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病的僧人们:没亲人没积蓄,他们能指望谁呢?

 与春天同行 2022-09-13 发布于青海

说起佛门清修,很多人幻想有之,心驰神往亦有之。

这里没有996,也没有kpi,有的只是超凡脱俗的宁静。

晨钟暮鼓,松涛鸟鸣,每日与诸天神佛相伴,了却红尘诸多烦恼。也正因此,在卷生卷死的今天,很多人都想去寺庙工作或出家,为自己寻求一方净土。

但其实,出家当僧人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僧人们都是肉体凡胎,平时再怎么清心寡欲,也是要恰饭的,而且他们的工资,并没有外界吹的“月入过万”那么高。

文章图片1

僧人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一份中国宗教调查报告。

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五大教教职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为506元,其中佛教仅为397元。这样的结果属实让人大吃一惊。

那么,为何佛教僧人的收入如此之低?寺庙的收入结构是怎样的?低收入的僧人没有可观的积蓄,也没有可提供帮助的家人,生了重病该怎么办?

文章图片2

僧人

寺庙经济,古代佛教的“恰饭史”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佛门中人都清苦且贫穷,事实也的确如此。

佛教讲求“六根清净”,但并不代表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佛教的僧人们主张慈悲朴素的金钱观,同时也希望众生丰衣足食,他们自己也吃五谷杂粮。当然,也会和普通人一样生病。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他们怎么赚钱?

其实,早在古代的时候,就有人想到这个问题了。在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因为佛门戒律,僧人们不允许有固定财产,只能靠化缘为生。

南北朝时期,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众渐渐增多,光靠化缘已经难以为继。无奈之下,僧人们只能把眼光投向寺外,开始为寺庙“创收”。

文章图片3

佛教

首先就是为寺庙“拉投资”。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寺庙,就是按照“投资方”把寺庙分成了官寺、私寺和民寺。

官寺是由朝廷出资的寺庙,这类寺庙基本不用担心生计问题,只要国家不倒就能生存下去。

私寺即大家族出钱供养的寺庙。同官寺很相似,这类寺庙也不缺钱,家族延续多少代,寺庙就能存活多少代。最可怜的要属民寺了。它日常就靠老百姓养活,收入很是微薄。

遇到战乱饥荒,老百姓都吃不上饭的日子,民寺就很难支撑下去。当然,除了依靠外界,寺庙自身也会产生经济效益。比如租地。寺院的住持会将寺庙内多余的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地租。

文章图片4

寺庙

一些大一点的寺庙还会给商户提供商业活动场地,当然也是收钱的。有的寺庙还会和朝廷合作,将一些重刑犯和官奴编入寺庙内,谓之“佛图户”,让他们干一些在佛门戒律中被视为“下业”、“不净业”的杂活儿。

此外,一些老百姓为了逃避高昂的税收,也会遁入空门。有些削发为僧,有些带发修行,为僧人们干一些活儿,包括种地、饲养家禽等。后者因为是“为僧作净,免僧有过”,所以又被成为“净人”。

“佛图户”和“净人”的出现,大大节省了寺庙的用人成本。

从外界寻求资助,在内部开源节流,这个时候的寺庙,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经济体。

文章图片5

寺庙

此后的朝代,佛教都处于极高的地位。从朝廷到民间,大量的捐赠和施舍流入寺庙,无论是大庙小庙,各个都富得流油。甚至有了“十分天下之财,佛有七八”之说。

寺院经济发展到这个地步,可以说是跟朝廷抢饭吃了,财政危机和社会矛盾频发,再加上不同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信仰,导致了历史上的四次“灭佛运动。”

不过,这四次灾厄并没有让佛教灭绝。到了清朝,寺院的经济压力加大,但还是有国家扶持。

可以说,古代僧人能恰上饭,大部分还是靠国家支持。然而从民国开始,社会发生动荡,时代经历变革,佛教也到了生死攸关的境地。

为了活下去,寺院经济的转型势在必行。

文章图片6

僧人

月入过万?寺庙僧人的真实收入

相信大家都去过一些大寺庙。这些寺庙香火鼎盛,游人如织,每次见到这种盛景,有些人都会认为:这么多人,得有多少香火钱啊,再加上门票,还有寺庙纪念品的销售额,庙里的和尚肯定赚翻了吧?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之前说过,古代寺庙的创收方式主要是租地和靠朝廷、大家族支持。但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朝廷和大家族都不复存在,就连租地也行不通了,因为土地变成公有的了。

