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坠子史略(二)形成

 文化龙乡 2015-03-09


(二)形成

在河南坠子的早期,虽然已经有了其独有的乐器——坠胡,但在唱腔上仍沿用着仪封三弦的腔调,表演也比较简单,基本上是自拉自唱,“双开弓”的独角坠子,唯以能模拟人声“唱啥拉啥”的坠胡吸引观众。河南坠子形成现有的音乐板式、腔调、表演手法等其独具的特点,当在其流传到皖北,而又流传回河南之后。

坠子自开封诞生后,最先流入的是皖北的颍(今阜阳)、亳(今亳州)二州。仍据坠子老艺人孟治法所说:最早把坠子带入安徽的是郭成德。郭是安徽太和县北七十里洪山庙人,小时随父经商到开封,听了相国寺周围艺人们的坠子演唱,学会后便回到故乡行艺,二十岁左右时就已经唱响了,但他没有拜过师。当时皖北道情艺人居多,人家就掂他的弦子(即阻止其演唱),他不得不托人拜师。不少著名的道情艺人都争着收他为徒,便在阜阳比艺,都唱不过张魁元,郭便拜张为师,此事在颍州写帖请客,轰动一时。此后,张看听众爱听郭的坠子,有压倒群芳之势,便对他的徒弟们说:“唱道情不行啦,不挂坠子弦不行啦!”自此,道情艺人纷纷挂上坠子弦,形成了所谓的“渔鼓坠儿”,并在颍、亳二州广泛流传。

后来,“渔鼓坠儿”又通过颍河沿水路逆流而上,并在周口、驻马店一带流行开来。而这些“渔鼓坠儿”艺人到后来也大多放下了渔鼓,只用简板击节,并较多地吸收了原先仪封三弦的唱腔,逐渐将“缠绵悱恻”的道情调,演变成为了“硬弓大调”的坠子腔。这种“回归”河南的坠子,还对仍流传在河南的坠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仍留在河南的那些坠子艺人的唱腔较三弦书的“硬”调“软”了许多。河南坠子也由此形成了她基本板式、唱腔一致,而又地域分异明显的特点。

孟治法是河南杞县人,虽学艺在杞县,但年轻时常在颍、亳二州行艺,唱响是在皖北。所以,他对颍、亳二州的坠子发展情况应该是比较了解的。这一说法也有不少口碑作为例证,如光绪九年(1883年),封丘县尹岗乡东蒿寨的蒿天云和魏寨的魏宽结伴至安徽亳州拜师(见《封丘县曲艺志·河南坠子》)。其师虽姓名不详,但说明当时亳州的坠子已名传河南。又如郑州的坠子老艺人李治邦(1901~1983),河南新郑人,十二岁在新郑拜安徽太和县艺人段明义为师(据李治邦生前口述),说明当时已有不少皖北的坠子艺人来豫课徒传艺。所以,河南坠子诞生于开封,传入安徽颍、亳二州,又传回河南,与本地坠子相互结合,最终形成现今河南坠子唱腔、板式的鲜明特点的说法,是具有很大可信度的。  

这时的坠子,融合了三弦书、鹦哥柳和道情等的唱腔,并在艺人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河南坠子的唱腔基本为上下句(艺人们称“一仰一合),并有[起腔][平腔][武板][快扎板][寒韵儿]的基本板式。这些板式大多源于三弦书和道情,正如当时坠子艺人所讲:“以前唱的三弦调,如今改成坠子腔。”演出形式由原来的单档自拉自唱,演变为了一人打简板演唱、一人拉坠胡、蹬脚梆伴奏的上下档形式;演出的道具,增加了来自道情的简板,和来自鹦哥柳的脚打梆;演唱中的身段架势也丰富了许多,艺人们逐渐抛弃了原来的“立如鼎”、“面如饼”、“摇摇头”、“摆摆手”,而代之以戏曲中的程式化动作,如模拟官老爷上下轿、模拟皇上写圣旨等。虽然有一部分艺人对这种改革并不认可,但这种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人性化的的表演还是被广大观众所认可。

