畫院記 薛福成(05.05)

026、儉訓 李文炤(05.09)

027、山中與裴迪秀才書 王維(05.12)

028、季氏將伐顓臾 論語(05.14)

029、文天祥從容就義 胡廣(05.16)

030、書吳道子畫後 蘇軾(05.20)

03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06.02)

032、勤訓 李文炤(06.04)

033、治生說 汪琬(06.07)

034、諭子紀鴻 曾國藩(06.11)

035、弈喻 錢大昕(06.13)

036、陋室銘 劉禹錫(06.15)

037、鄒忌諫齊王 戰國策(06.16)

038、田單復國 司馬遷(06.18)

039論語選

040論語選

041孟子選

042記承天夜遊:蘇軾

043大明湖:劉鶚

044王叔遠核舟記:魏學洢

045與荷蘭守將書:鄭成功

046世說新語選:劉義慶

047幽夢影選:張潮

 

 

 

 

001美猴王 吳承恩(01.04)

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一朝天氣炎熱,與群猴避暑,都在松陰之下玩耍。一群猴子耍了一會,卻去那山澗中洗澡。見那股澗水奔流,眾猴都道:「這股水不知是哪裡的水。我們今日趕閒無事,順澗邊往上溜頭尋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聲,一齊跑來,順澗爬山,直至源流之處,乃是一股瀑布飛泉。眾猴拍手稱揚道:「好水!好水!原來此處遠通山腳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

你看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逕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裡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座橋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原來是座鐵板橋。橋下之水,沖貫於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了橋門。再走再看,卻似有人家住處一般,真個好所在。看罷多時,跳過橋中間,左右觀看,只見正當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眾猴把他圍住,問道:「裡面怎麼樣?水有多深?」石猴道:「沒水!沒水!原來是一座鐵板橋。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眾猴道:「怎見得是個家當?」石猴笑道:「這股水乃是橋下沖貫石竅,倒掛下來遮閉門戶的。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內有石鍋、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裡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眾猴聽得,個個歡喜。都道:「你還先走,帶我們進去!進去!」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裡一跳,叫道:「都隨我進來!進來!」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也都進去了。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灶爭床,搬過來,移過去,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寧時,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眾猴聽說,即拱伏無違。一個個序齒排班,朝上禮拜,都稱「千歲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將「石」字兒隱了,遂稱美猴王。

 

 

 

002空城計 羅貫中(01.08)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旗,盡皆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凭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輩焉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003楊朱喻弟 韓非子(01.10)

楊朱之弟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腦衣而反。奇狗不知而吠之,揚不憂,將擊之。

楊朱曰:「子毋擊也!子亦猶是。曩者使奴白而往,黑而來,子豈能無怪哉?」

──韓非子卷第八說林下第二十三

 

 

 

004兒時記趣 沈復(01.12)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又常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浮生六記》卷二《閑情記趣》

 

 

005黔之驢 柳宗元(01.18)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三戒並序  柳宗元(808)

吾恒惡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幹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於禍。有客談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臨江之麋

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僕,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以為己生歲直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禁僮勿擊鼠。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

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某氏室無完器,椸無完衣,飲食大率鼠之餘也。晝累累與人兼行,夜則竊齧鬥暴,其聲萬狀,不可以寢,終不厭。

數歲,某氏徙居他州;後人來居,鼠為態如故。其人曰:「是陰類,惡物也,盜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月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恒也哉!

 

 

006、弈喻 孟子(02.03)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告子上》第九章

 

 

007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02.07)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靖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酬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陶淵明集》卷五,作於晉武帝太元十七年(392)時年二十八歲。

 

 

 

008王冕的少年時代 吳敬梓(02.08)

    元朝末年,出了一個嶔崎磊落的人。這人姓王名冕,在諸暨縣鄉村裡住。七歲上死了父親,他母親做點針黹供他到村學堂裡去讀書。

    看看三個年頭,王冕已是十歲了,母親喚他到面前來說道:「兒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只因你父親亡後,我一個寡婦人家,年歲不好,柴米又貴,這幾件舊衣服和些舊傢伙,當的當了,賣的賣的了,只靠我做些針黹生活尋來的錢,如何供得你讀書?如今沒奈何,把你雇在間壁人家放牛,每月可得幾錢銀子,你又有現成飯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王冕道:「娘說的是。我在學堂坐著,心裡也悶,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要讀書,依舊可以帶幾本書去讀。」

    當夜商議定了,第二日,母親同他到間壁秦老家。秦老留著他母子兩個吃了早飯,牽出一條水牛來交與王冕,指著門外道:「就在我這大門過去兩箭之地,便是七泖湖,湖邊一帶綠草,各家的牛,都在那裡打睡。又有幾十棵合抱的垂楊樹,十分陰涼。牛要渴了,就在湖邊飲水。小哥!你只在這一帶玩耍,不可遠去。我老漢每日兩餐小菜飯是不少的,每日早上還折兩個錢與你買點心吃;只是百事勤謹些,休嫌怠慢。」他母親謝了擾,要回家去。王冕送出門來,母親替他理理衣服,口裡說道:「你在此須要小心,休惹人說不是;早出晚歸,免我懸念。」王冕應諾,母親含著兩眼眼淚去了。

