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錫伯族民間音樂人英剛

 文化龙乡 2015-03-09

當英剛站在海拔6193米的高度拉著手風琴放聲高歌“伊犁河啊伊犁河,波浪翻滾,長流不息,這樣深切眷戀你的人,在這世上我是唯一。伊犁河蜿蜒曲折,河的北岸陡峭險峻,河柳叢生茂密,寬廣的田野平整如砥。烏孫山的山脈上飄著朵朵白雲,八個牛錄散落在河岸邊,這就是我熱戀的家鄉……”的時候,他想起了這首《伊犁河》的詞曲作者、也是他的舅舅、錫伯族學者吳扎拉·亞沙。此時,距他舅舅創作這首歌的1978年已經整整三十年了。

提起吳扎拉·亞沙,英剛說︰“他既是我的舅舅,也是我的音樂啟蒙老師。對于他,我一直心存感激。所以,把他的作品傳承下去,是我一直以來的一個心願。”英剛自上世紀接觸舅舅吳扎拉·亞沙,已經三十多年過去了。期間,英剛也由少年長成如今事業有成的中年。但英剛一直沒有忘記把舅舅的音樂整理成專輯這個願望。後來,英剛終于以《伊犁河》為名出版了專輯,了卻了他和舅舅這個共同的心願。

英剛說,舅舅就生在伊寧市,是伊犁河的水養育了舅舅,給了他音樂的靈感。這張專輯也是他獻給舅舅的最好禮物,也是他對舅舅在天之靈最大的告慰。明年是錫伯族西遷245周年,這張專輯也是給西遷節最好的獻禮。

除了愛好音樂,英剛還是一個登山愛好者,而且成績突出。1997年,英剛成立了烏魯木齊市登山探險協會,並擔任第一屆主席。此後,他與同伴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冰川、險峰︰1997年登上一號冰川的勝利大阪主峰;1998年8月6日,英剛與6名同伴登頂海拔5445米的博格達主峰……

1986年,英剛從新疆大學俄語專業畢業後就進入新疆對外經濟貿易公司工作。此後,他長期駐阿聯酋、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在國外,他沒有忘記舅舅和他留下的音樂,盡管他已于1983年3月去世。

在有了一定的積蓄後,英剛決定把舅舅的音樂整理成專輯,以此使舅舅曾花費無數心血的音樂傳承下去。英剛告訴記者,他的錫伯族名字就叫伊克坦,在漢語中就是“繼承”的意思,因此他要把舅舅的音樂繼承並且發揚下去,不負自己的名字。

于是,今年中旬《伊犁河》專輯問世了。《伊犁河》專輯共分八個部分,其中有五部分是單曲《伊犁河》用不同語言演唱的版本︰一首是漢、錫伯語版的多聲部女聲版,一首是錫伯語女高音美聲弦樂版,一首是鋼琴、小提琴和吉他之間的對話傾訴版,一首是由主旋律改編,英剛用英、漢、俄、錫伯語獨唱版。歌曲《伊犁河》就是由英剛本人用漢、英、俄、法、維、哈、蒙和錫伯文等8種語言演唱,這在國內還是首創。

“除了法語和蒙古語,別的語言我都沒問題。另外兩種語言,我只能靠死記硬背記發音了。”英剛笑著說。

錫伯人是天生的語言學家和翻譯家,英剛用他的《伊犁河》歌曲證明了這種說法。

為了拍攝專輯的MTV,英剛曾在去年8月與兩名同伴登頂青海玉珠峰,在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頂,演唱了《伊犁河》。他希望他的歌聲能飄到伊犁河,這個養育著眾多錫伯人的母親河,讓更多的同胞听到他的歌聲︰伊犁河/伊犁河長流不息,波浪翻滾/像我這樣,深深愛著你/在這世界,沒有別人/啊……伊犁河/喔……伊犁河。

