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陵仙人徐神翁

 南宫藏文 2015-03-07

    □ 徐同华

沉沉方丈与蓬莱,桃李闻从海上开。

愁外烟波徒缥缈,梦中乡俗独徘徊。

不同下俚暂时醉,自约高真定命杯。

可笑神仙今古异,今言先分古先材。

这是有考的写徐神翁最早的诗了,诗题《泰州人自徐神翁后多以奉道为事》,作者晁说之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是年距离徐神翁羽化仙逝方二十年。

徐答说:“上天已降嗣矣。”哲宗不解其意,再三遣使迫询其故,徐守信大书“吉人”二字呈之。而哲宗之弟、以后的徽宗皇帝正好姓赵名“佶”,暗合“吉”和“人”的拆字。迫不及待的赵佶急于想知道自己的命运,“令人持生平密问之”,徐又断言此“大横之兆,且云事应在两月后”。所谓“大横之兆”,即“天子之命”。徽宗从此“时多征兆,心独自负”。事后,徽宗登基,论功行赏,徐守信犹得信任和礼遇,从泰州“召至都下”,徽宗“用太宗见陈抟故事,御绦褐,即便殿,以宾礼接之”,赐号“虚静冲和先生”,此后,三次被召入宫中,长期驻“上清储祥宫”,以备皇帝问道。

在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还记载着徐守信与宋高宗的一段故事:

“初宋高宗在潜邸日,泰州人徐神翁云,能知前来事。群阉言于帝,召至以宾礼接之。一日,献诗于帝曰:‘牡蛎滩头一艇横,夕阳西去待潮生。与君不负登临约,同上金鳌背上行。’及两宫北狩,匹马南渡。建炎庚戌正月三日,帝航海次章安镇,滩浅搁舟,落帆于镇之福济寺前。以候潮顾问左右曰:‘此何山’;曰:‘金鳌山’。又问:‘此何所’;曰:‘牡蛎滩’。因默思神翁之诗,乃屏去警跸,易衣徒步登岸。见此诗在寺壁间,题墨若新,方信其为异人也。”

在《宋宫十八朝演义》中,困于临海福济寺的高宗皇帝还见到了在空中飘然而现的徐守信,神翁为帝召来了潮水,指给了一条生路,拯救了一个飘摇的朝廷,小说家言,愈见神通。

徐神翁为人颇为正直,传说中徐神翁讥讽蔡京流传很广。《钱氐私志》有载“徐神翁自海陵到京师,蔡谓徐云:且喜天下太平。是时河北盗贼方定。徐云:太平天上方多遣魔军下界,托生人间,作坏世界。蔡云如何得识其人。徐笑云:太师亦是”。

神翁还曾向徽宗推荐过张天师,根据《宣和遗事》的叙述,宋徽宗初登基发生了一件大事。解州的盐池产盐上千年,不但供应附近几十州百姓食用,而且卖盐的钱又是西部驻军军费的来源,偏偏徽宗一当皇帝它就因水灾停产了。徐神翁告之曰是“业龙”作祟,必须要请张天师来降魔。徽宗随即诏命嗣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治之,待其治盐成功后,赐视秩大夫、虚靖真人。

墓址在城东三里响林庄

泰州城中的天庆观也因为神翁的直达天庭而改换新颜。崇宁中,徽宗诏以展修,拓屋至五百间,大观元年(1107)赐名为“仙源万寿宫”,至此规模庞大,蔚为壮观。

宋徽宗大观二年,徐守信在富丽堂皇的仙源万寿宫中飘然而逝,寿七十六岁,道君皇帝闻之大惊失色,深表伤痛,“赐大中大夫,给葬用四品礼”,赐钱帛治丧,令州官筑墓,依太中大夫四品官的礼仪给葬,备极哀荣,远非一般道士所比。

守信墓址选在城正东三里的响林庄。响林者,州志记载,其地树木高幽深密,风过瑟瑟作声,故名响林。在这一片葱茏荫郁中,石人威严如生,石马奔状似飞,墓冢高高,这位能知人死生祸福之期的“神仙”千年长眠。

