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千年的中华老字号

 汉青的马甲 2015-03-09

       它的名称从商末周初沿用至今它曾经是中国建筑年代最早的城垣之一。它的地下有三千年来从未迁移的古代城池它就是——虢镇

“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这是唐天宝十二年大诗人李白在其《相和歌辞·凤台曲》中对虢镇及其南部的凤女台风景的描写。而与李白同样被虢镇美景所醉的,还有岑参。他在其《秦岭微雨》中写道:“昨夜云际宿,且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晴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这是诗人在虢镇渭河南秦岭中遇雨时的情景……


说到虢镇,宝鸡人自然会想到对它的亲切读音“ gui zhen”,并不是因为什么神鬼传说,而是本地方言发音的所致。对于这个熟知的名字,我们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今天,让我们走进我国唯一没有迁移过的古城——虢镇。


中华瑰宝出西虢


虢 (guó ),《辞海》中诠释 :“古国名。姬姓。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东虢、西虢的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弟。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公元前 767年为郑所灭。西虢亦称城虢,在今宝鸡东,西周灭亡后,支族仍留原地,称为小虢。公元前 687年为秦所灭。北虢建都上阳 (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 )占有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公元前 655年为晋所灭”。


要说虢镇地区,就要先说说西虢的由来。据《左传》记载:“虢仲,虢叔,王季子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周灭商后,武王大封诸侯,因虢仲功勋卓著,又是王叔和托孤大臣,所以武王将周朝京都的门户,宝鸡一带的土地分给了虢仲,肩负起了护卫国都、防御戎狄(西北少数民族)的重要使命,史称西虢,国都设在今天的虢镇城内,而虢镇因西虢在这里建城故得名。


虢,作为姓氏在古代就曾出现,周朝末年周幽王有个官员叫虢石夫,“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是因他而起。据了解,在湖南省望城县,现有姓虢的大概两万多人。关于姓氏来源,当地人口口相传,他们的姓氏源于古代虢国,是从陕西一个叫“虢镇”的地方迁到保康的,而朝廷没落后,虢姓三兄弟避难分家,各自取了一块锅的一角,期待日后相聚。三兄弟隐居时,改姓“郭”“葛”等。


对于建城 3100多年历史的虢镇而言,它给世人留下了众多的珍贵文物,像是有“中国第一文物”之称的陈仓石鼓,《宝鸡县志》祠祀卷七的十二页载:“东石鼓寺在石鼻城(今魏家崖村)内。”;与散氏盘、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四大国宝之一的虢季子白盘,盘内底部有铭文 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1978年在虢镇城东约三公里的太公庙发现的秦公镈,它不仅音域宽广,而且铭有 135个字,记录下了春秋时秦国的许多大事,成为秦国史研究的重要的青铜重器,也誉为近年来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一件件文物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更是代表着西虢历史的文化符号。

古城故事今犹在


聊起虢镇,土生土长的虢镇人蒋五宝做过多年的专门研究。据他讲,旧时候的虢镇,指的是东至东门(现铁牛庙),西至西关(现电影院),南至南门(现广播站与武装部交汇处),北至北门(现招待所北墙处),从西虢建都到1955年,虢镇是东西长 1200米,南北长 700米的古城。“虢镇有‘四最’!”蒋五宝说,据《凤翔府志》《宝鸡县志》等史料记载,虢镇城垣创建于上朝中晚期,距今已有 3000多年的历史,它早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等地城垣,可算是我国建筑年代最早的城垣之一;而据《中国旅游大辞典》《中国地名大辞典》等权威资料记载,虢镇在商末周代建成以来,周、春秋时期称为虢都,秦汉、三国、两晋、隋、唐、宋、金时名为虢县,元、明、清至今被称为虢镇,自取“虢”以后沿用 3000多年从未更改过。而其他地方都因各种原因,经过数次更改,以北京为例,春秋战国为燕国都城,称蓟。辽为陪都,称南京,又名燕京。金建都于此,号中都。此后 800年,元称大都,明、清称京师,曾改称为北平、北京,而虢镇却一直为此名,可以说是中国沿用旧地名时间最长的地方。“城临水、地势高、物产足、商贸业发达,这就是虢镇又一最,选址最好。”蒋五宝介绍,虢镇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面积最大的二层河滩阶地的南段。南临渭水,北依周原,扼川、汉交通咽喉,守隆秦运输枢纽,又兼河溪绕城,三面临空,极易防守,加上周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具备各种建筑城垣的条件。而虢镇几千年来繁荣不改,与其得天独厚的城址优势是分不开的。


而最为蒋五宝称道的就是虢镇从未迁移。“城池基址下, 3000多年历经修葺所保留的建筑痕迹,形成了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有价值的古城垣发展史的教科书。”他讲道。据史料记载,我国出虢镇以外的古城,由于水涝、干旱、战乱等其他因素,都经过多次的迁移,使其城垣史出现了断层。例如,西安就有五次迁移,洛阳迁过四次,北京迁过三次,但是虢镇古城自建成至今, 3000多年来从未迁移。


文化遗存待开发


“一个地方如果只往后看,则会停滞不前,我们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变成发展的动力。”一直以虢镇人为骄傲的蒋五宝告诉记者,虢镇“四月八”城隍庙会没有保留“原汁原味”,就是他最大的遗憾。


“四月八”城隍庙庙会,外地人用“虢镇城 ,五里长,江湖茶会摆两厢;七步曲子八步戏,歌声飞过秦岭去。”的顺口溜表达这一热闹的景象。


根据《中国神仙传》《民间 500神》等书记载,城隍的级别与所在地官员相当,县级着县官服饰,府级着知府服饰,像西安这样的大都市也不过着丞相的服饰,而虢镇的城隍竟然着的是天子的服饰。据当地的老人讲,虢镇虽然不大,但总管西部,各地的城隍都归他辖制。由于虢镇城隍的等级高、影响大,祭祀活动也很隆重,因此形成了陕西西部规模最大的庙会。蒋五宝介绍,“四月八”庙会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到唐宋达到鼎盛,陕、甘、宁、川的人们都会涌到这里赶会,大街上都是人,大戏、乱弹、灯影、木偶、杂技等文艺团体达数十家,各类节目的演出从傍晚“闹”到天亮,犹如西方的狂欢节。


在《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陈仓区的吹箫引凤、姜马察回、银器制作等许多风俗、艺术和技艺位列其中,一个个鲜活的文化遗产亟须传承,一个个能够让 3000年古城继续它的传奇的文化符号,需要重获新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