    王冕自此在秦家放牛,每到黃昏,回家跟著母親歇宿。或遇秦家煮些醃魚、臘肉給他吃,他便拿塊荷葉包了,回家孝敬母親。每日點心錢也不用掉,聚到一兩個月,便偷個空走到村學堂裡,見那闖學堂的書客,就買幾本舊書,逐日把牛拴了,坐在柳樹蔭下看。

    彈指又過了三、四年,王冕看書,心下也著實明白了。那日正是黃梅時候,天氣煩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綠草地上坐著。須臾,濃雲密布,一陣大雨過了,那黑雲邊上鑲著白雲,漸漸散去,透出一派日光來,照耀得滿湖通紅。湖邊山上,青一塊,紫一塊,綠一塊;樹枝上都像水洗過一番的,尤其綠得可愛。湖裡有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王冕看了一回,心裡想道:「古人說:『人在畫圖中』,實在不錯;可惜我這裡沒有一個畫工,把這荷花畫他幾枝,也覺有趣。」又心裡想道:「天下那有個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畫他幾枝?」

    自此聚的錢不買書了,託人向城裡買些胭脂、鉛粉之類,學畫荷花。初時畫得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後,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只多著一張紙,就像是湖裡長的,又像才從湖裡摘下來貼在紙上的。鄉間人見畫得好,也有拿錢來買的。王冕得了錢,買些好東西去孝敬母親。一傳兩,兩傳三,諸暨一縣,都曉得他是一個畫沒骨花卉的名筆,爭著來買。到了十七、八歲,也就不在秦家了,每日畫幾筆畫,讀古人的詩文,漸漸不愁衣食,母親心裡也歡喜。

【作者】

吳敬梓 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現實主義作家,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又因自故鄉安徽全椒移居江蘇南京,所以自稱「秦淮寓客」。

【題解】

《儒林外史》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長篇小說《儒林外史》由清代吳敬梓創作。全書五十六回(也有人認為最後一回非吳所作),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說通過故事,描寫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下的功名以及各色讀書人。於1749年發行。

 

 

009愛蓮說 周敦頤(02.11)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作者】

周敦頤(1017-1073724),原名惇實,字茂叔,號濂溪,傳為三國名將周瑜二十九世孫。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官員、理學家,北宋宋明理學創始人。是孔子、孟子之後儒學最重要的發展,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影響深遠。

【題解】

《周子全書》

 

 

010張釋之執法 司馬遷(02.18)

釋之為廷尉。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乘輿馬驚。於是使騎捕,屬之廷尉。 釋之治問。曰:「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久之,以為行已過,即出,見乘輿車騎即走耳。」廷尉奏當,一人犯蹕,當罰金。文帝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錯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當是也。」

【題解】

《史記卷百二?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作者】

司馬遷((145-90),字子長,談子。元封中為太史令。天漢中坐罪宮刑,後為中書令。有《史記》一百三十卷,《集》一卷。

 

 

 

 

011寄弟墨書 鄭燮(03.02) (1744)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書,知新置田穫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後,堪為農夫以沒世矣。

  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農夫上者種地百畝,其次七八十畝,其次五六十畝,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吾輩講書人,入則孝,出則弟,守先待後,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所以又高於農夫一等。今則不然,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人,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錯走了路頭,後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其不能發達者,鄉里作惡,小頭銳面,更不可當。夫束修自好者,豈無其人?經濟自期,抗懷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為壞人所累,遂令我輩開不得口。一開口,人便笑曰:「汝輩書生,總是會說,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說了。」所以忍氣吞聲,只得捱人笑罵。工人制器利用,賈人搬有運無,皆有便民之處;而士獨於民大不便,無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愚兄平生最重農夫。新招佃地人,必須待之以禮。彼稱我為主人,我稱彼為客戶;主客原是對待之義,我何貴而彼何賤乎?

  吾家業地雖有三百畝,總是典產,不可久恃。將來須買田二百畝,予兄弟二人,各得百畝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畝之義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產業,莫大罪過。天下無田無業者多矣,我獨何人,貪求無厭,窮民將何所措手足乎?

【題解】

作者在山東范縣作知縣時曾給堂弟鄭墨寫過五封信,此為第四封,寫於乾隆九年(1744

【作者】

鄭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板橋道人。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親鄭立庵是縣私孰教師,教授幾百名學生。鄭燮的書法揉合行書、草書,自成一體,自號「六分半書」,後人稱為「板橋」體。著作有《板橋詩鈔》、《板橋詞鈔》、《板橋家書》、《板橋題畫》、《板橋先生印冊》等自刻本行世。

 

 

 

012日觀峰觀日出 孔貞瑄(1675)(03.07)

天地氤氳、沆寥瀣沆之氣,以息相吹,野馬耶?塵埃耶,茫茫無所止極矣。況於微風澹霧,密雨濃雲,皆足障遠。而欲窮千里之目,迎初日、觀海水,其數往而不獲一觀也。則宜秋深冬初,星皎雲淨,夜色空濛如縠,天雞鳴,微暈生,凝睇久待,苦日不至。才一轉睫,倏露半體若月弦,就望,厥色殷紅,韜光不曜,輪騰而上。少頃,日中忽如一燈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罍樽,次如葫蘆,上黃白,下紫赤,類薄蝕狀。又次如葫蘆、罍瓶之倒置。最後如炬燈之燼。蓋其初為海氣所蒙,蟬蛻既盡,然後全體昭融,暳芒四射。趯踴前卻,若危船簸浪,震盪心目,神體為之不寧。日下積霧色正黑,俄而重霧之下忽出白練,長可競天。與客相顧錯愕,驚歎曰:是非海水耶!古之人不予欺也!