南渡以后,建炎年间墓地曾因兵革而有所毁坏,宝庆三年(1127)州守陈垓整治复建如初,并于其地修建升真观,广植松柏,放养仙鹤神鹿,青烟袅袅,很有一方神仙水土的气象。陈垓还在墓侧修建归鹤亭,每年二月在此召开劝耕会,延农村父老坐亭中,设置酒果,共商全年农事,且话宣和遗事。这位文章太守曾以亭名作诗曰:

出城七里近,绿树蓊平野。非谷响答钟,非坡势奔马。

固应地理家,著阡艺松檟,独疑冲和翁,生死皆幻假。

孰云骨可蜕,正尔亦土苴。更怜两翁仲,为客护潇洒。

柏阴供解鞍,竹色入浮斝;此翁言可人,万事帚一把。

壁门六尺影,月夜岂自写;向来表华鹤,千载有归者。

唤翁愿一醉,矮榼共倾泻。

陈垓还在仙源万寿宫西庑修建徐神翁祠,匾其堂曰“守雌”,也以堂名作诗为:

来种吴陵竹,便成须友情。护全归鹤表,移绕起云亭。

才耸槐堂干,俄开药馆扃。岂无虚静帚,数个付园丁。

种竹成林,竖槐成荫,曾经仙家道场的宫观愈发清新明秀,也成为海陵城中一个园林胜地。

到了明朝,州中名士林春、王相说还寄寓宫中读书,林春后中会元,王相说官至御史,可能也占了神翁的光了吧。王相说还在宫中修建读书台,并于台下植柏树一棵。清人夏荃在他的《退庵笔记》有载:“仙源万寿宫后西北数十步有古柏一株,大可合抱,挺然直上作偃盖,龙拿虬结,势趋西北,遥望之真奇物也。”古柏前些年才凋尽绿荫,如今只剩下虬枝向天了,枯木无春,只将这五六百年的历史凝固入年轮,任风雨摧残。

明代,身为“泰州学派”传人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曾身临泰州,在故宫中参访神仙旧地,瞻仰神翁遗像,赋有《海陵观徐神翁像》诗二首:

色尽神移看写生,元都衫影照空明。

沧桑欲换题愁去,一种神仙世上情。

檀像虚无画像新,掉头不识底伤神。

千秋泪迹神光里,愁看人间罗刹人。

位列“下洞八仙”第二名

徐神翁亦曾是“八仙”之一。所谓“八仙”,乃是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他们的事迹大多散见于唐、宋时的书籍中,但他们当时还没有形成“八仙”这样一个群体。

真正集八人而合称“八仙”的,是在元人穿凿附会的杂剧中,较早的就是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其第四折末《水仙子》,以吕洞宾的口吻,依次介绍八仙道:“第一个是汉钟离,现掌着群仙篆;这一个是李铁拐,发乱梳;这一个是蓝采和,板撤云阳木;这一个是张果老,赵州桥骑倒驴;这一个是徐神翁,身背着葫芦;这一个是韩湘子,韩愈的亲侄;这一个是曹国舅,宋朝的眷属;则我是吕纯阳,爱打的简子渔鼓。”随后的范子安在杂居《陈季卿误上竹叶舟》第四折《十二月》叙述八仙登场亦如是言。到了明初,周宪王的《吕洞宾三度城南柳》等杂剧,仍沿袭马致远的说法,八仙中人员虽有更迭,却始终有徐神翁。

直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的演义小说问世后,“八仙”的人选这才基本稳定,徐神翁被排除在外。好在仍不寂寞,以铁拐李、吕洞宾为首的“八仙”被尊为“上洞八仙”,“下洞八仙”也热闹登场,明代无名氏杂剧《贺升平群仙庆寿》排出的下洞八仙的名目是∶陈抟、徐守信、刘海蟾、王乔、陈戚子、刘伶、毕卓、任风子。此八仙中,徐守信位列第二,道术很是玄通。

神仙故里泰州城中亦早流传起神翁未死,而是骑着扫帚,白日飞升而去的逸闻。传说神翁飞升之地为一桥,是名为升仙桥,桥名至今仍用,只市河被填,斯桥难觅了,也就难以鸡犬同升了。

既然神翁未死,墓之存在是纯属无稽了。明清以降,升真观颓败已久,徐神翁墓地日渐湮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响林庄农民在进行农田建设中,一把铁锹挖开了神仙的墓冢。当年墓葬的显赫早已灰飞烟灭,墓中只有一块墓碑、一件石砚台见证着徐神翁的一段仙人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