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你眼中,中国公益存在哪些弊端,如何完善?

 pgl147258 2015-03-07

【徐博聞的回答(37票)】:

-

弊端太多了,其实不光中国,哪个国的弊端都很多。但中国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人才,缺真正能干的人才,无论是上层的管理人才还是下面做事的人。人才缺乏的根源出在教育系统,我们现行的教育系统就没法培养出足够多从事社会服务的人才。自己的专业性一塌糊涂,还想要得到社会尊重和理解,不如先问自己配不配得上。

公益组织的管理者不是公益相关领域科班出身很正常,但一定要是有相关社会经验的,要对自己组织所从事的行业有深入了解,否则就不适合做 CEO 这类的职位,哪怕是最大的出资方。而中国的现状是,一部分组织创办人是头脑发热开始的,并且多少有点拒绝学习的习气,造成了不少的资源浪费。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社会上也没有足够的资源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相关的培训学程太少了,想学无门。

社会公益从业者除了环保、动保这类偏理工的方向,很大一部分要与弱势群体打交道,解决贫困、家暴、灾害等等社会问题。最直接相关的大学科系自然是「社会工作」,其次也有「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等等,但这些专业在国内鲜有人问津,学出来也多半去考了公务员,并没有什么人毕业之后从事社会公益工作。

这其中原因很多,第一是学校老师就不怎么懂,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的老师自己也多半是社会学、法律等方面的出身,自己一方面缺乏社工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缺乏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就算再怎么负责想教好学生,也被自己的客观能力所限制。这样来上课讲的东西自己一知半解,并且没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理解,也无从谈起指导实习、给学生提供社会资源等等的内容。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恐怕是难以担起重任的。

第二是社会就业情况的严峻,很多学生出国学了社工,到了欧美学成归来,发现回国只能拿着四五千块的月薪,昂贵的学费可能一辈子都没法回本,这种事拒绝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入行选择。缺乏专业人士的领导,自然开不出足够吸引人的工资。而且大多数社工系的毕业生,可能工作能力也就值四五千块,我不可能给你一个海龟开出破格的工资,这也拉低了优秀海龟回国工作的可能。这不像商业界,回国也可以混的风生水起,谁愿意放弃国外的环境,到国内走「公益」这个行走在社会阴暗面,还挣不到钱的独木桥?

综上所述,管理人才不接地气,对行业缺乏了解,组织管理混乱。教育系统能力有限,培养不出足够的人才。该做事的年轻人专业水平低,社会就业环境严峻,无法吸引国外专业人才。这是个死循环,短期内无法解决。

至于解决方法,可以借鉴其他亚洲国家的经验。西天取经是绕不开的路,先从教育系统入手,让在国外有经验,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愿意回国到机构工作或者任教。富有经验的大学教授一方面可以培养新一代的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充当公益组织和政府的智囊,这些内容也是国外教育体系中包含的内容,只要这个人不太水,应该都接受了足够的训练。教育系统好了,就提供了足够的新鲜血液,也可以通过各种培训班、咨询服务等让公益组织更加专业。整体大环境的改变,收入增加,人才越来越多,问题得到解决。

可是,等我在国外拿到 PhD,又为什么要回国陷入中国现在一片泥淖的学术体系里呢?何况是社会阴暗面的研究,讲真话分分钟面临着各种危险。只是因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我爱这片土地,可是这个国家爱我吗?

在人的问题解决之後,才能真正去谈诸如「社会公众认知」、「公部门挟持公益组织」、「立法与行政的矛盾」、「公益行为伦理的探讨」这些弊端。

-

【涂国强的回答(5票)】:

当初年少无知,常常不知天高地厚大放厥词,看着中国的公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而越是在公益中成长,离它越近,越觉得自己浅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导致问题的原因也错综复杂。我想了很久,还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修为太浅。

不敢言,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社会对公益误解太多,我恐怕自己的话不小心被断章取义。

目前零散的一点感受,同题主分享:

  1. 技能的专业性

    公益这一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是有情怀的工作;但是并不是只要有情怀就能做好这一行。相反,正因为公益这一行影响的是生命,是人心,就需要从业者有更强的责任感和更好的专业性。

