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大叔的回答(138票)】: 谢楠爷腰,新年第一答呀! 一直以来叔都在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审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寺庙也是一个经济实体,以上规则同样适用。 所以寺庙好审,也不好审,关键看寺庙是怎么管的。有的寺庙管理很随意,门票钱让亲戚收,求个签的,买香火的钱都不开票,开功德箱也没人监督之类,这样的庙就没法审。 所以要审庙先把规矩定好,明确经营权和所有权,按说所有的寺庙都算国家事业单位,僧人们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所以只能拿工资,不能拿收益。什么门票、香火、功德箱之类都要交给专人管理,必须是非僧人,因为僧人在企业算业务员,你见过那个企业让业务员管钱管账的么?所以在一座正规寺庙里,收钱的、开票的都不是僧人就对了,这样的寺院才值得信赖!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僧人以私人名义收授信众的香火钱,这种事很难绝对禁止,因为信徒自己愿意,当然也可学医院,在寺里搞个条幅,上书僧人私自收授香火都与佛门无关之类的话,但个人不建议这么做,太不严肃!但僧人出去讲课、做法事之类是公开行为,寺院内部可以定个相关规章,规定个提成比例还是可以的。 有了以上管理制度,审个计还是很容易的! 声明一下,本人对佛教是很敬重的,因为尊重,所以以上建议也是非常诚恳的,不能因为是宗教就可以放松不管了,很多对佛教不敬的言论其实都是管理不善导致的,这里有寺院自身的原因,但信众的放任也占很大比重,很多土豪出了钱就不管了,僧人也是人,不能要求所有僧人一出家都成活佛,你天天 把大把现钱往人手上送,和诱人犯罪有什么区别?钱出去了,但求自己心安,可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你想过没有?这样做真的是敬佛么?其实敬佛的钱也是捐助的一种,把钱给谁,钱用于何处也很重要,把钱用对地方,对宗教的传播是很有益的,才是大功德。一家正规的宗教团体,主要的收入来源应该都是捐助,主要的支出也应该是捐助,日常的活动要靠普通信众或志愿者来做。靠卖门票,卖香火,那是把寺院当景区了,这还怎么让信众敬重你呀! 【Ralvin的回答(37票)】: 思路不说了,说几个潜在技术难点吧: 1. 大量现金交易,及现金坐支 除个别行政拨款外,寺庙收入都是现金,参见餐饮企业。由此产生两个问题:其一,发生收入的过程中往往是没有簿记的(也就是“没人做账”),大额捐赠可能香客还会在功德簿上写一笔,小额布施不会有任何书面记录,寺庙也不会派人在每个殿里顶着每个功德箱记录每个访客捐了几块几毛。另外由于免税(门票和捐赠都免),税务申报表也不用填,没有第三方证据。确认收入的唯一方式是现金盘点(类似于存货的实地盘存制来记收入),只有“实”没有“帐”,做不到“帐实匹配”。内控少一环,错漏和舞弊风险大。 此外,无论是主观上不愿或客观上不能(比如离着银行网点太远),寺庙基本做不到每日缴存现金收入,而开销每天都要有,必然发生现金坐支。有可能出现收支相抵净额入账的错误,即使收支两条线记录,由于坐支导致没有银行流水记录可查,收支金额完全没有凭据,无法审计。(更不可能通过发送客户询证函的方式获取证据)。如果现金坐支形成资产(建筑,工程,装修),价值也难以确认。 2. 土地权属 理论上,宗教用地可以申请确权(国有土地使用权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大量宗教场所的用地权属不清、缺乏权属证明,用地合法性存疑(尤其农村地区)。这两年好像在推宗教用地土地确权工作,各地进度可能不一,比较复杂。由权属不明可能引发出持续经营疑问和或有负债。 3. 税务问题 宗教场所自身的收入是免税的,包括门票、香火捐赠、其他一些经营所得(卖纪念品、卖斋饭等)(虽然按法条来说有一些前提限制,但勉强来说也可以认为约等于完全免税)。而僧人个人所得不免税。这里有个问题,即僧人与寺庙之间的关系。之前有过一个案例,法院判决认为僧人与寺庙之间不构成劳动关系。那么也就是说,寺庙支付给僧人的报酬(不管是什么名目),不能以工资薪金所得征税。那么应当以劳务报酬所得还是偶然所得征税?