【題解】

泰山紀勝

【作者】

孔貞瑄〔約公元一六七五年前後在世〕字璧六,號歷洲,晚號聊叟,孔聞商之子,孔子六十三代孫。山東曲阜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聖祖康熙十四年前後在世。少游江、淮。順治十七年(公元一六六O年)進士。初官泰安、濟南,繼乃遠宰大姚。潛心研究經史,尤精算學、韻學。貞瑄著有聊園全集十五卷,及大成樂律、泰山紀勝,(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

 

 

 

013、為學一首示子姪 彭端淑(03.10)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之。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題解】

《白鶴堂文集》

【作者】

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儀一,號樂齋,眉州丹稜(今四川丹稜縣人),中國清朝官員、文學家。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卒於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與弟彭肇洙、彭遵泗皆有文名,有「丹稜三彭」之稱。著有《白鶴堂詩稿》、《白鶴堂文稿》、《雪夜詩話》、《碑傳集》、《國朝文錄》、《小方壺齋輿地叢書》、《廣東通志》等書。臺灣國民中學國文教材選的〈為學一首示子姪〉,即為《白鶴堂文集》作品。

 

 

 

 

014、愚公移山 列子(03.15)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 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 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 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 ,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 陰無隴斷焉。

【題解】

《列子·湯問篇》

【作者】

列禦寇,春秋時期鄭人,道家學派的先驅者,人稱列子,主張貴虛。 成名于《列子》一書,有章以其名為章名,主旨在於宣揚不可炫智于外而應養神於心,達到「天而不入」順從自然,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述列子是鄭國人,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相傳他曾向關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後來又先後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御風而行。唐玄宗天寶年間詔封為「沖虛真人」,宋宣和年間封為沖虛觀妙真君。

 

 

 

015郭子儀單騎退敵 司馬光(03.17)

丙寅,回紇、吐蕃合兵圍涇陽,子儀命諸將嚴設守備而不戰。及幕,二虜退屯北原,丁卯,復至城下。是時,回紇與吐蕃聞僕固懷恩死,已爭長,不相睦,分營而居,子儀知之。回紇在城西,子儀使牙將李光瓚等往說之,欲與之共擊吐蕃。回紇不信,曰:「郭公固在此乎?汝紿我耳。若果在此,可得見乎?」光瓚還報,子儀曰:「今眾寡不敵,難以力勝。昔與回紇契約甚厚,不若挺身往說之,可不戰而下也。」諸將請選鐵騎五百為衛從,子儀曰:「此適足為害也。」郭晞扣馬諫曰:「彼,虎狼也;大人,國之元帥,奈何以身為虜餌!」子儀曰:「今戰,則父子俱死而國家危;往以至誠與之言,或幸而見從,則四海之福也!不然,則身沒而家全。」以鞭擊其手曰:「去!」遂與數騎開門而出,使人傳呼曰:「令公來!」回紇大驚。

其大帥合胡祿都督藥葛羅,可汗之弟也,執弓注矢立於陣前。子儀免冑釋甲投槍而進,回紇諸酋長相顧曰:「是也!」皆下馬羅拜。子儀亦下馬,前執藥葛羅手,讓之曰:「汝回紇有大功於唐,唐之報汝亦不薄,奈何負約,深入吾地,侵逼畿縣,棄前功,結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何其愚也!且懷恩叛君棄母,於汝國何有!今吾挺身而來,聽汝執我殺之,我之將士必致死與汝戰矣。」藥葛羅曰:「懷恩欺我,言天可汗已晏駕,令公亦捐館,中國無主,我是以敢與之來。今知天可汗在上都,令公復總兵於此,懷恩又為天所殺,我曹豈肯與令公戰乎!」子儀因說之曰:「吐蕃無道,乘我國有亂,不顧舅甥之親,吞噬我邊鄙,焚蕩我畿甸,其所掠之財不可勝載,馬牛雜畜,長數百里,彌溫在野,此天以賜汝也。全師而繼好,破敵以取富,為汝計,孰便於此!不可失也。」藥葛羅曰:「吾為懷恩所誤,負公誠深,今請為公盡力,擊吐蕃以謝過。然懷恩之子,可敦兄弟也,願捨之勿殺。」子儀許之。回紇觀者左右為兩翼,稍前,子儀麾下亦進,子儀揮手卻之,因取酒與其酋長共飲。藥葛羅使子儀先執酒為誓,子儀酹地曰:「大唐天子萬歲!回紇可汗亦萬歲!兩國將相亦萬歲!有負約者,身殞陳前,家族滅絕。」杯至藥葛羅,亦酹地曰:「如令公誓!」於是諸酋長皆大喜曰:「向以二巫師從軍,巫言此行甚安穩,不與唐戰,見一大人而還,今果然矣。」子儀遺之彩三千匹,酋長分以賞巫。子儀竟與定約而還。吐蕃聞之,夜,引兵遁去。

【題解】

《資治通鑑》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紀三十九】,發生於唐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七六五年)

【作者】

司馬光(10191117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歲。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016黃河結冰記 劉鶚(03.18)

