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名医误诊挽治(第11期)秋温

 c探花郎 2015-03-09

罗某,男,72岁。

初诊:体温39.2℃,秋温时邪袭于肺胃,初期发热,后但热但不寒,咳嗽痰黏,延今4日,曾服香燥等药,温以热化,舌焦黄,无津液,脉象急数而促,高年阴分本虚,邪热内炽。防其真阴涸竭而生变端,急与大剂甘寒养阴清肃肺胃。

清水豆卷 9g 青蒿 6g 郁金 6g
鲜生地 15g 石斛 9g 北沙参9g
生石膏 12g 知母 6g 玄参9g
天花粉 9g 银柴胡4.5g 川贝粉3g(吞)
杏仁 9g 天竺黄6g 芦根1尺

二诊:体温38.3℃,秋温化燥,苔黄腻,口干喉痛,身热起伏不定,但其势已衰,未若初时之猖狂,咳不多而痰黏不爽,再与肃肺清胃养阴为主。

生地 12g 石斛 9g 玄参9g
煅石膏 12g 川贝粉3g(吞)郁金6g
青蒿 6g 银柴胡4.5g 酒黄芩6g
知母 6g 陈胆星6g 芦根1尺
另:玉匙散一瓶(吹喉用)

三诊:午前热退,午后复起,口干渐瘥,舌已转润,苔黄带腻,脉濡小带数,病势向瘥,还须清邪、养阴以免炉烬复炽。

柴胡 4.5g 青蒿 6g 天花粉9g
麦冬 6g 玄参9g 北沙参9g
石斛 9g 知母9g 白薇6g
川贝粉 30(吞)
另:玉匙散一瓶(吹喉用)

四诊:体温37.3℃,身热渐退,痰多,纳不佳,咳嗽夜寐欠安,口干,再予肃肺清胃养阴安神。

南沙参9g 青蒿6g 天花粉9g
前胡 6g 玄参9g 石斛9g
川贝粉3g(吞)北秫米9g姜半夏9g
知母9g 黑山栀6g
朱砂安神丸9g

五诊:身热退净,腻苔已化,纳不佳,微有咳嗽,续予清养肺脾以调理之。

南北沙参 6g 山药9g 生冬术9g
甜苦杏仁6g 石斛9g 生甘草3g
枇杷叶(去毛,包) 桑叶8g 灸紫菀6g
粉丹皮 6g 莲肉9g 谷芽9g

【辨析评述】

1.秋温时邪系温燥之属,初期虽有恶寒,但不同于凉燥之恶寒重发热轻。某医误当清凉事邪之燥,或宗沈目南之说“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因之投以“香燥等药”。造成“温以热化”,出现舌焦无津,脉急而促,当此七旬老人真阴本亏之体,必急与大剂甘寒养阴,防其传入肝肾、真阴涸竭而生变端,同时佐以柴胡、清水豆卷、青蒿、芦根等品引邪外透,标本兼顾,由险化夷。

2.外感秋燥之邪,有凉燥、有温燥,时令有太过、有不及,又因人体的禀赋有别,就是感受同一种时气,亦可出现寒化、热化的情况。就本案分析,初感当是温燥,以恶寒轻发热重为主要临床表现,不像发热轻恶寒重的凉燥,所以径投香燥,纯属误治。由于高龄阴亏的特殊体制状态,只是病情转危,设若挽治不利,仅着眼化燥后写热已经内炽,单纯清热不予养阴,或单纯养阴不予宜透,则势必危势难挽。严氏当此千军一发时刻,恰当地运用了养阴、清热、宜透三法结合,巧妙地扭转垂危之势,救治成功,善后处理亦颇具匠心,清热而不伤阴,止咳而不留邪,最后以清养肺脾治愈。

3.感受温燥、凉燥,不能单纯根据发病在初秋、深秋进行判断,秋末未必尽属温燥,深秋未凉燥,一定要结合发病当时的气候特点。若初秋,恰值寒流影响,所感未必温燥。深秋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可能属于温燥。分析病因、确定病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才不致失误。

4.秋温之燥与内伤燥证不同。前者有外感时邪的表证存在,后者无表证表现,治法上迥别。

【体会】

1.外感温燥之“恶寒发热”,极当与凉燥,与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相鉴别。温燥者恶寒轻而短暂,汗出后恶寒症状往往消失,鼻中多有燥热感,凉燥者恶寒重,持续时间亦久,状类外感风寒。外感燥病者,初起干咳,或痰黏而少,咽干,病程较长,化热后伤阴尤甚。感风寒者,邪在太阳,恶寒重甚于凉燥。伴头痛肢体酸楚,舌不少津,脉象浮紧,病程短,较少化热伤津。

2.《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燥者濡之。”燥气易于伤津,治法以滋润为主,此为治燥之南针。

秋温误用香燥,燥邪从火化热。治火可用苦寒直折,治燥则只能甘寒清润。病风寒者,香燥无妨,病燥者,尤忌香燥。

【全文由金华佗中医助手(微信号jinhuatuo)原创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以及申明本微信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