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nzpeach 2015-03-11

二、拓本的产生

用纸墨拓取石刻上的文字或图像,究竟起源于何时,现还无定论。明清金石学家普遍认为,最早之拓本为宋拓本;现代金石学家马衡认为,“拓石之法盖始于石经”(《凡将斋金石从稿》)。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汉魏石经)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惜不见拓本实物。

现可知见之最早拓本有三,皆在清末敦煌石窟发现,即唐太宗书《温泉铭》、欧阳询书《化度寺碑》、柳公权书《金刚经》。其中唐太宗书《温泉铭》拓本末尾有题字一行:“永徽四年(653)八月围谷府果毅见(下缺)”为唐初人亲笔所书,故定其为此前之拓本无疑。其他二本纸墨相近,拓工精好,亦为唐拓本。借此,说明了明清金石学家认识上的局限。所以,拓本若以载籍为据始于梁、隋,如以实物为据则始于初唐无疑。

在唐代拓本不称“拓本”,而称为“打本”。西安有一唐代的经幢,其最后一行刻有:“元和八年(813)八月五日女弟子那罗延建尊胜碑打本散施,同愿受持。”意思是说,有一位名叫那罗延的女弟子建立了这个经幢,从这个经幢上打拓下的经文墨本撒发给大家。这“打本”二字就是打印成本的意思。同时,“打本”也成为一个名词。又唐玄宗《石台孝经》后,也存有:“臣仅打本,分为上下卷,于光顺门奉献以闻”之纪录;窦蒙《述书赋注》中有“周宣王猎碣十枚,上有篆-文,今见打本”之句,由此可知“打本”是唐人称拓碑的正名。

到了宋代,欧阳修跋《武班碑》云:“后得别本,模搨粗明,始辨其一二。”又跋《唐中兴颂》云:“模打既多,石亦残缺。”这里,他随意用模搨、模打,都是意同词,指打碑而言,不是影写了。在宋代古人法书,大都用石刻或木刻的方法传承,不在用唐人摹搨的方法,故宋人所谓拓本、摹本,实际上已与唐人所谓“打本”同义了。

宋人黄伯思在《跋刘宽碑》中云:“因令工椎拓二碑及阴文,装为三帙。”此时出现了“椎拓”这个词语。椎者,用木椎打纸入碑字也;拓者,用毡包在纸上擦墨也。椎与拓都是打碑的工序,而椎的目的是为了拓,拓本这个名词便由此而来。此外,在宋拓本题跋中,亦有毡蜡一词,同为拓本之称谓。

清末随着照相术传入中国,石印、珂罗版印刷技术的应用,碑帖的复制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碑刻传拓这古老的复印方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传拓技术的发明,使金石碑帖文字与图形得以如实完整地复制下来,其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文献保存与书法的学习,还体现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扬之功绩上,直到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瘞鹤铭 出水前拓本

三、碑帖的传拓方法

1.整理器物。首先需清除碑石拓面的灰尘与油污,保持文字与纹饰的完整与清晰。可先用毛巾蘸清水擦去石面积污,字口或纹饰里的锈脏物,要用竹扦剔除,万勿用刀,以防损伤石面。检查和除浮油的方法是:用毛笔蘸白芨水先刷在器物上,如果器物上有浮油,刷在器物上的水很快就会聚起,形成大小不同的水珠斑迹。浮油越多,水珠聚集越快;相反,刷上去的水就会均匀地分布。如有浮油,就必须先用稍热的水洗净,再用白芨水或已泡好的白芨片(或白芨块)擦之,直到不再出现小水珠为止。根据器物种类、形状不同,可采用沙袋、棉垫或油泥加固器物,使其稳固,防止传拓过程中磨损或碰伤文物。