老殘洗完了臉,把行李鋪好,把房門鎖上,也出來步到河堤上。看見那黃河從西南上下來,到此卻正是個灣子,過此便向正東去了。河面不甚寬,兩岸相距不到二里。若以此刻河水而論,也不過百把丈寬的光景,只是面前的冰,插的重重疊疊的,高出水面有七八寸厚。

  再望上游走了一二百步,只見那上流的冰,還一塊一塊的漫漫價來,到此地,被前頭的攔住,走不動就站住了。那後來的冰趕上他,只擠得嗤嗤價響。後冰被這溜水逼的緊了,就竄到前冰上頭去,前冰被壓,就漸漸低下去了。看那河身不過百十丈寬,當中大溜約莫不過二三十丈,兩邊俱是平水。這平水之上早已有冰結滿,冰面卻是平的,被吹來的塵土蓋住,卻像沙灘一般。中間的一道大溜,卻仍然奔騰澎湃,有聲有勢,將那走不過去的冰擠的兩邊亂竄。那兩邊平水上的冰,被當中亂冰擠破了,往岸上跑,那冰能擠到岸上有五六尺遠。許多碎冰被擠的站起來,像個小插屏似的。看了有點把鐘工夫,這一截子的冰又擠死不動了。老殘復行往下游走去,過了原來的地方,再往下走。只見有兩隻船,船上有十來個人,都拿著木杵打冰,望前打些時,又望後打。河的對岸也有兩隻船,也是這麼打。看看天色漸漸昏了,打算回店。再看那堤上柳樹,一棵一棵的影子都已照在地下,一絲一絲的搖動,原來月光已經放出光亮來了。

  回到店裡,開了門,喊店小二來,點上了燈。吃過晚飯,又到堤上閒步。這時北風已息,誰知道冷氣逼人,比那有風的時候還利害些。幸得老殘早已換上申東造所贈的羊皮袍子,故不甚冷,還支撐得住。只見那打冰船,還在那裡打。每個船上點了一個小燈籠,遠遠看去,彷彿一面是「正堂」二字,一面是「齊河縣」三字,也就由他去了。抬起頭來,看那南面的山,一條雪白,映著月光分外好看。一層一層的山嶺,卻不大分辨得出,又有幾片白雲夾在裡面,所以看不出是雲是山。及至定神看去,方才看出那是雲、那是山來。雖然雲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雲也有亮光,山也有亮光,只因為月在雲上,雲在月下,所以雲的亮光是從背面透過來的。那山卻不然,山上的亮光是由月光照到山上,被那山上的雪反射過來,所以光是兩樣子的。然只就稍近的地方如此,那山往東去,越望越遠,漸漸的天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雲也是白的,就分辨不出甚麼來了。

  老殘對著雪月交輝的景致,想起謝靈運的詩,「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兩句。若非經歷北方苦寒景象,那裡知道「北風勁且哀」的個「哀」字下的好呢?這時月光照的滿地的亮,抬起頭來,天上的星一個也看不見,只有北邊,北斗七星開陽搖光,像幾個淡白點子一樣,還看得清楚。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邊上面,杓在上,魁在下。心裡想道:「歲月如流,眼見斗杓又將東指了,人又要添一歲了。一年一年的這樣瞎混下去,如何是個了局呢?」又想到《詩經》上說的「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現在國家正當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擔處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廢,將來又是怎樣個了局,國是如此,丈夫何以家為!」想到此地,不覺滴下淚來,也就無心觀玩景致,慢慢回店去了。一面走著,覺得臉上有樣物件附著似的,用手一摸,原來兩邊著了兩條滴滑的冰。初起不懂什麼緣故,既而想起,自己也就笑了。原來就是方才流的淚,天寒,立刻就凍住了,地下必定還有幾多冰珠子呢。悶悶的回到店裡,也就睡了。

【題解】

《老殘遊記》「第十二回  寒風凍塞黃河水 暖氣催成白雪辭」,發表於1903年。

【作者】

劉鶚(185710181909823),字鐵雲,別署洪都百煉生。祖籍江蘇丹徒,生於江蘇六合,歿於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劉鶚博學多才,他對西方的學問也不會抗拒,並鼓勵「洋為中用」。他對於水利、算學、醫學、金石等科均有涉獵。從他的作品《老殘遊記》開首對黃河結冰的描述,可以看得出當年他對水利及河道工程有過一番深入的研究。他亦曾興辦實業,但對外商多所遷就,「世俗交謫,目為漢奸」。他的著名作品包括《老殘遊記》及《鐵雲藏龜》。《老殘遊記》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017世說新語選 劉義慶(04.04)

(一)荀巨伯仗義退賊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德行第一》

 

(二)王藍田忿食雞子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

《忿狷第三十一

【題解】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依內容分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等,共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特性。

【作者】

劉義慶(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劉宋宗室,武帝劉裕之侄,襲臨川王。任官各地,清正有績,後因疾病還京師,卒年四十一。曾集士人作《世說新語》、《幽明錄》等書。

 

 

 

018與妻訣別書 林覺民(04.06)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膻,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語雲:「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其使我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辭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後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複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以見告 ,我願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餘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時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汙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無時無地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重圓?則較死為尤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吾今死無餘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後,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日後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汝旁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愛汝至。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紙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我,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一慟!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辛亥三月二十六夜四鼓 意洞手書

【題解】

清宣統三年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格裏曆1911424)作。

【作者】

林覺民(1887年-1911年),福建省福州市人。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為黃花福州十傑之一。著名書法家、政治家林長民是林覺民堂兄,林覺民也是中國著名建築師林徽因的堂叔。