为了活下去,寺庙只能转换新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禅并重”和“商禅并重”,在自己耕地养活自己的同时,通过旅游接待和香火钱来维持寺庙运转。

文章图片7

寺庙

为了把这些钱用在刀刃上,现代佛教延续了“不蓄私财”的戒律,规定这些财产为集体所有,僧人不允许私自分配钱财,日常收入就是寺庙发放的生活补贴。

这也就是为什么僧人那么穷的原因。当然,也有极少数收入可观的僧人,但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佛门大师,可以通过讲经、诵经、主持佛学仪式、编译佛学书籍等方式为自己增加收入。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僧人都是佛学大师,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沙弥们。他们拿着微薄的补贴,仅仅维持温饱,月入过万基本不可能。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惑:既然香火钱和门票钱都落不到僧人头上,那么它们又去了哪?

文章图片8

寺庙

首先来说一下门票。很多人都会对寺庙收门票的行为颇有微词。佛门重地还收门票,这不是和佛教接纳一切众生的理念相悖吗?很显然,大众能想到的,寺庙也想到了。为了抵抗过度商业化,很多寺庙都免除了门票。

据统计,只有6%的佛教寺庙才收门票,且多是一些有名的大寺庙,绝大部分小庙是不收钱的。而且,门票赚来的钱有一部分要上交给当地的财政部门,寺院拿到的很少,落到僧人头上就更少了,门票致富很难实现。

那么香火钱呢?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寺庙都有香火钱。一些名门大寺的香火钱确实很多,但国内更多的是籍籍无名的小寺庙。

它们连信众都没有几个,更别提香火钱了。

文章图片9

寺庙

那些大寺庙的香火钱,也得紧巴巴地用。毕竟修缮扩建寺庙、保护文物、寺庙的日常开支、给僧人们发补贴都是从香火钱里出。

除此之外,每当寺庙举办佛学活动,经费也得靠香火钱来凑。至于最大头的部分,则用于佛教的慈善事业。

《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显示,佛教是五大教中慈善贡献最多的宗教,平均每间寺庙的慈善款为4.1万元,远远高于平均数1.8万元。

所以,即便香火钱和门票钱很多,寺庙看起来也很有钱,但这些钱并非都是僧人持有,佛门中人还是保持着清修的状态。所谓的月入过万,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偏见。

说到这里,第二个问题也随之而来了:低收入的僧人们,生病了怎么办?

文章图片10

寺庙

收入微薄,重病之下何以自渡?

对于普通人来说,生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似乎很少有人把生病和僧人们联系在一起,总会下意识地忽略僧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但其实他们也会生病,生病了也需要看医生。

若真要说僧人跟普通人不一样,就是他们看病更为艰难。

普通人生了病,尚且有医保报销,也有亲人伸出援手,随侍左右,但有些僧人们什么都没有,只能小病靠医,大病靠扛。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3万余座佛家寺庙,登记在册的佛教教职人员多达二十多万人。其中,因为思想陈旧、对政策不熟悉、对医保系统认知不足等种种原因,缴纳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僧人只占了26%。

文章图片11

寺庙

收入低微,又没有医疗保险,更没有家人的帮助,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有些僧人已经看淡了生死,认为应该顺应天命,顺其自然,拒绝接受治疗。比如从小就疾病缠身的弘一法师。

他在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放弃了医治,圆寂于泉州一家养老院中。有些僧人当然也会选择积极治疗,但钱从哪儿来?

一般来说,如果僧人生了重病,会从寺庙、信众和善良的社会人士那里寻求帮助。

一些知名的大寺庙都会给僧人买医疗保险,也会出钱给僧人治病,但这种寺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寺庙。尤其是一些深山孤寺,它们连生存都很艰难,更别提给僧人看病了。

文章图片12

弘一法师

这种情况下,僧人只能寄希望于民众。对于那些得道高僧,会有信众定期供养,生病了求助自己的信众也不是什么难事。普通的僧人生了重病,也会得到当地好心人的资助,或者是在网络上发布筹款,靠着这些善意重建生的希望。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僧人,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治疗而患病死去。