河南坠子的形成,还体现在不同地域间流派的分异性上。河南坠子按照流传地域、流传时间以及演唱风格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东路坠子、中路坠子、北路坠子三路流派。东路坠子即先由河南流入皖北、又由皖北流回河南的河南坠子流派,主要流传在豫东的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及山东、皖北、苏北一带。东路坠子在其形成初期便有大批道情艺人加入其中演出,后又吸收了山东琴书、丝弦道的唱腔,且多数艺人不用脚梆击节,只用简板,故其唱腔较为灵活自由,音乐优雅婉转,优雅细腻,较长于抒情。中路坠子即由开封附近直接流向豫中的坠子流派,主要流传在豫中的开封、郑州、平顶山、南阳一带。中路坠子在早期多由三弦书艺人演唱,脚梆击节为其主要标志。在道情、大鼓书等艺人加入演唱的同时,还吸收了豫剧、越调等剧种的唱腔,因而逐渐形成了其“字清板稳,硬弓大调”的高亢明朗、节奏鲜明的艺术特色。北路坠子是一些豫中的河南坠子艺人在豫北行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要流传在豫北的新乡、安阳、濮阳,山东的菏泽,以及天津、北京一带。北路坠子的艺人在演出中吸取了不少鹦哥柳、山东大鼓那些“哼哼哎哎”的花腔,创造了适合表现“婆婆妈妈,姑娘小姐”的“俏口”韵调和唱法,逐渐形成了其欢快幽默的喜剧艺术特色。尤其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豫北著名坠子女艺人乔清秀将其独具特色的坠子演唱带入天津、北京,并逐步形成了清新秀丽、大方典雅的乔派坠子,大受观众欢迎,竞相效仿者甚众,真正使河南坠子开始成为一个影响全国的曲种。三个流派艺术上虽各有特色,演唱的曲书目也不尽相同,但音乐框架、伴奏乐器一致,又无其他的限制与禁忌,因而在后来的发展中,各个流派大体上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形势。

河南坠子的主奏乐器——坠胡,是河南坠子的一大特色。坠胡,或称坠琴、坠子弦,其形制如小三弦,卷帘形或铲形的琴头,琴槽,三个轸子,琴杆长而无品,琴筒呈扁的椭圆柱体,正、反两面均蒙以3~ 4mm后的桐木板,反面桐木板上开一直径4~5cm的音孔。弓子较长,约90~95cm,且马尾股数较多。坠胡以其独有的构造,拥有着许多其它弓弦乐器无可比拟的特点。桐木面板,椭圆形琴筒,使其声音嘹亮厚实,且韵味十足;琴杆长且有指板,便于左手技巧更好地发挥,使“揉、打、滑”成为坠胡“三绝”,且音域广泛,常用音域也有两个八度,为二胡、京胡等所不及。坠胡还能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尤其是与人声相得益彰,对演员的演唱起到了近乎完美的烘托效果。2001年,北京的著名坠子老艺术家马玉萍、李云祥夫妇赴台北演出,轰动一时,台湾《民生报》记者纪慧琴在2001823《民生报》上,记述了李云祥的坠胡演奏:“乍一听坠胡一响,我就眼圈儿红了,泪水溢出了眼眸……李云祥坠胡声一起,‘嗯呀、嗯呀……呀……’像人声在哼嗯一般,真的把人心揪在一起,心都被牵着走了。”充分说明了坠胡的高超表现力以及李云祥琴师的精湛技艺。

河南坠子经过了省外的流传及回归、对其它曲种的学习借鉴,兼收并蓄,锐意革新,最终形成了她独特的唱腔、板式、伴奏乐器和表演技法,真正成为了一个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曲种,并由河南向周围省市广泛流传,对河南及中国的曲艺发展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