陳意映,字芳佩,螺江陳氏十九世孫女,父元凱,光緒乙丑舉人,獲花翎四品銜,廣東截取知縣。意映幼年受庭訓,耽詩書好吟詠。嘗著《紅樓夢》人物詩一卷。

 

 

 

019良馬對 岳飛(04.08)

帝問岳飛曰:「卿得良馬否?」

    對曰:「臣有二馬,日啗芻豆數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即不受;介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不幸相繼以死。今所乘者,日不過數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躍疾驅,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

    帝稱善。

【題解】

《岳鄂王文集》這段文字系1137年(紹興七年)春二月岳飛入覲宋高宗時所述,當為岳飛以馬喻人,巧妙勸喻高宗應仔細識別人才,不要為表像所迷惑。文章簡潔明快,通過兩種馬的生動對比,給人深刻的啟示。清代乾隆年間學者林西仲將這段文字加以《良馬對》為題,作為給青少年學生學習古文的範例。

【作者】

岳飛(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官至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以不附和議,為秦檜陷,被害於大理寺獄。孝宗時追諡武穆,甯宗時追封鄂王,理宗時改諡忠武。《宋史》有傳。《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岳武穆集》十卷,不傳。明徐階編《岳武穆遺文》一卷。詞存三首。

 

 

020與宋元思書 吳均(04.11)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題解】

《藝文類聚》(第七卷),描述富春江從富陽到桐廬一段沿途百里的旅途風光。

【作者】

吳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時官吳興主簿。明人輯有《吳朝清集》。

 

 

 

021日喻 蘇軾(04.18)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爲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扪燭而得其形。他日揣,以爲日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鍾,自鍾而之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欤?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南方多沒水,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世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題解】

選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七。作於1078年。

【作者】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全才。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1]」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022澠池之會 司馬遷(04.20)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禦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題解】

選自《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講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于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向趙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讓,說用秦國國都作為交換,使秦王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史稱「澠池之會」。

【作者】

司馬遷(145-90):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023習慣說 劉蓉(05.03) (1870)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俛而讀,仰而思: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命童子取土平之。

    後蓉履其地,蹴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履平地,不與窪適也;及其久,而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慎始。

【題解】

這篇文章選自《養晦堂詩文集》。文章主要採用了記敍和議論的表達方式,揭示的道理是,對於一個人來說,無論是培養好習慣,還是克服壞習慣,都應該從少年時期開始;因為這個時期,是形成各種習慣的最初階段,培養好習慣不容易,克服壞習慣也不容易。正如文中所說的:「故君子之學,貴於慎始。」而一個人在學習時,初始階段的習慣也非常重要,君子求學,貴在慎重地對待開始階段的習慣養成。

【作者】

劉蓉(18161873),字孟容,號霞軒,清代湖南省湘鄉縣人,是桐城派古文家,他做過曾國藩的幕客,與郭嵩燾、羅澤南有往來。曾國藩評價說:「吾友劉君孟容,湛默而嚴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養晦堂記》)著有《思辨錄疑義》、《養晦堂詩文集》等書。

 

 

 

024、甲申日記二則 黃淳耀

 ○月○日

  晚起是一過。管幼安自訟曰:「吾嘗一朝科頭,三晨晏起,過必在此。」哪能習以為常呢?

  聖人也是人,到四十便能明白事理,毫無疑惑。今我還沒有到「立」的境界,第一樣可怕。顏子不貳過,今我有過復犯,第二樣可怕。古人在小孩子時代,便預備給天下國家盡力。如今時候已過,才真知道求學;從前歲月,白白拋掉,又是一件可怕。

  閒話多,是一大病,中間一定有許多漏空,自己不覺得。

  ○月○日

  力學不進,如在急水中行船,撐篙向上一樣,剛進一寸,就退一尺,實在可憐。前人說:「性從偏處克將去。」好勝是我的偏處,畏難是我的偏處,不專一是我的偏處,不能堅持到底又是我的偏處。明白自己的偏處,便竭力去克服它,方是道理。如程子所說:「眼睛最怕看尖東西,那麼,在空中全放些尖東西,久一些,就自然不怕了。」

【題解】

《陶庵集》甲申,指1644(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

【作者】

黃淳耀(16051645)明末進士、抗清英雄。初名金耀,字蘊生,一字松厓,號陶庵,又號水鏡居士,漢族,南直隸蘇州府嘉定(今屬上海)人。曾組“直言社”,崇禎十六年成進士,歸益研經籍。清順治二年,嘉定人抗清起義,與侯峒曾被推為首領。城破後,與弟黃淵耀自縊於館舍。能詩文,有《陶庵集》。

 

 

 

025觀巴黎油畫院記 薛福成(1890)(05.05)

光緒十六年春閏二月甲子,余遊巴黎蠟人館。見所製蠟人悉仿生人,形體態度,髮膚顏色,長短豐瘠,無不畢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藝雜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於館。或立或臥,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飲或博,驟視之,無不驚為生人者。余亟歎其技之奇妙。