    但是在我看来,现有的状况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从业者非相关专业出身,缺少基本专业技能,赶鸭子上架,边做边学(任何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进步,此处强调的是对于从零开始人心的工作的担忧);另一方面,当从业者想学习的时候,似乎并不是有系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时代性的资料/教材/课程提供。

  2. 管理的专业性

    公益机构大多草根,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活命是第一位的,可能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完善机构的管理,或者考虑科学的管理方式。说的难听点,就是草台班子。

    初创之时,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彼此之间目的单纯,一心干活,不计回报,领导者也不需要怎么管理,反正大家满足于团队内部和谐友爱的氛围就是了,有爱有就一切;但当团队走的越来越远,团队成员越来越多,成分越来越复杂,还有很多我总结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人情就不是总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了。此时,领导者需要逐渐接受现实,适时调整管理策略。

    不完善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带来的后果就是工作效率的底下。

  3. 工作人员素质

    不管怎么说,现在一线公益从业者中很大一部分是二本、三本甚至专科院校的学生。当然投身这个行业的人,都是很善良很有爱,大多数都是很有社会责任感有情怀的人。

    公益行业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是薪酬。公益人收入过低应该提高是业内共识。但是有时候我也会想,公益行业在哪里都不是一个高端高薪的行业吧。我还没有看到业内真正的低薪到底有多低,目前我看到的都是业内待遇还不错的机构,他们给员工的待遇水平我认为是有提升空间但也没有低到离谱,基本同创造的价值是相匹配的。

    除了关注涨薪的问题,公益行业也应该关注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关注自己的工作效率,关注自己的投入产出比。——这也是对我自己的反思。

  4. 人员流动性高

    人员流动性高并不是大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应对。四大的人员流动性也高,但是人家有完善的运作流程和强大的培训系统做支撑,横竖每一个员工都是一颗螺丝钉,走掉一个再找一个,训练一下就能正常运转。

    公益机构的公益特性决定了它不能搞人海战术(也或者还是因为行业“不成熟”?),一个人负责一整个项目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真正的“一个人要活成一支队伍”:p 再加上做公益项目往往没有很死板的流程给你,受工作人员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很大;因此,公益机构流失一名员工,往往导致一整个项目的“地震”。如果交接工作又没有做好,可能意味着整个项目的从零开始。

  5. 不从受众需求出发的公益项目都是耍流氓

    我是一个推崇需求为本的人(感谢我的第一任督导><),我们为我们的受众/案主/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当然要先考虑人家是不是真的需要。小学生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

    大多数公益项目都还是很好的。只是偶尔会有一些不和谐因素。这里大学生和社会公益人又有些不同。

    大学生:大学生做公益的思路常常是“我想做一件什么事”,做公益(锻炼自己、满足自己等)就是大学生的需求,因而有时候会忽略受众的需求。

    社会公益:社会公益团体,因为缺钱嘛,思考问题的方式常常是“我做什么事能够申请到这笔资金”“资方希望我做什么事”“我的机构有能力做什么事”。一不小心,服务对象排在了资方和机构自身之后。

    当然,还是想说,以我目前看到的一丢丢公益项目来说,不管是大学生还是社会公益机构,大多数公益项目都是符合受众需求的好项目,以上所说只是偶尔出现的不和谐因素。

  6. 钱的问题

    1)钱在谁手里?该给谁不该给谁?钱的流向引导着行业的发展方向,那么该如何引导,(宏观上)如何花钱?

    2)很多公益机构没钱,不能完全赖社会环境差没人给你钱,而是应该反思自己,现在公益行业里面不缺钱,为什么你争取不到?很多基金会有好项目却找不到靠谱的机构来做,或者说第一年把钱给你了你没有把事情做好,以后还敢把钱给你吗?

  7. 封闭圈子内的自嗨

    身处这个行业之内,朋友圈子总不乏各种众筹、募捐,互联网让众筹和募捐变得容易,各种众筹网站、各种公益平台都方便易用。什么时候你有一个想法,都可以发起一项众筹或是募捐,然后分享到朋友圈,圈内人大家相互转一转,刷一刷屏。

    但是仔细看看,真正捐款的人,总还是那些老面孔,总还是以圈内人居多。公益人已经很辛苦的工作在穷乡僻壤的一线,已经舍家撇业投身这个没有钱途的行业,回头做个公益项目,还全是自掏腰包?