好像没有明确说法。从实质来看,把寺庙视作非营利组织,其支付给僧人的报酬是其业务活动成本,视为劳务报酬更合理一些。则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寺庙应承担20%扣缴义务,如未扣缴是否承担法律责任?也有争议。 综上,寺庙的收入基本上是要qualify的,土地的问题可能需要加强调事项披露。基本上不可能是clear opinion。 【管收的回答(22票)】: 参照非盈利组织来。 庙宇道观分十方丛林和子孙丛林。 大寺大观一般都是十方丛林,主持是推选的。子孙丛林顾名思义是师徒传承的世袭制。 香火钱是接受捐赠,主要成本就是定期法会。 接受内部监督、上级监督和社会监督。 内部监督是方丈、监院、都管、总理之间权利分立。 上级接受宗教办(神权不得高于君权)。 社会监督就是各个信众都能举报揭发。 审计是非常难的,一条收入完整性就死了。 补充一下 其实香火钱内控做好还是可以确定,类似公交车的投币箱。 信众把钱打到寺庙的专户这叫香火钱,打给大师的是个税范畴。 为啥信众愿意进香?有求神佛。 为何又愿意给大师钱?大师或许没有法力,但是有时大师比菩萨有用,大师认识各路达官显贵。 所以不用搞什么横幅禁止僧侣收钱,只要告诉信众只有打到神佛专户的才是进贡给神佛的,帮助信众分清自己的真实诉求。 【晴明的回答(7票)】: 呃,谢韦爷及其他同行邀。 可惜我没有相关从业经验,不知道为什么很想笑~~ 【danielliu的回答(0票)】: 谢谢相邀,寺庙的收入只要有:门票、政府投入、香火钱等,门票的收入可以根据门票的存根来确定,政府投入有文件有银行回单,香火钱只能靠估计了;成本主要有:基建、香油钱、饮食、僧人的一些类似于工资的福利、以及大型活动的费用等,收入成本基本能确定下来。当然这都建立在寺庙里有一套适合的自己的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制度,各种凭证都没有留下那就没发审了。 【由页的回答(3票)】: 以前看会计准则看到寺庙,寺庙是作为非营利组织,像协会那些来审计,详见《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机构分为盈利和非盈利,盈利机构用钱为股东创造收益,非盈利机构用钱提供服务,审起来思路都一样。 唯一的遗憾是鄙人不才只见过欧美NGO的审计案例,还没见过中国的。就酱,喵~ 【Marshall的回答(0票)】: 我感觉最难的就是等式没有办法建立。作为大头的香火钱,是现金性收入,到底有多少进项,不好估计。 其他的内容,我想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了。 【曾阿轰的回答(0票)】: 按照非营利性组织来做就可以了 【喵美的回答(0票)】: 手机简答 寺庙的性质有可能是社会团体,或者事业单位,适用的会计准则各自有差,请先确定。再审计目的咯,比如年报审计的话,就是报表以及与报表相关的内控。 评估看看各类可能的风险。就说说收支吧。 收入方面,由于有不少现金收入,渠道又多,很可能存在收入不完整。收入类型区分下,捐赠收入,门票,香火,餐饮,零售,政府拨款等等,都怎么收的,比如会不会收到寺庙再投资的企业里去。至于是不是收到和尚们个人口袋里,看看寺庙用什么制度来控制这块,来判断风险高低。另外可能还需要看各类收入各自的涉税情况 支出方面应该会比收入简单,真实性,准确性。常规支出用分析程序,大额,非常规支出重点关注。了解支出审批权限的设置。另外,这年头比较容易出幺蛾子的通常是基建修理项目。 还有实物资产的管理,账实不符什么的,太常见了。自己买的,捐赠的,处置掉的。存在性和所有权都要关注。 最后,如果寺庙有下属投资企业,那么上述提到的收支和资产甚至负债,都有可能与企业混在一起,一旦发现迹象,请务必注意。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年头各类名目的审计很多,题主最好能说清楚是哪一方委托的,审计目标是什么。不同类型审计的范围差异很大。小到就查某一笔专款,中到一个工程,大到整个寺庙的收支和内控。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寺庙属于统战部管,寺庙香火钱不收税 原文地址:知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