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烧钱”不能让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水到渠成

 haosunzhe 2015-03-10


马云曾在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语出惊人,宣称“30年后要让医生找不到工作,药厂和医院变少”。这句话虽有夸张成分,但却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互联网已然入驻健康和医疗产业,并且很有可能改写未来的医疗业态。不仅是马云的阿里巴巴,近几年来,腾讯、谷歌、苹果、三星等国际IT巨头也纷纷将触角伸向了健康医疗产业,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的最新预测显示,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即千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该指标有望超过490亿美元。

回过头再来看我国的互联网医疗产业,同样是如火如荼。2014年互联网医疗的投资总额足以让人跌破眼镜,全年41亿美元的投资总额比2013年增长了125%,是3年前的4倍,并且几乎超过了过去3年(2011-2013)投资额的总和。

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移动医疗专委会秘书长刘焕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投资热潮证明,相对于周期性行业,医疗健康产业不会成为落幕的朝阳产业。无论是融资方还是投资方,都看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经过本刊记者对近几年来互联网医疗领域融资事件的盘点与追踪后,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除了个别公司成功进行C轮融资外,大多数融资只是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以2014年为例,根据动脉网互联网医疗研究院投融资数据库统计,2014年全年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融资事件共有103起,其中,天使轮融资30起;A轮融资48起;B轮融资和C轮融资各有10起。这意味着,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仍是小规模初创企业,市场集中度低,且绝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至今仍然未找到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

光“烧钱”是不持久的

刘焕东向本刊记者介绍说:“目前,针对‘互联网医疗’还没有国际化的标准定义。约定俗成地认为,互联网医疗涵盖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预约挂号、电子处方、远程医疗、诊后随访、医保报销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理与应用服务,以软件应用及‘软件+硬件’形式最为人们所常见。”

云基地大数据实验室投资经理熊昀对此分类表示认同。他进一步表示,互联网医疗按照产品形态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移动医疗APP应用为主的各类在线服务,比如春雨医生、快速问医生等企业;另一类是软硬件结合的模式,硬件提供精确的数据监测,配套软件则注重数据分析结果后的用户体验,以九安医疗ihealth、橙意家人科技等企业为代表。

然而,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似乎都逃不过“缺乏明晰的商业模式”这一魔咒。刘焕东表示:“虽然资本市场唱得热热闹闹,但目前的商业模式只是局限在免费应用、电子商务、数据收集、挖掘与分析等,至今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还都处于‘烧钱’阶段。”说得再白一点,如今的互联网医疗产品大多处于“花风投的钱”的阶段。

根据艾瑞研究报告,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种类繁多。如此之多的产品,如果在市场中找不准合适的商业模式,便是无法盈利的,加之产品之间的竞争,恐怕很多互联网医疗产品不过是“昙花一现”,无法在市场中生根发芽、站稳脚跟。

就医160的联合创始人王明此前曾公开表示,挂号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但就是因为没有恰当的盈利模式,因而大量公司做起来很艰难。“曾经有6个地方的小平台找我们,希望我们把他们合并了,但是我们认为目前时机还不是那么成熟,合并之后如何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是一大难题。”王明道出了广大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共同难处。

深层基础不足 导致商业模式寻找难

表面上看,找不到有效的商业模式是互联网医疗产品的硬伤,但究其深层原因,优势医生资源的匮乏以及用户对于互联网医疗的认同感不足,才是互联网医疗难以为继的最大障碍。

谈到“互联网医疗”,就一定不能脱离“医疗”二字,也就是“医疗”的两大主体——医生和患者(广义可引申为公众)。换句话说,互联网医疗如果想在未来“大展拳脚”,就必须“伺候”好医生和患者这两个群体。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医生和患者都不是很买互联网医疗的账,大家对于这一新生事物仍不太适应。

“无论是互联网医疗还是移动医疗,都不过是一种改善医患交流模式,改善人们行医、就医体验的展现形式,这其中离不开医生这个主体,尤其是稀缺、优质医疗资源。”刘焕东谈到医生群体,感慨颇多。她继续说:“目前,市场上比较热门的互联网医疗应用都比较缺乏大型医疗机构和知名专家的参与。”

拿医患交流领域的春雨医生为例。其公关总监徐妍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春雨平台上活跃的医生仍是以年轻医生为主。这一方面是由于资历深的医生可能没有时间来处理在线问题,另一方面资历深的医生大多年纪偏大,对于互联网产品并不是特别熟悉。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产品的使用者们也大多抱着“看热闹”和“试一试”的心态在观望。大部分免费应用能在短时间内受到大众的追捧,但热度不持久;同时一旦涉及到收费,大家的态度便变得格外谨慎。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受众对于互联网产品的信任度不够,尤其是在涉及到自身健康的大问题上。

第三方收费或是发展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的原因,要找到适合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商业模式,首先便需要对用户进行教育,通过合法有效的手段,增强医生和患者对于互联网医疗的信心,从而进一步探索恰当的商业模式。

国外互联网医疗起步较早,商业模式也相对成型。以软件企业为例,其并不需要向用户收费,从而降低了用户的戒心,其收费对象主要包括药企(为其提供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保险公司(基于软件经济价值吸引其承保)等。在这一点上,我国互联网医疗企业或可仿效。

中金医药研究员强静亦撰文表示,第三方收费才是目标。“移动医疗的盈利模式主要有面向患者、医生、医院和第三方收费四种方式。比较前三种收费模式,面向第三方收费可行性高,市场空间广阔,将是在线医疗服务企业最终的盈利模式。”其在文章中指出。

当然,第三方收费仍只是我们设想当中的商业模式,究竟其是“水土不服”,还是可以“水到渠成”,还需要实践来检验。同时,互联网医疗建立成熟商业模式的路上,也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与谋划。业内人士纷纷认为,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健康医疗企业都仅停留在医疗的边缘,并没有太大的业务成长空间,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一产业统筹规划,加以引导与扶持。

例如目前我国手机健康监测类产品几乎都是没有后台分析和医学支持的APP,搜集的数据可靠性很低。有关部门应对这些产品做一些梳理,推动有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尽快成长。(本刊记者 顾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