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沟桥与宛平城

 昵称18415692 2015-03-10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也称永定桥、马可波罗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河(今永定河)上,距离北京市中心约15公里。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联拱石桥,也是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马可·波罗游记》描述卢沟桥:“巨丽的优美石桥,长300步,宽8步,10人可并骑而过。24个桥弧由25个桥柱支撑。石狮间的距离是1.5步。”西方人因称此桥为“马可波罗桥”。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卢沟桥全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如今永定河水源枯竭,在卢沟桥下游约1公里处,修有橡皮水坝一个,拦水而成湖,卢沟桥始得浮于水面。而与永定河并排相邻的小清河,则一片干涸。

 卢沟桥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汉白玉石栏石柱。281根石柱上,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张牙舞爪,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更有许多小狮子,或爬在雄狮背上,或偎在母狮膝下,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据记载原有627个狮子,现存501个,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

 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两畔又各有石碑一座和碑亭一座。桥西头为“康熙重修卢沟桥碑”。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大量古迹在洪水中消失,卢沟桥受损严重,不能再用。1698年重修,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人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康熙重建的卢沟桥,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碑亭内则为乾隆所书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碑。黎明时分,站在桥上,凭栏远眺,西山叠翠,月色妩媚。这就是“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桥东头是“乾隆重葺卢沟桥碑”。碑亭内则是“康熙察永定河碑”。

 1908年,清光绪帝死,葬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遂将桥两旁石栏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进行修缮。

 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卢沟桥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至今依然能够看到修复痕迹。

 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修建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5年又在旁边修建一座新桥,旧卢沟桥从此成为文物,不再通车。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全面修缮古桥。拆除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古桥原貌。同时修缮宛平城,复原城楼。

 卢沟桥与宛平城之间是一个广场。广场两侧各有四门大炮和一些雕塑。

 宛平城原名拱北城,在卢沟桥东头,建于明末,为明代顺天府下辖的京城附郭县之一,是一座拱卫京都的拱极城,也是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1928年12月1日宛平县公署迁至拱极城,始称宛平城。城分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约20公顷。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垛口都有盖板。

 1937年7月7日在这里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城墙上至今还留着累累弹痕,城南墙根下,有众多圆形黑底白字记事碑石。

 现在,宛平县城已成为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城内北侧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城楼上有“七七事变”纪念馆和中国古桥陈列馆。城东侧辟为抗日战争烈士陵园。城南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雕塑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