譯者稱:「西人絕技,尤莫逾油畫,盍馳往油畫院,一觀普法交戰圖乎?」其院為一大圓室,以巨幅懸之四壁,由屋頂放光明入室。人在室中,極目四望,則見城堡,岡巒,溪澗,樹林,森然布列,兩軍人馬雜遝(音:踏):馳者,伏者,奔者,追者,開槍者,燃炮者,搴(音:千)大旗者,挽炮車者,絡繹相屬。每一巨彈墮地,則火光進裂,煙焰迷漫;其被轟擊者,則斷壁危樓,或黔其廬,或赭其垣;而軍士之折臂斷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仰視天,則明月斜掛,雲霞掩映;俯視地,則綠草如茵,川原無際。幾自疑身外即戰場,而忘其在一室中者。迨以手捫之,始知其為壁也,畫也,皆幻也。

「余聞法人好勝,何以自繪敗狀,令人喪氣若此?」譯者曰:「所以昭炯戒,激眾憤,圖報復也。」則其意深長矣。

夫普法之戰,迄今雖為陳跡,而其事信而有征。然者此畫果真邪,幻邪?幻者而同於真邪?真者而同於幻邪?斯二者蓋皆有之。

【題解】

《庸庵全集》薛福成於1890年出使西歐,參觀巴黎油畫院,觀看法國名畫《普法交戰圖》的有感之作。 全文形象地描繪了巴黎蠟人館和巴黎油畫院這兩座風格各異的藝術寶庫,介紹了名畫《普法交戰圖》的生動畫境、高明畫技、藝術魅力、深刻寓意和感人的力量,讚頌了「好勝」的法國人不忘國恥、奮發圖強的精神,以寄寓作者的政治見解:譴責當時腐敗的「大清帝國」屢戰屢敗、屈服於列強的軟弱無能,暗示國人也迫切需要有這種自我反省、發憤圖強的精神,啟示同胞們應從深重的國難中吸取教訓,痛定思痛,圖報負,雪國恥。

【作者】

薛福成(1838年-1894年),字叔耘,號庸庵,祖籍無錫縣西漳寺頭,後遷城內前西溪。咸豐八年(1858年)中秀才。咸豐十年(1860年)撰寫《選舉論》上、中兩篇,揭露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同治四年(1865年),入曾國藩幕僚。光緒五年(1879年)作《籌洋芻議》,提出變法主張。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任浙江寧紹台道,在寧波以電報遙控鎮海之戰擊退法艦。出使歐洲各國,曾盛讚歐洲君主立憲制,回國後不久,病死於上海。

 

 

 

026儉訓 李文炤(05.09) (1720)

儉,美德也,而流俗顧薄之。貧者見富者而羨之,富者見尤富者而羨之。一飯十金,一衣百金,一室千金,奈何不至貧且匱也?每見閭閻之中,其父兄古樸質實,足以自給,而其子弟羞向者之為鄙陋,盡舉其規模而變之,於是累世之藏,盡廢於一人之手。況乎用之奢者,取之不得不貪,算及錙銖,欲深谿壑;其究也,諂求詐騙,寡廉鮮恥,無所不至;則何若量入為出,享恆足之利乎? 且吾所謂儉者,豈必一切捐之?養生送死之具,吉凶慶弔之需,人道之所不能廢,稱情以施焉,庶乎其不至於固耳。

【題解】

選自《恒齋文集》

【作者】

李文炤(1672年-1735年),字元朗,號恆齋,別名朗軒,中國清代善化(今湖南長沙)人。生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據傳其母懷孕十六月而生,年幼穎悟,以孝聞名。十歲補弟子員,康熙癸巳舉人,曾任穀城教諭。著有《周易拾遺》六卷、《周禮集傳》六卷、《春秋集傳》十卷、《太極通書拾遺後錄》三卷、《西銘拾遺後錄》二卷、《近思錄集解》十四卷、《感興詩解》一卷、《訓子詩解》一卷、《家禮拾遺》三卷、《恆齋齋文集》十二卷。

 

 

 

027山中與裴迪秀才書 王維(05.12)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英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材墟夜舂,複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逕,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儻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因馱黃蘖人往,不一。

 山中人王維白。

【題解】

本篇選自《王右丞集》。這是唐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寫給好友裴迪的一封短信,一則精美的山水小品,一首動人的散文詩,一幅傑出的有聲畫。信中描敘山水景象,表現孤寂意境,抒發深摯友情,邀請好友來游。山中:指陝西藍田南的嶢山之中。作者王維晚年隱居在輞川別業,莊址即在藍田西南輞穀川口,即嶢山之口。裴迪:作者的好友,曾共隱於終南山,後又常同遊輞川別業,詩歌唱和。天寶後曾任蜀州刺史(見《唐詩紀事》)。此稱「秀才」,則當時尚未做官。秀才是唐初科舉的一個名目,也用作才學之士的通稱。《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作者】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隨父搬家至蒲(今山西永濟),為蒲人。開元九年(721)進士及第,授大樂丞。因事謫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734)擢右拾遺,累官至文部郎中、給事中。天寶十五載(756)安祿山叛亂,長安失陷,王維為叛軍俘獲,被迫接受偽官。唐肅宗返長安,王維因弟王縉願削官為兄贖罪,僅受降職處分,為太子中允,後終於尚書右丞。他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又是一代畫宗,也精通音樂,是個多方面發展的藝術家。大約在四十歲以後,他長期隱居在終南山及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晚年虔奉佛教。今存《王右丞集》。

 

 

028季氏將伐顓臾 論語(05.14)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題解】

《季氏將伐顓臾》選自《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張:「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及治國策略:「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029文天祥從容就義 胡廣(05.16)

