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军休强军路 2015-03-07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我对曾国藩几近无知,多年前,书城里风行湖湘文化大家唐浩明先生的鸿篇巨制《曾国藩》,各出版社追风刻版。我有些惊喜,又有些茫然,反复挑选购书后,我日夜捧读。时而流下盈眶的泪水,时而感慨的拍案叫绝,曾国藩的身影仿佛来到我的身旁,但又只能仰之弥高了。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他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他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他是睿智的老师,精心培育儿女的成长;他更是仁慈的父亲,为儿女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好榜样。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他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那就让我们从这四个字来了解曾国藩特色的读书方法。

第一,“看”,就是指泛读。

曾国藩形象的比喻:“看者如商贾趋利,闻风既往,但求其多。”“看者,涉猎宜多,宜速。”他还说:“读书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火乃易成也。”“要不求甚解,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看”是必要的,我们的学习都需要一定规模的阅读量来丰富知识面,建立起各个方面的基本常识,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去广泛地接触世界和理解社会。
一定规模的阅读量,阅读效率,也能改变人的气质,提高人的语言能力,改善人的心灵感知力,培养细腻丰富的情感。
国家统计局曾公布,2010年中国人均阅读4.25本书,而欧洲国家普遍年均阅读一人37本,美国40本,日本43本,以色列67本。以色列一弹丸小国,强敌环势,但它却越来越强大,我们国家还要从其进口先进的技术装备,由此不难看出知识文化的力量。

第二,“读”,指精读。

曾国藩说:“读者如富人积钱,日夜摩挲,但求其久。”“读者讽咏宜熟、宜专。”
读书要读经典。按照曾国藩的观点,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是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事实上,无论古今,一个人可读的书数不胜数,而人生能有效利用的时间,却相当有限。读书的目的,是要以书中所得,构建自己的表述习惯和知识体系,为此就只能精选少数成系列的典范著作专心去读,以求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经典要精读,反复的学习,才能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证所学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读书不二。曾国藩主张一本书没读完,也就是一本书没读懂,就不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就是沉浸的读书方法。一本书,你要能沉浸进去,才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1834年,考中乡试的曾国藩,意气风发赶到北京,准备参加会试考试,但他没有考上。第二年他在北京又住了一年,准备考恩科会试,但他又落榜了,没有办法,只得打道回府。
由于在北京两年,他带来的盘缠已快用完,曾国藩走到江苏境内,已是身无分文,走过徐州后只好去借钱。当时睢宁知县叫易作梅,是湖南湘乡人,而且跟曾国藩的祖父和父亲都有交情,他借给曾国藩一百两银子,曾国藩喜出望外,非常感动。
曾国藩来到南京,在一个书肆里看到一部精刻本的《二十三史》,要价一百两银子,曾国藩非常喜欢,也没多想,就把书买了下来。去当铺当掉过冬的衣服和随身行李,凑足船费,回到老家。
这些书买回家后,他爱不释手,如饥似渴,细心研读,于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近两年时间,把一部《二十三史》细细精读完了。
1838年,曾国藩再次进京参加会试,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一年,他终于成为湖南曾家历史上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

第三,“写”,指写日记。

看书的时候作札记,把读书时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随手记下来。
曾国藩考中进士后,从此踏入官场,开始长达十几年的京官生活。他的而立之年,跟我们普通人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身上也是缺点问题一大堆。

他爱热闹,很享受社交生活,喝酒、聊天、听戏、谈绯闻,乐此不疲。
他还好色,他日记里记载,有一天,曾国藩听说他的朋友娶了一位貌若桃花、有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姿的小妾,于是和另外几个朋友一起去这位朋友家,借蹭饭之由一睹小妾的芳容。看到后,更是当面说话轻浮。最后他在日记里把自己痛骂了一顿,说自己很不检点。
正是由于自身种种缺点,远离早年立下的远大志向,他下决心要加以改正。但事情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况且恶习的养成远比好习惯的养成容易得多。于是他拜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虚心求教改变自身缺点的方法。
倭仁教给曾国藩两个方法,第一就是记日记。他告诉曾国藩,一个人最容易原谅的是自己,要把自己所思所想以及所错所误记下来,那才叫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
第二个方法,要慎独。慎独就是说不论人前人后,不论外表还是内心都要始终如一。
曾国藩采用了这两个方法,但时间一长,他发现了问题。虽然记了日记,做到了慎独,但改正缺点缺乏可操作性,日记写下了自己的错,并换不来对。曾国藩把自己的糗事记了不少,但事到临头,问题依旧。
这时候,唐鉴老师教给了他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方法只有一个字,就是——静。
心静下来,才能读好书、读进书。宁静能致远,在静字上下功夫,循序渐进,才能改正缺点,超越自我。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当一个人身形安静、思虑安定、胸襟安详的时候,他的智慧与思维能力会提高很多。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淡定守静,一个人临事淡定、冷静、从容,才能静得下心来学习。
正是靠这个“静”字,曾国藩改正了一身浮夸的毛病,在修身之道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后他一生都写日记来反省自己人生得失,实现了一名儒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第四,“作”,指写文章、练笔。

1842年32岁的曾国藩给自己订下了“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其中有一条“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曾国藩为自己订下的规矩,终其一生,几乎是极其完美的做到了。
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方法,对于今天我们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人应该尊敬他自己,并应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通过曾国藩的读书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社会,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这就是我在读《曾国藩》时,心里一直搜寻着、一直记忆着、一直感动着、双眼一直湿润着去了解曾国藩怎样读书?怎样读好书?怎样好读书的初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