安徽省广德县的照文法师,是一名善良慈祥的得道高僧。他拒绝了光鲜亮丽的大寺庙,反而去了一个小山村,在一间小寺庙里度化村民。

照文法师的日常生活很清贫,却依然坚守着内心的道。他不顾弟子反对,收留了村里的疯子,直言“我不渡他,还有谁能渡他呢?”日常生活中,照文法师也是力所能及地帮助村里的人。

文章图片13

法师

然而这位大师能渡人,却渡不了自己,他在晚年时患上了重病。因为没钱,照文法师一直硬扛着,晚上感到疼痛的时候也不敢出声,怕吵醒熟睡中的弟子。直到最后病情加重,照文法师离开了人世。

一生积德行善,精研佛法,却因没钱治病而失去生命,实在让人唏嘘不已,而类似照文法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来自四川的巴翁师父也有同样的遭遇。巴翁师父是一名藏传佛教的僧人。

他在修行一事上对自己极度苛刻,钱财皆为身外之物,只要心诚就能修得正果。

不注重物欲的他一年到头只有一件僧衣,面对信众的资助他也一一拒绝,不惹尘埃,不沾世俗,心甘情愿地过着风餐露宿、一贫如洗的生活。

文章图片14

僧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清心寡欲的大师,被诊断为肝硬化,唯一的出路是肝移植。与照文法师不同,巴翁师父是交了医保的,但这种大病手术,医保只能报销一部分,剩余的部分对于巴翁师父来说都是天文数字,根本负担不起。

无奈之下,巴翁师父只能每日对着佛像,静静等待生命的逝去。

此身许佛,佛难渡僧,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幸运的是,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让僧人看病无忧的相关举措,正在一点一点地缓慢推进。

2003年,青海省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将寺院僧侣和其他宗教教职人员纳入新农合范围,在政府补助、个人缴费和报销比例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样的待遇。

文章图片15

僧侣

针对一些特困僧侣,也有相对应的补助政策,只要符合条件,便可享受补贴。除此之外,政府还会组织医疗机构定期到寺院巡诊,减少僧侣们患病的概率。随着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的僧人摆脱了无依无靠,大病等死的状态。

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4年,青海省僧侣参加新农合的比例高达95%。和青海省一样优秀的,还有西藏。

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域,这里有着1700余座佛教寺庙,既是佛事活动重地,又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所以这里的僧侣管理尤其重要,也尤其复杂。

为了让国家政策惠及每一位僧侣,自2011年起,西藏政府每年都会拨出1300多万元的财政补贴,用来建立僧侣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体系包含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人身意外团体险。

文章图片16

藏传佛教

截止到2013年年底,西藏已有三万名在编僧侣享受到了这些福利保障。除去这些,政府还会为各县区寺庙的持证僧侣进行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档案的情况,对患病的僧人们进行定期上门巡诊。

不得不说,青海和西藏开了个好头。在这之后十余年的时间里,僧侣被纳入医保的相关政策越来越完善,加入的城市也越来越多。

相信在不久后,照文法师和巴翁师父的悲剧不会再发生。

当然,国家对僧侣的关怀也不止“病有所依”,还有“老有所养。”

2015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了供养老年特困僧人,在碌曲县西仓寺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老年特困僧人集中供养点。

文章图片17

僧人

这个供养点由寺管会管理,总投资370万元,内设大灶、餐厅和活动室。供养点内有28个床位,每个房间都有单独的洗手间,老年僧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会有专人照料。

据甘南州民政局局长所说,这样的供养点,甘南一共规划了10个。只要是有养老需求的特困僧人,都可申请入驻。

虽然,这个供养点所容纳的僧人数量不多,之后也肯定会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诚然,让所有僧侣都“病有所依,老有所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但只要国家和社会开始行动,开始注意到这一边缘群体,那么他们重拾希望的日子就不会太远。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参考资料

  1. 新浪财经:当代出家人月入过万?
  2. 云冈石窟官微:东方佛教的第一圣地(四)
  3. 新华网:我国将西藏僧尼纳入医疗保障
  4. 央广网:青海寺院僧人参加新农合比例达95%以上
  5. 人民网:青海已将九成僧尼纳入医保范围
  6. 法制日报:创新社会治理引入寺庙,拉萨僧尼享有医保社保
  7. 新华网:甘南西藏特困老年僧人将享受政府集中供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