英剛雖然不是生在伊犁,但他對伊犁的感情不亞于任何一個從伊犁走出去的游子。他在做《伊犁河》專輯前就經常來伊犁采風,在準備專輯的相當長的時間里,英剛先後幾次來伊犁,並且就住在伊犁河畔,以此尋找靈感。走在舅舅曾經生活的地方,看著養育舅舅長大的河流,英剛的靈感如伊犁河的水一樣涌來。正如網友麥子在听過歌曲《伊犁河》後,在感言《伊犁河畔那片浸過香氣的土地和重覆斯土的邀約》中寫道︰這听來覺得只應飄蕩在天山伊犁河谷的歌聲,就像一條綿延在記憶里的河流,穿越歷史的煙塵而來,魂魄即刻就隨著明淨的歌聲來到了伊犁河畔……

在談到這張專輯時,英剛說︰“人這一輩子,能真正實現的願望並不多。現在我有機會,也有能力,可以把舅舅的作品制作成專輯,所以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現在,我只有三個願望︰一是完成這部專輯;二是能夠重走我們錫伯族祖先的西遷路;三嘛,就是老了以後,寫一本回憶錄,把我這輩子的經歷記錄下來。現在,第一個願望算是基本完成了,我終于可以松口氣了。”盡管人到中年,可是英剛對未來依然很憧憬。

在采訪的最後,記者詢問英剛對《伊犁河》單曲的評價時,英剛的一句話打動了記者。他說︰“其實《伊犁河》這首歌曲不僅旋律優美,而且內涵非常深。伊犁河畢竟是我們錫伯族的母親河啊!”

1986年,22歲的錫伯族青年英剛畢業于新疆大學外語系俄語專業本科,即進入新疆對外經濟貿易公司工作。英剛代表公司西出中亞、俄羅斯進行貿易談判,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可謂前程似錦。

英剛姓英,和許多男人一樣,在他心里自然也有著一份英雄情結。在忙碌瑣碎的生活中,英剛想要遠離世事,體驗征服極限、挑戰自己的念頭也越來越強烈。1997年6月,英剛一行7人跋涉9天翻越天山。同年10月1日,英剛成立烏魯木齊市登山探險協會,並擔任第一屆主席,從此,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

位于新疆阜康縣境內的博格達主峰常年冰雪,以險峻而著稱,其攀登難度大大高于珠穆朗瑪峰。1998年8月6日,英剛與6名同伴登頂海拔5445米的博格達主峰,改寫了中國無人登頂的記錄。

友誼峰是阿爾泰山脈的最高峰,地處中蒙俄三國無人區的交界處。2000年8月,英剛帶領2名隊員歷時20天成功登達海拔4373米高的友誼峰主峰,創下了人類首次登頂該峰的紀錄。

2007年8月23日對于許多人來說只是個平淡無奇的日子,但對英剛來說這卻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時刻。就在這一天英剛與新疆兩名登山山友完成無協作、無後援成功登頂海拔6193米的青海省東昆侖山最高峰?玉珠峰,並拍攝完成登山記錄影片《兩個人的玉珠峰》。

就在登山之前,英剛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不顧朋友的勸阻,毅然決然的背著八公斤重的俄羅斯式小手風琴登山,並且在6193米的高度,拉著手風琴自彈自唱了舅舅生前的音樂作品《伊犁河》。說起這段經歷,英剛告訴我︰“當時是為了搞一個MTV,三個人租了一個越野車,攝像、攝影全都帶了。當時也考慮到能力的問題,因為當時海拔6193米的玉珠峰不是說所有專業攝影都能夠上去的。應該在8月23號,當時唱了兩首伊犁河,用錫伯語和漢語,在上面唱歌感覺很好。”

多年的戶外登山探險經歷造就了英剛勇敢、堅韌和剛毅的性格。在成功登頂玉珠峰後,2007年9月19日英剛又成功徒步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至大拐彎。然後于2007年10月1日凌晨結束56天的行程返回烏魯木齊,完成錫伯族歌曲《伊犁河》MTV外景拍攝。

MTV的拍攝過程歷經了艱辛,而這也是英剛制作專輯以來遇到的最大一次挫折。此行投入十余萬,奔波近兩個月,但最後因為和制作人員的意見不統一,幾次溝通仍無法達成共識,英剛只能忍痛放棄了原來的計劃,轉而制作音樂CD。