    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長揖不拜。左右強之,堅立不為動。極言宋無不道之君,無可弔之民;不幸母老子弱,權臣誤國,用舍失宜,北朝用其叛將、叛臣,入其國都,毀其宗社。天祥相宋於再造之時,宋亡矣,天祥當速死,不當久生。

    上使諭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天祥曰:「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願一死足矣。」又使諭之曰:「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天祥對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遂命之退。

    明日有奏:「天祥不願歸附,當賜之死。」麥朮丁力贊其決,遂可其奏。

    天祥將出獄,即為絕筆自贊,繫之衣帶間。其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觀者如堵。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不流涕。

【作者】

胡廣(1369年-1418611),一名靖,字光大,號晃庵,江西吉水人。建文二年庚辰科狀元,文淵閣大學士。明朝政治人物、內閣首輔。永樂十六年去世。贈禮部尚書,諡文穆。明朝文臣得諡號,自胡廣始。當時還喪經過南京,太子朱高熾為其致祭。次年,授其子胡穜為翰林檢討。明仁宗即位後,加贈胡廣為太子少師。胡廣留世著作有《胡文穆雜著》等。

 

 

 

030、書吳道子畫後 蘇軾(05.20)

知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邪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予於他畫,或不能必其主名,至於道子,望而知其真偽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蓋一二見而已。

【題解】

本文是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蘇軾為史全叔收藏的吳道子的畫寫的題跋。吳道子,名道玄,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代傑出畫家,有「畫聖」之稱。

【作者】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全才。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03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06.02)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告子下》第35

 

 

032勤訓 李文炤(06.04) (1720)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歲。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賢聖不若彼者乎?

【題解】

選自《恒齋文集》

 

 

033治生說 汪琬(06.07) (1680)

治生之家,未有急於治田畝者:勞勞然春而播之,夏而耕之,秋而獲之。惟其家有積穀,然後可以貿易百物……故擅富名於天下。不幸而有不肖者出,厭其耕獲之勤以費也,遂盡斥其田畝以委之於人,雖然有所蓄,已不足以給朝夕而謀衣食矣,況望其致富哉?

為學亦然。舉凡詩書、六藝、諸子百家,吾所資以為文者,亦如富家之有田畝也,故必憊精竭神以耕又獲於其中。惟其取之也多,養之也熟,則有漸摩之益,而無剽賊之疵;有心手相應之能,而無首尾舛互之病;浩乎若禦風而行,沛乎若決百川四瀆而東注。其見於文者如此,則亦庶幾乎其可也。彼不能力求乎古人而思欲苟營而捷得之,於是取之者少,則剽賊之疵見;而養之者疏,則舛互之病生。以此誇耀於人,與不肖子之棄田畝何以異哉? 使不遇旱潦兵燹之災則已,設一旦有之,幾何不立見其窮也?……

【題解】

本篇以治田務農的道理,比譬為學的道理。治學的入擁有的詩書、六藝、諸子百家上的知識等,如「富家之有田畝」,取之也多,養之也熟。要像農人一樣「憊精竭神以耕且獲於其中」,最終達到「浩乎若御風而行,沛乎若決百川四瀆而東注」的境界。對待詩書、六藝等多學多得,就像富人擁有很多田地,從中能有很多收穫。不肯苦讀的人,「與不肖子之棄田畝何以異哉!」文中「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舛互」,違背,差錯;「四瀆」,江、河、淮、濟四條江水。

【作者】

汪琬(16241691),字苕文,號鈍庵,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清順治十二年進士,曾任刑部郎中、戶部主事等職。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編修。次年託病回鄉,隱居太湖堯峰山,時人因稱為堯峰先生。他是清初的散文大家,與侯方域、魏禧齊名,合稱「清初三家」。為文主張學韓愈、歐陽修,要求明於辭義,合乎經旨。他的山水小品,描繪生動,氣勢浩瀚,文辭尤為雅潔。有(鈍翁類稿)、(堯峰文鈔)等。

 

 

 

034諭子紀鴻 曾國藩(06.11)

家中之來營者。多稱爾舉止大方。余為少慰。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我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題解】

《曾文正公文集》

【作者】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年間(18211850)進士。1853年初(咸豐二年末),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辦團練,後擴編為湘軍,殘酷鎮壓太平軍,被清廷視為「同治中興」的功臣,並因此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死後諡文正。為文推崇姚鼐,早年在京師曾攀附梅曾亮,並與朱琦、王拯、吳敏樹等桐城派人物相往來。後以桐城派為號召,網羅人材。吳汝綸、張裕釗、薛福成、黎庶昌等都曾充其幕僚,並以曾門弟子相稱。著有《曾文正公詩文集》。編有《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

曾紀鴻(1848-1881),字栗誠,湘鄉人。他是曾國藩的次子,父親去世後蔭賞舉人,充兵部武選司郎官。但他不熱哀於仕途而酷愛數學,並通天文、地理、輿圖諸學。可惜的是,由於平時勤奮用心過度,曾紀鴻事業未竟就因病逝世了,年僅33歲。

 

 

 

035弈喻 錢大昕(06.13)

予觀奕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奕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奕之優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奕者之不若已!

