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博物院典藏精品之青铜羽人

 RK588 2015-03-08



青铜羽人于一九六六年出自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城公社南玉丰村以南,南距长乐宫北宫墙遗址约五米,出土时夹杂在红烧土及瓦砾堆积中,从造型及出土地点来看,很可能是西汉宫廷供物。人像作跽坐状,长脸,眉骨、颧骨隆凸,尖鼻高耸,阔嘴,两耳高竖,夸张地超过头顶,脑后梳有锥形发髻,眉毛、耳廓内部及下巴均饰有羽状线纹。面部表情乍看肃穆狰狞,若细看则可感到一丝笑意。身着无领紧袖交襟右衽长衣,腰间束带,赤足。人像最为奇特之处在于背部斜伸出羽翼,大腿及膝盖饰有排列紧凑的鳞状垂羽。双膝之间留有一半圆柱状凹槽,底部有一插孔。双手前后分开,左手指并拢伸直,右手指直折向内作持物状,但具体何物不知(一九八七年河南洛阳东郊曾出土有一尊类似的鎏金羽人,与此尊人像极为相似,尤其是双手手指的折曲方向及程度近乎一致,但手中持有一件由中空长方体和圆柱体组成的连体插物架,据此可推测此尊人像手中原来也可能持有类似插物架)。

从人像背生双翼及所施羽状纹饰来看,这尊人像表现的正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羽人形象。中国的神仙传说起源很早,秦汉时期尤盛,其中就有讲述人们修行成仙后长出羽翼飞到天上的传说。这种长有羽翼、“羽化登仙”的人常被称为“羽人”。古代文献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如《楚辞·远游》中的“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东汉王逸注“《山海经》容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又如《论衡·道虚篇》中的“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羽人”的基本特征是身长羽毛,长寿,法力高深。汉代人认为,凡人要升仙,必须经过羽化的阶段,首先要学修德,方能“中生毛羽,终以飞升”;除此以外,还要在技术上具备一套升仙体能,存思导引,服丹药,行房中术,方能羽化成仙。

羽人形象广泛地出现在汉代的画像石、壁画、漆器纹饰中,在皇宫贵族的宫殿中也常见到,这种对羽化升天的崇拜,已经达到了宗教般的狂热,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这与汉代流行的神仙思想以及民间对仙界的想象密切相关,史书中关于官方或民间寻仙问药的记载很多,尤以秦皇汉武为甚。翅膀便是实现这种升天或成仙的重要元素,也是羽人图像中最重要的特征。羽人形象在汉代达到鼎盛之后,自魏晋以降开始走向衰落,最终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摘自《法国吉美博物馆“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载《美成在久》2015年1月,双月刊,总第3期,第116~11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