2.上纸。上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湿纸,一种是干纸。湿纸上碑时,一般不用蘸白芨水。上纸的方法是:先把折好的湿纸左右打开,再行上下打开,为防止纸的破裂,上下对折,不可一次将纸全部打开,尤其在室外工作更应谨慎。左手大拇指与食指提住拓纸左上角;右手拇指与食指仅握综刷,中指与食指夹住拓纸右上角;让左手拇指紧贴碑石左上角拓面,用力按之,使纸角与碑石先行贴牢,用右手中的综刷向外刷去。顺之,由上而下,边贴边刷,纸就上到碑石上了。这时,还需用打刷由上而下顺序敲打一遍,再垫上毡子用橡胶锤子敲打一遍,动作要快而有力,使拓纸与碑石成为一体,纸就不易自起。碑石过大,一张或两张纸都拓不过来时,还需要另接纸。接纸时,纸口要上压下,切勿反接,否则不宜接取。接头绝不可接在字口当中,接口接好后,要用打刷顺着接口处再打一遍,再垫毡子用橡胶锤敲打一遍。讲究的接纸方法,接口之间最好撕出毛茬,还可用镊子将拓纸接口上下之间各接取薄薄一层,再相互压合,这样的接茬便不易露出,拓片的效果会更好。在室外传拓碑石,拓纸四周的白边不宜留得太宽,防止被风吹起。若在田野传拓碑石,最好选在早晚风静时进行。若必须在有风时进行,可采取边上纸边拓的办法。帖的刻石是横式的,多数砌在室内或室外廊子的墙壁上,所以拓纸需横折,上纸时可适当留出一定的白边。上石前,最好用排笔蘸白芨水,将石面先刷一遍,以增强拓纸与石面的粘合力。

干纸上纸的方法主要适用传拓小的器物。具体方法是:按要拓的器物文字或纹饰的部位,裁出比部位大出三分之一的拓纸来(仅指一般而言,特殊者可根据需要而定),然后把拓纸对折、展平、取中,覆于所要拓的部位,用笔蘸白芨水将纸逐步浸湿,再用棉花轻轻按之,使纸与器物紧贴,用打刷顺序敲打,至纸入字口或纹饰止,改用平刷刷,纸就算上好了。


瘞鹤铭 出水后精拓本

3.上墨。传拓前,先用毛笔将墨汁涂在黑板(拓包)上,用拓包蘸匀墨板上的墨,拓包与墨板相互对拍,使墨均匀进入拓包内。上墨需先掌握纸的干湿程度,待纸在欲干未干之时,用淡墨轻轻捶拓一遍先盖住纸地,使文字或纹饰显出,待纸要干时再捶拓两三遍。传拓时,要循序渐进,层层加深,最后一遍可用浓墨扑拓兼擦拓,即显出墨光晶莹之状。在室外上墨一般要快,要保持上墨的匀净,否则拓纸一旦翘起就无法再拓了。传拓的走向一般应从左至右,从上往下,后扑子应略压前扑印子的三分之一,下行应压上行三分之一,以此顺序进行,绝不可跳扑去拓,否则纸面墨色就不匀净。

传拓时必须保持字体的精神,有失精神或原-形者,一般是拓包太松,或是不等纸干急于上墨,或是上墨后不等墨干又接连上墨,湿墨浸入字口,使字或纹饰变瘦,失去原形。拓阳文或凸出部位时,拓包宜紧,并要直上直下地去拓。拓至器物边际时,不能歪斜多拓,否则会出现字肥体宽而失真。

现在一般多采用市面所售的墨汁,不过这些墨汁胶性大,使用时要经常用清水喷洒扑子,不然拓包吸墨过多、时间过久,出墨就不那么自如了。拓包若吸墨过多时,可另备一些纸,把墨在纸上完全拍出,再行使用。拓包暂不用时,可将拓包面朝下与墨板合起来,保持扑面潮湿。日久不用,拓包面即会干硬,这时要先用水喷洒包面,然后在墨板上轻拍,直到变软后,方可使用。拓包四周不可有积墨,如有积墨,就要及时调整手法,让积墨逐渐拍出。出现积墨,往往是因为吸进去的墨没能一次用完,而又接着吸墨的缘故。拓包吸墨过多,会使拓包面愈来愈小,若继续使用,拓包就会显出圈状(所谓露扑子),这是传拓中最忌讳的。

4.揭取与保存。从上纸到扑墨拓出,算是完成了拓印过程的大部分工作,接着应从器物上揭取拓片。拓片应在上完最后一道墨,待其干后,双手提住拓纸下端的两个角,从下往上顺势揭下(一般很容易自行脱下)。但有时也会碰到一些器物因锈斑过多,上纸时又用了过浓的白芨水,或用打刷时没有衬纸,用力过大,捶拓时墨浸;或因器物拓面不洁,又经修粘,拓纸往往被粘住,一时不易揭下。遇这类情况,可用嘴紧靠粘连处,用力呵气,拓纸遇潮湿,就易揭下,切不要强揭,否则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本文选自《碑帖鉴藏》 赵海明著


如果您希望获得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敬请关注公众账号:重文堂

点击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或标题下方蓝色字体即可关注

点击“回看历史”有更多精彩回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