【題解】

選自《潛研堂集》。《弈喻》是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的一篇散文。該文寓意深刻,以下圍棋為比喻,闡述了「人貴有自知之明,也貴有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輕視別人」的道理。弈喻,即以弈喻,弈在此是名詞活用作狀語。

【作者】

錢大昕(17281804),清代學者。字曉徵,一字辛楣,號竹汀,晚號潛揅老人。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乾隆年間(17361796)進士。由編修累官至少詹事、廣東學政。1775年(乾隆四十年)以後主講鐘山、婁東、紫陽等書院。治學方面頗廣,尤精校勘、音韻。著有《十駕齋養新錄》,《恒言錄》等。後輯為《潛揅堂全集》。

 

 

 

036、陋室銘 劉禹錫(06.15)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題解】

劉禹錫因在任監察禦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裏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裏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曆陽心在京。」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後裔,曾任監察禦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

 

 

 

 

037鄒忌諫齊王 戰國策(06.16)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複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熟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題解】

《戰國策.齊策》西漢劉向編。春秋戰國之際,七雄並立,各國間的兼併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鬥爭,以及民眾風起雲湧的反抗鬥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盪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臺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遊說於各國之間,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所以,史稱這些人為策士或縱橫家。他們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張或鬥爭策略,為某些統治集團服務,並且往往利用當時錯綜複雜的鬥爭形勢遊說使諸侯採納,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幹。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招攬人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

【作者】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劉歆之父。漢高祖弟楚元王劉交的第四代孫。漢元帝時為中壘校尉,後因權臣專政,被廢十多年。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另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洪範五行》等書。

 

 

 

 

 

038田單復國 司馬遷(06.18)

  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五千人因銜枚擊之,而城中鼓譟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燕軍優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卒至河上,

而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

【題解】

《史記卷八十二?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作者】

司馬遷((145-90),字子長,談子。元封中為太史令。天漢中坐罪宮刑,後為中書令。有《史記》一百三十卷,《集》一卷。

 

 

 

 

039論語選

作者:論語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有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第一冊第11課】

 

 

 

040論語選

:論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二冊第11課】

 

 

 

孟子選(一)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第三冊第11課】

 

 

 

042記承天夜遊:蘇軾(1078)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083年作品出處《東坡志林》

【第三冊第14課】

 

 

 

043大明湖:劉鶚

    老殘告辭動身上車,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頗不寂寞。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

    到了小布政司街,覓了一家客店,名叫高陞店,將行李卸下,開發了車價酒錢,胡亂吃點晚飯,也就睡了。

    次日清晨起來,吃點兒點心,便搖著串鈴滿街踅了一趟,虛應一應故事。午後便步行至鵲華橋邊,雇了一隻小船,盪起雙槳;朝北不遠,便到歷下亭前,止船進去。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亭子上懸了一副對聯,寫的是:「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上寫著「杜工部句」,下寫著「道州何紹基書」。亭子旁邊雖有幾間房屋,也沒有什麼意思。

    復行下船,向西盪去,不甚遠,又到了鐵公祠畔。你道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位鐵鉉。後人敬他的忠義,所以至今春秋時節,土人尚不斷的來此進香。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

    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得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開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著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老殘心裡想道:「如此佳景,為何沒有什麼遊人?」看了一會兒,回轉身來,看那大門裡面楹柱上有副對聯,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點頭道:「真正不錯!」進了大門,正面便是鐵公享堂,朝東便是一個荷池。繞著曲折的迴廊,到了荷池東面,就是個圓門。圓門東邊有三間舊房,有個破匾,上題「古水仙祠」四個字。祠前一副破舊對聯,寫的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舫穿藕花。」

    過了水仙祠,仍舊下了船,盪到歷下亭的後面。兩邊荷葉荷花將船夾住。那荷葉初枯,擦的船嗤嗤價響。那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那已老的蓮蓬不斷的蹦到船窗裡面來。

    老殘隨手摘了幾個蓮蓬,一面吃著,一面船已到了鵲華橋畔了。

【第三冊第15課】

 

 

 

044王叔遠核舟記: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身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者五,為窗者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者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噫!技亦靈怪矣哉!

【第五冊第2課】

 

 

 

045與荷蘭守將書:鄭成功(1662)

   執事率數百之眾,困守城中,何足以抗我軍?而余尤怪執事之不智也!

    夫天下之人,固不樂死於非命。余之數告執事者,蓋為貴國人民之性命,不忍陷之瘡痍爾。今再命使者,前往致意,願執事熟思之。

    執事若知不敵,獻城降,則余當以誠意相待;否則我軍攻城,而執事始揭白旗,則余亦止戰,以待後命。我軍入城之時,余嚴飭將士,秋毫無犯,一聽貴國人民之去。若有願留者,余亦保護之,與華人同。

    夫戰敗而和,古有明訓;臨事不斷,智者所譏。貴國人民,遠渡重洋,經營臺島。至勢不得已,而謀自衛之道,固余之所壯也。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而歸。若執事不聽,可樹紅旗請請戰,余亦立馬以觀。毋游移而不決也。

    生死之權,在余掌中。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唯執事圖之。

【第六冊第6課】

 

 

 

 

046世說新語選:劉義慶

(一)

  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二)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第六冊第11課】

 

 

 

047幽夢影選:張潮(一)

   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

(二)

   人非聖賢,安能無所不知?止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復求知其二者,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也;止知其一,惡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三)

    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四)

    凡事不宜刻,若讀書則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貪,若買書則不可不貪;凡事不宜癡,若行善則不可不癡。

【第六冊第12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