    我说不上来有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但是这让我不爽。圈子里面的众筹,我很少捐钱,因为我觉得我在这个行业内的价值不在于此。

简单总结一下,自勉:

  1.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提升专业技能和自身(机构和个人)的水平
  2. 踏实做事,需求为本,时刻谨记
  3. 不要自嗨!走出去!自己做好事也要引导更多的人做好事!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一定要求每个人都去山沟沟里支教上一年半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总可以吧?
对不起我是个话唠,一边说着不敢答一边大言不惭地叨逼了这么多。谢谢题主邀请,给了我一个梳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的机会,给了我一个寻找同道中人共同探讨学习的机会。以上所说,有片面、偏激、政治不正确或者三观不正确的地方,请原谅。

想对圈外人说,公益行业确实不成熟不完善,但是我看到的这个行业里面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非常努力地学习和做事,每个人都希望,靠大家的努力,让这个行业一点点变好;当行业里面出现了老鼠屎,大家也都深恶痛绝人人喊打;所以希望对这个行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的人,能够客观的评价这个行业。有问题,我们一起探讨,而不是有问题就一棍子打死。

【LeonWang的回答(4票)】:

洁癖。

比如:

1、“带着私心做公益就不算是真公益。”

2、“捐助型的公益,捐助者和受助者的身份地位心理应该是平等的。”

客观上捐助者和受助者的地位就是不平等的,如果能接受这种不平等、这种私心,才会有更多人愿意参与进来。

没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公益始终是小众的。洁癖就是公益之害。

ps:

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公益活动,受助者才有了选择权,才有条件去选择其中那些平等的公益。

【互助教育的回答(1票)】:

专业 透明

【焦兴旭的回答(1票)】:

弊端不谈,说如何改善

1.厉害的人做新NGO碾压

2.企业尽快进入一些有利润但目前以NGO为主体的领域

http://3.GOV相关部门来几个商鞅王安石

【董剑的回答(4票)】:

弊端就是入行门槛太低,是个人随便做点事,都可以说自己是做公益,没有行业标准,没有行业规则,没有行业精神,混日子的人和机构大有人在,自我标榜也比比皆是,这圈同时也太缺资源了!80%以上的资源都在政府手上!

【涂国强的回答(3票)】:

看到这个问题,刚好最近有一点想法,也有一点思考。

一直是个业余的公益爱好者,所以见解没那么深刻。

所谓的公益,特别是捐助型的公益,我认为捐助者和受助者从身份地位心理上来讲是平等的,这个平等在于受助者也能感到自己 并不是弱势的一方。但实际上,捐助型的公益中,受助者通常就是弱势的一方。弱势群体的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弱,更是心理上的弱。他们缺乏自信,没有改变自身处境的能力……但如果不能改变他们心理上的弱势,捐助的效果就很难有多大的意义。

帮人一时不能帮人一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然,经济上的援助是必要的,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是更好一点,是对他们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援助,帮助受助者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好的。

-------

我最近设想的一个公益行动计划,打算众筹一下。。里面也体现了一些我个人对于公益的理解。

爱心盒子众筹计划

【四叶草的回答(4票)】:

我大一大二在学院青协负责捐旧物的工作,但是同学们好心捐的衣服,书,本子等,其实都被我们卖到废品站,这钱嘛,做部门办活动出宣传板的费用。一来二去,还不曾真正公益过。心也是凉透了。又有什么办法呢。有多少大学里的公益活动不是面子一下就过去呢。

【JacksonFung的回答(3票)】:

我最担忧的是,越来越多因为中国公益现存的弊病曝光而减弱了大学生对公益/志愿者事业的期许和热情。

改革开放30+年,可能经济发展速度飞快带来的愉悦感让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中国政治与社会领域改革的相对滞后。

不断曝光的公益领域的丑闻,现行制度的问题其实正是告诉大学生,未来公益事业的长远,以及大学生乃至全社会人参与/关注的迫切性。

希望各位看到问题的同时,不要太快失去信心。

【泰闲的回答(2票)】:

