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的三个境界

 秋天枫叶正变黄 2015-03-10

  

家庭教育的三个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禅师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三重境界,被广泛引用到各类学习和修行上,家庭教育领域的学习和进步过程,也可以用这个来比喻。

 

    先从家长的角度说起。

比如有的网友,她们经常会就每件具体的事该怎么办来问我该怎么办。孩子吃饭不好好吃怎么办?写作业不认真怎么办?不爱阅读课外书怎么办?不喜欢上学觉得没意思怎么办?说得好吧,这也叫勤学好问;说得不好呢,其实真相是不爱动脑筋,总希望别人替她想办法。另一类网友呢,是不加选择地跟风,看到人家说什么好就怎么做,今天跟着A老师往左走了三步;明天看B专家不错,又调头跟着B走两步,甚少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家庭的环境主动进行选择性的扬弃。

这个阶段的家长,就是处在家庭教育的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单纯孤立地看当下的一件事,一个现象,做不到立体的思考,看不到这个现象和生活整体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直接问,这个问题我该怎么解决?单纯地认为,这只是这一个独立的问题而已。

 

而第二阶段的家长,就具备了一定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有追因意识,会根据当下的问题去反思是自己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不再孤立的看待问题。比如一个孩子写作业经常偷懒,马虎潦草,这就不仅仅是针对孩子下功夫就能解决的事情。这其中也反应了父母自身对孩子要求不严格,执行不到位,家教中缺乏规则的调教和培养,家长自己可能平时做事风格也有追求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倾向,等等。如果家长自己不做调整和改善,一味在孩子那里单方面下功夫,轻则效果大打折扣,重则白费功夫!

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们说,她在家庭教育这条路上终于想通了,问题不在她孩子那里,而是出在她自己身上。她非常感触地说,过去她是知道儿子的某些行为不对,但是她除了忍耐或者直接跟孩子说这样不对,就没有想到重点是要告诉孩子怎么做才对,没有意识到需要落力于训练孩子正确的行为和方法,同时提升自己能力也是很关键的。她过去对自己很不自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确定,经常迟迟疑疑,怕做错。现在,她终于想通了,要先改变自己的言行和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才能改变孩子。当她开始这样想问题的时候,就已经不再纠结于孩子的某一点问题,执着于问孩子该怎么办,而是开始在自己身上进行追因,开始进入了整个家庭生活模式对孩子影响力的综合反思。这就进入了家教领域的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经历了这个阶段,当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变化已经富有前瞻性地了然于胸,看到什么问题就直接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亲子关系良好,处理问题淡定从容,不急不躁的时候,就进入了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些家长对孩子发育成长的前因后果已经了然于胸,能直截了当地看到对问题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方式,不再有犹豫和害怕了。

 

    再从孩子的角度说起。

    孩子的童年时期,家长应该给孩子立好明确的规矩,养成好习惯。面对童蒙稚童,家长在陪孩子亲子玩乐的时候是必须要表现慈爱、耐心、细致的一面,但在行为习惯建设上,必要的时候则需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威信和威严,坚持管教,坚持对孩子做出要求。比如作息应该规律,对应的时间段做对应的事,到时间就该睡觉,铃响了就要起床等;比如吃饭的规矩是一定不能离开餐桌到处走,坐姿不能东倒西歪,不能边吃边看电视;比如说话要和对方正视,不能低头不看对方的眼睛,等等。 

这个阶段,对孩子这些日常生活习惯的指引,应该是明确而简洁的,把家长的语言和细节上的要求挂上钩,让孩子知道父母提出的规矩是需要行为上给予配合和遵守的。这时候的孩子,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单纯,直接。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后,父母就需要和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了。这个阶段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增强,思考力也在与日俱进地向纵深发展,他们更加倾向于要知道“为什么,凭什么”后,才肯给予行动上的配合。“父母为什么这样要求你,这样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对你有什么长远的好处等等,”这都需要父母对他们给出一个更能让他们所接纳的理由。这个阶段的父母不能干巴巴仅仅要求孩子做,要花更多的功夫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必须要这样。这是一个从现象过度到本质,让孩子慢慢学深入思考,分析整理的过程,以便孩子们逐渐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这个阶段,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随着孩子们慢慢的成长,当他们逐步成年,已经具有了良好的教养和习惯,有一定的高度和视野后,看问题就会越来越深刻和接近本质,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目标明确,越来越理性和淡定。那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就会显得与众不同,面对问题不再有那么多的质疑,直接就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可为不可为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这时候,恭喜他们进入了第三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当然,以上两个角度的分析,仅为竣妈个人的一点愚见。这只是一个相对理想化的阶段划分,具体到每个人的情况,又会各各不同。有的人一辈子都执迷不悟,稀里糊涂,永远停留在第一阶段。有的人一点就通,举一反三,很早就进入了第三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