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粳米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3-07
附子粳米汤
(温中散寒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方论选萃】
清周禹载:人之生,阳气为之耳。阳气生于下焦,盛于中而会于上,岂得复有寒乘之,于是阴阳通,清浊分,而上下因以位,由是清气上升,遂不致下陷,浊气下降,亦不致于上潜也。若使腹中有寒,则入者已不化,承者已不生,又何能生克不差,府藏相安乎。于是为雷鸣,为切痛,为胸肋间逆满,势必至于呕吐不已者,无他地气之寒为之也。故以附子为阳,阳回而寒气去矣;以半夏散满,满散而呕逆止矣。若论养胃何如粳米,安脾何如甘味,此言痛之因于寒,寒则未有不本于虚者(《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清喻嘉言:腹中阴寒奔迫,上攻胸肋以及预胃,而增呕逆,顷之胃气空虚,邪无所砥,则入阳位则殆矣。是其除患之机,所重全在胃气。承其邪初犯胃,尚能自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温飨其胃,胃气温飨则土厚而邪难上越,胸肋逆满之浊阴,得温无感留恶,必还以下窍而出,旷然无余,此扶危扶颠之手眼也(《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清王旭高:此益胃通阳益肾之剂。半夏、甘草、粳米、大枣,皆脾胃药,加入附子一味,通彻上下,上下散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徐忠可:此方妙在粳米。鸣而且痛,腹中有寒气也。乃满不在腹而在胸肋,是邪高痛下,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故兼呕逆而不发热。故附子温肾散寒,半夏去呕逆,只用粳米合甘、枣,调胃建立中气,不用术,恐壅气也(《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近代验证】
例一  赵守真治腹痛案(选自《治验回忆录》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1962年)
彭君德初夜半来谓:“家母晚餐后腹内痛,呕吐不止,煎服姜艾汤,呕痛未少减,且加剧焉,请处方治之。”吾思年老腹痛而呕,多属虚寒所致,处以砂半理中汤。黎明批÷彭君仓卒入,谓服药痛呕如故,四肢且厥,势甚危迫,恳速往。同诣其家,见伊母呻吟床第,辗转不宁,呕吐时作,痰涎遍地,唇白面惨,四肢微厥,神疲懒言,舌质白胖,按脉沉而紧。伊谓:“腹中雷鸣剧痛,胸膈逆满,呕吐不止,尿清长。”凭证而论,则为腹中寒气奔迫,上攻胸胁,胃中停水,逆而作呕,阴盛阳衰之候。……彭母云恰切附子粳米汤,可以无疑矣!但尚恐该汤力过薄弱,再加干姜、茯苓之温中利水以宏其用。服二剂痛呕均减,再二剂痊愈。改给姜附六君子从事温补脾肾,调养10余日,即健复如初。
【按语】
胃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挾脐,入舍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两合。脾是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以腹者,脾胃二经所达之处也。考《内经举痛论》言腹痛者十四条,唯一条属热,余皆虚寒,经所谓“脏寒生满痞”是也。附子粳米汤所主,腹中寒气,雷鸣剧痛,胸胁逆满,呕吐。正与此相吻合,附子温中散寒,以为主宰,半夏和中降逆,甘草、大枣、粳米,培土和中,亦亡羊补牢之策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