作为TFC的成员,个人认为最大的弊端就是权利对机构影响力的垄断。在中国,公益还是有钱人的游戏。

【巴霞的回答(1票)】:

我觉得应该是不够透明吧!有的时候想捐东西,结果捐了就是捐了,也没有什么后续。。。。。。。。。。。。。。我想知道后来这些东西都去哪里了啊!!!!!!!!!!!!!!!!!!!!!!!!!!!!我帮你邀请人吧。。。

【卢俊宇的回答(1票)】:

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公益慈善组织与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内容。

后来发现其中有一个死结,那就是公益慈善组织都是被政府控制的,不管是最初的成立审批还是落实到一项项活动当中,如果没有经过政府的同意,擅自开展活动可是违法的。

虽然我的论文后来通过了,但是毕竟这是其中的一个缺憾,

管什么客户,管什么人民

政府不说你好,你屁都不是。

【七页禾的回答(9票)】:

过去3-4年接触并参与过不少的公益活动和公益组织,也做过一些关于公益组织和社会工作的调研,翻了下自己的日记和研究报告,粗略提炼一些内容:

1. 把公益等同于慈善、志愿者、支教等

简言之,对“公益”的解读还不够深入和包容。尽管慈善、志愿者活动、支教之类的活动在某些场合可以纳入公益的范围,但那远远不够。

字面上理解,所谓“公益”就是跟公共利益相关的活动。这样的话,公益其实目标受众和形式都是非常多样而广泛的。除了志愿者活动、支教活动等,公益形式还有:

  • 行业自律协会(尤其是与公共利益息息相关的如食品行业、工业等。而且必须是民间自发的,虽然可以允许一定范围内的政府介入,但不能是政府控制的,这个问题下面会讲到);
  • 关注和支持特殊群体的协会、个人或活动(如最近人气很高的女权主义代言人艾玛·沃特森、前阵子引起关注的渐冻症与冰桶挑战、近期知乎关注度很高的ADHD等);

  • 基金会(如国内知名的壹基金,国外著名的盖茨基金会等);
  • 社会工作组织及社会工作者(虽然有些人倾向于把公益和社工分开,但我认为具有独立性的社工也可以算做公益事业或公益行业)
  • ……
所以,你可以看到公益其实是一个奇大无比的概念。问“中国公益有什么问题”跟问“中国经济有什么问题”是一个性质的,因为上面每一个话题都能让汪峰好几个月上不了头条。

但是反过来看,这么多东西都是国内刚刚起步甚至连个雏形都没有的,可见我们的公益事业还停留在起跑线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每个人谈论公益都只能联想到几个很常听到的名词,那么未来的发展注定步履蹒跚。

2. 公益过程中的“政府失灵”问题(Governmental Failure)

楼上也有人提到了政府过多插手公益事业的问题了,这确实是个问题。这个在学术上称为“政府失灵”,是一个跟“市场失灵”很相似的概念,说的是政府管制不能起到增加社会福利、反而造成社会效用损失的现象。

这里面可能会有政府控制公益组织的现象,或者名义上挂靠在政府某部门实际上被吞并为一个次级部门的现象。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此重要呢?且不说由政府控制带来的各种行政成本、潜在的贪污腐败、职能交叉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从名分上来说——公益组织代表的是社会力量,代表的是某个社会群体的利益,本来政府就应该“避嫌”才对。楼上某匿名用户的答案不是没道理的,由于存在这种政治敏感性,大约几年前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这个名词是不被包容的,只能更多地使用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这个替代品。不过这个现象在近几年来已经好转了不少。

那么政府该不该插手公益事业的事情呢?我认为不应该。政府在这个领域的权力界限很明确,就是提供支持(财政上的补助、政策上的税收优惠等)以及监督监管(防止行业内的腐败等)。笔者两年前做一个社会工作的调研时就发现,珠三角地区很流行“政府购买服务”这种形式。它的机制是项目制,由辖区内的社工组织向政府提交这一年的工作计划和预算报告,审核通过后由政府提供财政资金,在这一年工作结束后由政府验收、监督等,并向政府做工作汇报和总结。那么这里面会有更多更细的问题:

  • 社会工作者应该由政府统一指定、组织和培训还是由社会组织自行解决?(关乎人事权)

  • 社会工作组织的领导者怎么选出来——政府指定还是自行选举?(依然关乎人事权)
  • 财政资金的使用问题涉及更多的东西,没做过研究不敢乱说……
  • 如何对社工组织的工作做绩效评估,采取什么样的预算方法(零基预算还是别的形式)等等(关乎财政和绩效)
  • 对于受众的需求,要采用实物给付、现金给付还是服务给付,是要一次性给付还是分期性给付?(关乎服务递送)
  • ……

所以,本质上这是个公益组织和政府之间如何分工的问题。

3. 公益过程中的“公益失灵”问题

公益本身也会存在缺陷和问题。这两年经常有类似《哥哥姐姐们,请不要再来支教了》这类文章出现,批判大学生支教行为中的各种逗逼。同时,我的母校前年推出的政策也是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只有该学年从事50小时以上的公益活动或献血一次才有资格参与奖学金评定”,这也是把大学生公益推上了风口浪尖。

类似的事情笔者自己也有所体会。我在大二大三时加入过一个国际大学生公益组织SIFE(后改名Enactus),进去后发现存在极个别现象(绝对是少数!我对该团队的认同度还是很高的)——为了做出成绩或者获奖,硬是闯入了某些所谓弱势群体的地方,胡乱搞了点所谓的公益活动,然后拿着这所谓的项目拿去打比赛,拿所谓的奖项。

总结了一下,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不具备可持续性。这是Enactus很重要的一条准则。什么叫“可持续性”呢?除了某些场合外,其他的公益活动都应当尽量做到让目标群体最终能自己handle自己的问题。举个例子,女权主义代言人的终极目标肯定不是让艾玛沃特森最终领导全球女性起来把男性都灭掉,而是让多数女性跳出传统的伦理道德束缚、拥有跟男性一样平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并且是从根本上从她们内心深处消灭那根深蒂固的“女子不如男”的想法,而不是一群女的在台下听女神秀5分钟口语就完事儿了。对于那些代表低收入群体的公益组织,可持续性不是连年不断地给他们钱,而是尽可能地发掘他们身上的劳动能力,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启动资金,让他们能增加收入等。对于那些支持贫困山区儿童的公益组织,可持续性不是连年不断地派一群衣着光鲜的城市学生去给他们走走过场,而是能打开改变他们的思想、传递真正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走出小山区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 没搞清楚受众的需求、意愿和能力。楼上有人举了个很好的例子,你在路上拄着拐杖走着,你会愿意每天都一群小学生冲上来扶你吗?再举个例子,笔者在Enactus有过这样的项目经历。我们去调研过某个农民群体,因为某些原因他们收入低微,并且每天都很颓废地到处打麻将,同时家庭关系又挺疏远的——然后我们就天真地冲了上去,跟他们讲了一些很美好的愿景blablabla,后来我们拿出了自己的项目方案……一开始他们还是挺感兴趣的,但没过几周基本上合作就流产了。后来,我们基本都认同失败原因正如小标题所写。这些人都是年过中年者,同时有基本的生活收入保障,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儿女(在外工作或求学),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种需求,也没有我们以为的那种“改变意愿”,更重要的是没有能力实现我们那个宏伟的项目蓝图(其实那个方案的可行性也值得商榷)。总结来讲,第一是我们擅闯私人空间;第二是对别人的生活下了不公允的判断;第三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理解别人的世界(比如说打麻将是他们维系邻里关系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年少天真地觉得这很颓废,要改!——典型直男癌);第四是动机不纯——为了实现这套方案而硬找了这群人,而不是从这群人本身出发去找解决方案。不过,幸运的是后来这套方案应用到了一群残疾学生身上,在不打扰他们学习的情况下,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具体项目内容不方便透露)
  • 外人对公益从业者的道德绑架!当时做调研的时候访谈社会工作者,他们聊到外界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做社工的就不应该拿高薪,甚至不能拿工资(你是做公益的,为人民服务嘛,拿什么钱)。这个问题不用多说,社工该不该拿工资是不言自明的,至于拿多少工资就暂不讨论了。这里想说的是,因为对公益本身的理解狭隘而且缺乏包容心,所以对公益活动、公益组织和公益从业者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道德绑架。
  • 对公益行为的激励和引导不足或不当。说句实话,我校那个奖学金和公益挂钩的政策,我认为是一种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的手段。但是公益做得越多,并没有使得奖学金评定的分数越高——换句话说,这是个门槛,你想评奖就必须参加公益,但你参加得再多也没得加分(有另外的公益标兵评选,但那不关金钱奖励的事儿)——所以总体还不存在扭曲。高校里如果要正确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公益,除了在这种政策上小心谨慎外,更重要的还是要讲清楚为什么做公益很重要(公民精神的体现),然后告诉他们那些必要的技巧和方法(比如说了解受众需求等等),然后给公益性的社团给予支持和帮助(比如帮助联系外界的NGO大牛来讲述如何做)等等。做公益是个技术活,同时引导和激励更是个技术活。
  • 没有把公益当作事业(Business)来搞。特意加了个英文,也可以说是当作商业来搞。Enactus一直以来的口号就是公益与商业结合。我对它最深刻的理解就是,搞公益也要跟搞企业一样做强预算、做强目标管理、做强绩效评估、做强人力资源管理、做强财务管理、做强IT等等啊!我曾见过有的NGO的采购就是砸钱,还不如撤了那管采购的直接主管上淘宝买去。也有见过某些社工组织的预算表,那简直比我上管理学课做项目预算时开的脑洞还大啊!这就是前面有人说的专业性(expertise),这些不做好也就别怪自己没钱没人没口碑了啊!

