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国刀币

 文化龙乡 2015-03-10

齐国刀币

 

齐刀,齐国铸造,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齐刀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 “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其中“节墨”、“安阳”、“齐”均为地名,“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安阳”即今山东曹县一带,“齐”指齐国都城临淄。根据实测:齐之法化一般长18.3-18.5厘米,宽2.87厘米,重44.5-50.5克;节墨之法化一般长18.5厘米,最宽2.8-3厘米,重59-61克;安阳之法化长18-18.5厘米,最宽2.8-2.9厘米,重44.5-47克;齐建(造)邦长法化约18.2-18.5厘米,宽2.6-2.9厘米,重42.3-47克;齐法化长约17.8-18.7厘米,宽2.6-2.9厘米,重40.8-50.4克,后两种是战国田齐所铸的刀币,其特征是刀币的外缘不断,币面的文字没有“之”字,仅为“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就是六字刀,据说当时是一种纪念币,传世极少,非常珍贵。公元前378-324年之间,也就是在齐威王到齐宣王时代,齐国以齐法化统一了各种刀币。   

齐国是使用刀币的主要国家。齐国的刀币文字生动、制作精美。主要有“齐造邦长法化”、“即墨之法化”、“齐法化”和“齐明刀”等。齐造邦长法化又称六字刀,铸于春秋末年,为田氏代姜齐,受封为齐侯时所铸的开国纪念币,此刀形态优雅,铸工精良,存世稀少,为历代藏家所重。齐明刀因刀面有“明”字而得名。其背文为“莒冶齐化”等文字者十分珍罕,是燕将乐毅破齐,占临淄等七十余城的五年间所铸。此刀于清嘉庆年间在山东博山首先发现,因而又称“博山刀”。

齐明刀
  亦称博山刀,因最早在山东博山发现,故俗称博山刀。博山系旧县名,位于山东中部,1958年撤销,并入淄博市。考博山刀来源,《金石索》载“博山刀为孙星舫所贻,云博山之杏峪村刨出一窖数百枚,文不能辨”,又,“此刀与前刀出一窖,虽舫又自博山携寄”。此刀币由于出土于齐,其钱文有燕币“明”(或称“召”、“易”等)字,所以今人多称“齐明刀”。   

齐明刀特征,刀身较燕明刀刀身瘦狭,篆书“明”字外笔长且作方折,区别于燕明刀弧折状。而刀背文有齐、齐化、齐化共金、莒冶化、莒冶齐化等十几种不同字数的文字,多素背或符号者。此刀币铸制粗,含铜量略低,含铅量稍高,亦有铅质者。此刀齐燕兼而有之,一定为先秦战国时期铸币,笔者愿就其背景、归属等问题分析如下。春秋战国时,由于各诸侯争霸天下,各自为政,各铸本国币,形成我国币史形制最多的一个特殊时代,产生了贝、布、刀和圆钱四大货币体系。齐明刀铸期较晚,也系刀币体系之一。刀币是由工具削刀演化而来,包括大小尖首刀,大小针首刀、切头刀、小尖刀、小直刀、大小圆首刀、燕明刀、齐明刀、齐大刀等币种。这些刀币,成为我国北方、东方各国(族)主要货币。曾经铸造并行用过刀币的有鲜虞国、中山国、燕国、齐国、赵国及山戎等部族。   

齐明刀是在何背景下形成的呢?前314年燕王哙让帝位于国相子之而内乱三年,齐宣王乘机伐燕,哙与子之被杀,燕几至灭亡。前311年太子昭即位,据《燕昭王求士》载:“卑身厚币,以招贤士”,经28年勤政,燕复国并于前284年令乐毅统军伐齐70余城,“入至临淄(齐都)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齐也几至灭亡。前279年昭王死,燕惠王即位,中齐离间计,弃乐毅用骑劫为将,齐设火牛阵以少破燕,夺回所有失地。齐明刀即在前284年燕伐齐始至前279年齐破燕止。   齐明刀为什么行用时间短呢?原因是:1.百姓不愿使伐齐燕国币。拉锯战在战国为常见事,今战胜国一到,百姓用燕币,明燕撤再使齐币,燕币则分文不值,风险大,故人们有逆反、排斥心理和行为;2.战胜国需要社会稳定。齐燕两军交战,势必造成两国货币互相排斥,面对百姓排斥心理,战胜国需要一种“折中”的货币疏通流通渠道;3.商人迎合军心民意。当地商人抓住商机,低成本快速铸币以适应社会需要,用得上,退得出。且看其背文特点,先铸燕占领地如齐、齐化等,又铸齐莒城、莒冶化进退皆行。排它性小,认可度高,故行的通;4.完成使命自然消亡。随齐夺回失地,政权稳固,国币又排斥了自由商币。这是战事决定此币短命,也是此币原本历史价值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