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堂里老街

 苏迷 2015-03-09
齐耘

  堂里,曾是洞庭西山西北角的一个小集镇,因“太湖有七十二峰、堂里有七十二堂”而得名。堂里老街,则由小镇东西向及南北向的多条街巷组成。
  堂里老街很短,加到一起也不超过两公里,记得我小时候读书时,每天要走几个来回。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调到了苏州,很少再有空闲到堂里老街转转了,尤其是在十多年前我老母亲去世后,再加上通了太湖大桥有了私家车,城里乡下往返一趟很方便,我住在堂里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晃已有好几年没在堂里老街的老屋里过夜了。
  但说起来挺怪的,堂里老街的模样却常常会在我的睡梦中清晰地显现出来。有念想的时候,只要一闭上眼睛,从最西边的堂里岭脚下到最东边的双井边上,从最南边的堂里中学操场到最北边的徐家宗祠(后改建成了中心小学),哪家人家住在哪里,药店、医院、信用社、乡政府、邮局、茶馆、供销社、市场、粮站、饭店、理发店、旅馆分布在哪个方位,我都能很详细地在脑海中复制出来,至于堂里老街一个个小有名气的明清建筑——仁本堂花格窗的彩色玻璃、沁远堂的精美砖雕、容德堂的全景栅栏门等,更是熟记于心,难以忘怀。
  这几日,正想着退休之前回堂里小住几天,忽然接到乡下一位至亲打来的电话,说她的儿子要结婚了,请我们全家去喝喜酒。我随即算准了日子,带着干净被褥提前一天回了家,将老屋的房间、灶间、客厅来了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扫除,然后打开所有门窗,通风,透气。这些任务基本完成,我便迫不及待地出了门,沿着小时候上小学、初中、高中留下的足迹,从西向东,由南向北,花了足足个把小时,沿着堂里老街兜了一圈。
  一圈兜下来,还真印证了我梦中的记忆。堂里老街虽然变化很大,但轮廓依旧,精华犹存。好多明清时期的砖墙,夹杂在粉墙黛瓦之间,记载着乡村小镇的年代久远;好多古旧的厅堂,深藏在现代楼宇之中,唯有细细寻找才有惊喜发现;儿时玩耍的西更楼、南更楼消失了,可水月坞的一汪清泉还在,通往太湖的小溪小涧还在,跨江而卧的彩虹桥还在,昔日方圆不过一里多的堂里老街,沿着环山公路和景观公路,有了新的延伸和拓展。
  有朋友问我,兜了一圈,住了几日,你能感觉到堂里老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吗?我略加思索得出答案,就是更加“清静、热闹、洁净、秀美”了。
  清静。过去上山下田独此一条街,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板车都得从这里过,从早到晚难有安静时。想当年我家老房子的阳台和墙角损坏,都是因为卡车和拖拉机装运货物硬闯老街惹的祸。现如今,离堂里老街不远处新辟了一条景观路,汽车、摩托车可以从景观路直接开进水月坞,行人和车子分开走了,老街上的环境自然就宁静多了。
  热闹。背靠缥缈主峰,脚踏浩瀚太湖,附近又是水月坞、碧螺春茶叶基地、地质博物馆、西山雕花楼等景点,生态游、休闲游使得这里的农家乐、采摘游愈来愈兴旺。据村里的老人说,每逢节假日,或是碧螺春、枇杷、杨梅上市时节,堂里老街总会游人如织,如过年过节一样热闹。而真正到了过年过节,进城经商务工的子女们便会开着自家的小车满载而归,堂里老街上偌大的停车场,总会塞得满满当当。
  洁净。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让自来水流进了每家每户,污水管通到了每家每户,乡亲们过去门前垃圾场、屋后摆粪坑的老习惯改掉了,门前随意抢占地盘堆放杂物的坏毛病也改掉了。这几天观察下来,我的最大感受是堂里老街的环境不比城里差,整条道路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晚上还有路灯照明。但有一点比较遗憾,那就是河道里的水质并不是太好。
  秀美。堂里老街的美,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概括的,古朴美、建筑美、生态美、环境美兼而有之。这几日我住在自家的老屋里,每天一早都会被窗外悦耳动听的鸟鸣催醒。拉开窗帘,打开窗户,枇杷花的淡淡清香便伴着一缕清风钻进了房间,满屋子都能呼吸到甜甜的味道。驻足窗前,薄雾萦绕的缥缈峰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我想,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旅游项目的总体开发,生活在核心区域堂里老街的乡亲们,未来的小日子一定会像满山遍野含苞欲放的枇杷花一样,结出更多甜蜜的果实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