從2007年10月開始,歌手、配器、錄音、合成,一遍遍地錄制,一遍遍地推倒重來,這,成為了英剛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首《伊犁河》就讓英剛費盡了心思。8種語言,5種音樂形式,力圖呈現給大家與眾不同的听覺享受。說起這張專輯,英剛打開了話匣子,如數家珍一般向記者介紹︰“第一種是管弦樂伴奏,由關慶珍獨唱,管弦樂的是用純錫伯語演唱,當時想拿到國際上去交流。第二種是無音樂四個聲部的小合唱,一個是用錫伯語,一個是用漢語。第三個是《伊犁河》是將它原來3/4拍的節奏改編成2/4拍的節奏,但是也沒有失去它原來的原汁原味,這個版本是用了英語、漢語、俄語和錫伯語四種語言。第四種是原版的伊犁河,用另外四種語言來演唱,就是蒙古語、哈薩克語、法語和維吾爾語。這個主要是想強調我們新疆的地域文化,是以民樂為主,因為體現了每個民族特有的這個樂器。比如說一開始音樂的引子就是馬頭琴把它引出來;哈語演唱的時候就是采用哈薩克冬不拉;用法語演唱的時候,我就是采用人聲作為音樂背景;用維語的話,我就是用維族的那個彈撥爾和薩它爾,3/4拍原汁原味的;第五個就是輕音樂了,也是伊犁河的主旋律。”

5個版本的《伊犁河》,傾注著英剛對音樂的專注和熱愛,也表達出自己對舅舅的深切感激與懷念。8種不同的語言,傳遞著英剛對民族的深情,也顯示出錫伯族在語言方面與生俱來的獨特天賦。

伊克坦是英剛的錫伯族名字,漢語意為“繼承”。英剛不僅繼承了舅舅吳扎拉.亞沙的的音樂作品,還表示會在未來的人生中把舅舅創作的歌曲一直傳承下去。專輯的創作過程,英剛除了絞盡腦汁將歌詞翻譯成8種語言文本,還親自用了8種語言來演繹《伊犁河》。英剛告訴記者︰“我自己演唱兩個版本,就是用八種語言演唱的。另外三個語言就是蒙古語、法語,俄語。俄語我還可以,實際上就是兩種語言稍微差點。我就死記硬背的,別人一直在給我糾正、糾正。”

2008年10月18日是《伊犁河》CD正式發行的日子,來自社會各界的人士、新疆熱愛戶外探險的朋友們,以及參與專輯發行、制作、演唱的多位新疆音樂人到場祝賀,並為觀眾們獻上了一場精彩、豐富的音樂大餐。而英剛的朋友們更是早早的來到了現場,為首發儀式及音樂會做好了一切準備。

馬麗妍姆和居來提這對夫妻是英剛的好朋友之一,她向我講述了第一次听到《伊犁河》的經歷︰“第一次听到<伊犁河>的時候,是在南山一個非常破舊,而又四面漏風的蒙古包里面。英剛呢,就是把這個蒙古包燒的火熱起來,他自己喝了點啤酒,然後我們每個人都喝了點啤酒,喝到恰到好處的時候,就是每個人都有點旋蕩的時候,英剛就抱起吉它唱起了這首<伊犁河>。我這個時候才知道,伊犁河它就像很濃烈的一杯酒一樣,真的非常美,真的很好听。我們是看著英剛從他最初的想法,到他真正實施的過程,到他今天終于完成了這張碟。真的,我很想對英剛說一聲,我們永遠支持你~!”

專輯的順利發行,並沒有讓英剛感到滿足,似乎只是給他緊張忙碌的生活,憑添了一份如釋重負的短暫輕松。說到願望,談及未來,英剛的言行舉止中流露出了渴望和憧憬,他說︰“最後我就是給自己提出三個目標,我有三個願望。這個第一個目標,我個人方面算是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了。第二,作為錫伯族的後代,200多年前來到新疆,重走西遷之路應該是很多人的願望。最後就是想寫個回憶錄,我可能還有什麼很有趣的事情,希望能把它記錄下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