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剪纸收藏簿173----挂门笺

 胭脂魂 2015-03-10
剪纸收藏簿173----挂门笺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过门笺,落门笺,掉到地上都是钱”,一句民谣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门笺的美好寄托。
    挂门笺是一种流传久远的古老习俗。农历春节期间,贴在门楣上、厨房灶间、家畜圈横楣上等,用于装饰。门笺各地叫法不同,东北称“挂钱”、“门旗”;陕西一带称“吊帘”;山东称“门吊”“罗门钱”;江浙则称为“门钱”、“喜钱”、“红钱”,古代更称它为“门彩”、“斋牒”。
   
民间传说当年姜太公要去西岐渭水,让结发之妻马氏同去,嫌贫爱富的马氏以朝歌之女不去荒野之地为由推托。姜子牙灭周入朝歌后,位极人臣,马氏羞愧自缢而死,死后被封为穷神。普通人家为防止穷神进门,就剪破纸挂在门上示贫,让穷神去富户人家;也有传说封神时给穷神立了个规矩,凡人家已破就不能再穷了,即见破就回,所以后来害怕穷气进家的百姓,就特意将纸剪破贴到门楣上,用来阻止穷神进门。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门笺状如小幡,纹饰类似人胜。用幡胜表达人们意愿的风俗,最初见于《后汉书》记载的青幡。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春幡悬挂于门楣上,也有的贴于家堂轴子、天地灶王和窗上,更有的贴在猪圈、马棚、井台或农具上等等。南方流行的一种大挂笺是贴在堂屋的二梁上,所以常言:“挂钱、挂钱,到处挂钱”,“处处挂门钱”为“门楣增气象”,多有招财进宝以祈富足之意。贴挂钱越多,越表示年年有余钱。门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式样。
    今天常用的门笺一般用红纸或五色纸剪刻而成,多按黄金分割比例制作成长方形,一般15公分宽20公分长,由中心膛子、左右边框和下垂的穗子(又名牙子或支脚)构成,活像镂空的锦旗。膛子的纹饰多是规整的几何形和带有吉祥内容的花纹。有的取材于鱼虫鸟兽、花卉果蔬,例如回头鹿、双鱼、凤穿牡丹、梅雀、莲鱼、瓶花等;有的剪纸图案大全衬托吉祥文字,例如庆贺新春,四季平安、吉庆有余,福禄寿喜等。或每张一句,或每张一字,成套悬贴。多数地区习惯每门一排五张,也有些地区每门贴二层到三层。因为门笺是垂挂于门楣之下,要经得起逢春和适宜于远看,所以装饰纹样比较简练、粗犷。同时穿风效果甚好,挂在门楣上能经受风吹,新春时节随风飘摆,渲染节日气氛、增姿添彩。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门笺多由民间艺人用齐头刀凿制而成。一般是把彩纸裁好,100张左右迭成一迭,表层放一张样稿,用纸捻钉牢,放在蜡板上,用木槌和凿刀照着表层的稿样,一刀一刀打出花纹。凿制刀具是特制的刃口成不同直线和曲线的齐头凿刀,有扁铲、拐角刀,半圆刀,水纹刀等,每套少的四、五种,多的十余种。

    门笺色彩华而不侈,大致分四种配置:第一种是单色,多数用大红门笺一色排开;第二种是五色,流行最广,每套五张,分别用大红、绿、黄、粉红、蓝等几种色纸凿成;第三种是染色,流行于山东博兴、桓台等地。先把本色毛边纸凿出门笺图案和文字,然后点染红、绿、黄、粉红、蓝等水色,烟晕斑斓,非常艳丽;第四种是套色,有的是在五色纸门笺上加贴金箔文字,有的是把五色蜡光纸迭起来,凿出膛子花纹,然后挖出折开,重新组合一张张多色图案的门笺,背面贴小纸条加以联接固定,也称“挖补门笺”,较之五色纸门笺更加华丽璀璨。
    挂贴门笺也有讲究,门笺多为单数,五张或三张,每张一色。过去的五色原指青、赤、黄、白、黑,因在喜庆民俗中忌讳黑、白二色,所以后来把五色的顺序定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粉)、五紫(五子登科),顺序是:红东绿西黄当中。兰和紫分别挂在三色之间。后期也把蓝色加上,一套六色(取“六六大顺”之意)。
    门笺虽小,但表达了人们对避邪驱穷、纳福求祥的祈求。清人姚兴泉《龙眠杂忆时令类》诗云:“桐城好,元旦贺新年,大族中堂悬福字,小家单扇贴春联,处处挂门钱”,更是形象地描写了民间春节贴门笺民俗的盛况。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