【李铖的回答(0票)】:

只有共产党才是唯一合法的组织,懂?

【WaveDark的回答(0票)】:

只想知道我每一次捐给贫困人口的钱有没有到他们手中

【马海剑的回答(0票)】:

我说一个例子,希望给大家一点启发有一次,我跟着某著名汽车企业一起去乡下慰问孩子。

领导们都在,记者也有几个,公司经理,管理层去了不少,开着6辆商务车,带了不少的好衣服,好书,好吃的。

到了希望小学后,孩子们都领到了不少物资,但是面对西装革履的我们,他们是畏惧的,面对闪光灯,更显的不那么适应,而我们,只顾着拉横幅合影。

恰恰在我们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居然来了一对外国夫妇,衣着相当朴素,冲锋衣,大背包。他们无声无息地走到孩子们那,孩子们开心极了,和他们抱一抱,拉拉手。他们从车里也拿出了一些吃的用的,但是很少。

我们离开了,我默默地想,这对外国夫妇,是真真切切用心在做公益,他们到异国他乡,省吃节用,但依旧能和语言完全不通的人们建立感情,这种超越国界的东西打动了我,好久好久。

【景鹏程的回答(0票)】:

我看过ted的一个演讲视频,其中讲了一个理念,高的管理费用到底应不应该,拿募捐来的钱扩大宣传然后募捐更多的钱到底应不应该,为什么非盈利性机构不能像盈利性机构一样用钱呢(比如拿钱去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发布广告以获取更多的关注)。

总结起来说,就是非盈利性机构做慈善事业被绑架上了道德,而忽略非盈利性机构是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如果一个非盈利性机构有过高比例的管理费用(无论用来做什么了),管理人员高薪,播出广告,拿募捐来的钱去扩大宣传,那么他们一定会被喷成狗。哪怕他们最后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了更多的人。

而盈利性机构做这些就被认为正常。

主讲人讲了一个很让人无赖的事,他们拿第一次募捐到的钱去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甚至留下一部分募捐善款作为下次活动的费用,他们的成绩每年大约是2000万美元,但是,管理消耗很多,几乎是40%左右。

然后他们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他们的投资方(大约是机构的上属公司之类的),顶不住压力,解散了他们,然后自己来做,成绩是400万美元左右,好几千人的活动被压缩到几百人,影响力大大下降。管理消耗未知。

然后这就是那些质疑高管理费要的结果吗?

管理费用比例或许是降下来了,但是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却失去了帮助。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