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李鸿章:体味改革者的远见与彷徨

 jxh1202 2015-03-08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卓有成效的改革引起了英美列强的强烈警惕。为牵制逐渐恢复元气的中国,英美把目光投向了穷兵黩武的日本。1894年7月,日本与英国签订条约,宣布五年后废除原在幕府时期英美等国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英国在签约后马上就宣称:如果日本和中国发生冲突而不损害英国在华利益,英国将采取“中立”。 【查看详情
与此同时,为了建立可以与中国抗衡的海陆军,日本政府暴虐残酷的税收以及兵役制度已经使日本民众的忍耐到达了极限。根据日本官方自己的记载,仅1873年日本就爆发起义约35起,规模最大的一次甚至有几十万农民参加!可以说日本政府为了甲午一战已经赌上了所有。日本政府在开战前就已经没有任何退路。【查看详情
在《北京条约》之后长达30多年的清朝洋务运动期间,列强虽然没有对再像第二次鸦片战争那样大动干戈,可英法俄这三国对中国的侵略却一直没有停止。从云南到东北,从上海到伊犁,列强的侵扰极大的干扰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的精力。在客观上使得改革的目标在强兵与求富之间多次摇摆。也使得多数人忽略了日本的威胁。 【查看详情
满蒙统治者出于政治博弈的需要,对李鸿章等洋务大臣采用了制衡的整只手腕,高层有意识地支持、纵容顽固派、清流派对洋务派进行攻击。任命翁同和为户部尚书也是这一政策的体现。总的来说,这种平衡也许在政治上无可厚非,但的确使得李鸿章等人无法对军队近代化改革做进一步的深入,这也是导致甲午战争时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查看详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