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橄榄树

 汉青的马甲 2015-03-11

文 艾小柯

我终于在法国尼斯看到了橄榄树。

它们在尼斯东北角一片望海的小山坡上,马蒂斯博物馆前。那天有点小风,大大的老太阳。我们从老城区湛蓝的地中海边一路开到新城,再慢慢爬坡。马蒂斯博物馆前那一大片的橄榄树啊,卵形的细长叶子被风吹得沙沙响。

走了这么远来看橄榄树,我想起小时候常听的那首歌: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橄榄树是亚热带的植物,原产自地中海。在古希腊神话里,智慧女神雅典娜就是因为橄榄树而获得雅典城邦保护神身份的。我出生长大的北方城市里没有橄榄树,更不产橄榄。我不明白,一棵树,一棵远方的陌生的树,怎么就能让一个人魂牵梦系,为了它远走他乡呢?

好奇吧,我猜,橄榄树肯定代表着新奇。不好奇,怎会愿意忍受车舟劳顿,旅途寂寞,忍受无边无际的颠簸与等待?

还是先说回橄榄树吧。

第一眼看上去,它们可真不起眼啊,既不挺拔,也说不上遒劲。树皮粗糙而沟壑密布,一棵树往往从根部起就开始分岔,仿佛两三棵歪歪斜斜长在一起似的。树冠并不浓密,叶子细长稀疏,正面阴绿,背部青白,叶片厚而有蜡质感,不透光,也谈不上美。然而大片大片的低矮橄榄树生长在一起就不同了。它们站立在阳光浓烈里的田野里,那沙沙而纷纷的细长枝叶相互抚摸,彼此婆娑,像凝固的银绿色的雨。五月末的橄榄树花已开过。米粒样青碧的幼弱橄榄在纤细的枝条上凝聚,温柔的蓝天从枝叶的空隙间映射出来,它们便汇聚成闪烁的光雾,成了烈日下生长在大地上的绿色的云。

但这仍不能证明橄榄树的魅力。再了不起的新奇,在时间与经历面前最终也都是过眼云烟。一个流浪的人走过千山万水想要寻找的肯定还有些什么别的东西。

别的什么呢?

我走进马蒂斯博物馆,看画里的橄榄树是不是会说话。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本是在巴黎工作的小律师,21岁才接触画画,从象征主义学起,模仿过印象派,最后成为了“野兽派”的领军人物。他用最简洁的线条和无比明艳绚烂的色彩来展现光和影,捕捉风与音乐。尼斯小山坡上的博物馆修建于17世纪下半叶,原是尼斯执政官的府邸,1963年改为博物馆,藏有最丰富最全面的马蒂斯作品。也许是太阳太亮太暖,我眼里的马蒂斯全是满满的喜悦呀。他那些鲜艳的小窗户啊,窗外蓝成一汪的地中海,那柠檬黄与玫瑰红的墙纸,那些橘的粉的紫的绿的小帆船,那脸蛋红彤彤的坐在窗前的柔软的女人,还有彩色的,无处不在的细长娟秀的橄榄叶,都在唱一曲快乐的歌谣呢。就连一把椅子都在舞蹈,为着满满的阳光,为了存在的喜悦。

原来橄榄树是这样喜悦的树啊。那么流浪也许就是在追寻这样的喜悦吧,追寻这世上所有的,动人心魄的美。

离开了尼斯,进入普罗旺斯省。我们从小河堡村(Tourette-sur-loup)沿拿破仑之路向西,在凡尔登大峡谷里穿行,不知不觉就爬到了石灰岩绝壁上的穆斯蒂耶尔圣玛丽村(Moustiers-Sainte-Marie)。这是个只有几百人的美丽小山村,以陶瓷贸易闻名。山顶两面峭壁间有条长达225米的绳索,上悬金星,据说是十字军东征时武士博拉卡斯(Bozon de Blacas)向圣母玛利亚还愿而挂上去的。悬崖上有青碧流水潺潺而下。

在水边喝露天咖啡时我又看到了橄榄树,两三棵依偎的,在岩石上稀薄的土地里孤孤单单地矗立。阳光从细密的小长叶子间透下来,抬头一瞧,眯缝着眼的苍白的绿。

咦,原来温柔婆娑的橄榄树也能长出松柏的风姿呀,长出孤高的神情。

后来再遇橄榄林,是在普罗旺斯圣雷米村修道院外,梵高的橄榄树林。

1889年初,在十几公里南的阿尔勒城(Arles),梵高和画家高更一起住在距罗纳河不远的一处黄房子里。为了装饰房子,梵高画了好多好多的向日葵。那个时期的他精力旺盛充沛,对普罗旺斯明媚的阳光与蓝天无限喜悦,也对与高更一起作画交流的前景充满了希望。然而这两个人的关系却在几个月里迅速恶化。不同的个性,对艺术的不同理念,致使二人终于分崩。梵高自残左耳,高更远走巴黎。病中的梵高搬去了阿尔勒精神病院,但阿尔勒人容不下他,容不下一个时常幻听幻象的孤独的疯子。几个月后,梵高被迫搬入了圣雷米修道院。

春天的圣雷米常刮大风,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寒冷的风。就是在那里,梵高画了一系列的橄榄林,丝柏树,他画圣雷米大风中云团旋转的星空。

画中的橄榄树林就在进入修道院的小径两侧。它们的枝干一点都不齐整,粗糙却又那么细弱,在圣雷米的大风里艰涩地贴向地面。它们苍白稀薄的枝冠在风里呼吸困难地保持一种圆团的姿态。那些细小的长叶子发出几不可闻的沙沙声,在强大的风的呜咽里,每一片叶子都拼尽全力维持与枝条的连接,维持那道细微的生命线。

难怪橄榄树根系深广。在那样广阔的,不受阻挡的风里,它们必须深深扎向土地才能保持一棵树的形态,保存一棵树的位置。

我沿着种满紫色鸢尾花的小径走向圣雷米修道院,也就是今天的梵高博物馆。那是幢二层的老式法国乡村砖房。左半边是个仿罗马式的小教堂,右边是回字形中带庭院的宿舍。梵高的屋子在二楼,左右相通,一间作画,一间休憩。

那屋里的摆设可真简单:小桌,藤木椅,画架,铁架床。铺床的白单子上坠有流苏,地板是铁锈红的方砖。有些深,有些浅得发白。

他披着件粗麻布的蓝黑上衣,里面的圆口衬衣领子有点脏。头上斜缠着的灰白绷带使他乱蓬蓬的棕红胡子显得更乱了。他坐在窗前,背影削瘦,肩膀有点斜。他望了会窗外的阴天,然后低下头去给弟弟提奥写信。

“亲爱的提奥,”他在信纸上写,“我们的生活是一种骇人的现实,我们自己被无限止地撵着;事情就像目前这样,不论我们是不是对它抱悲观的态度,都不会改变它的本质。我在夜里醒来的时候,或者荒原上起了暴风雨的时候,或者在沉寂的朦胧的黄昏,就是这样地思考这个问题。”

笔尖停下来。他手上沾了点颜料,非常明亮的柠檬黄和浓得发黑的深钴蓝色,信纸一角被弄得不太干净。他站起来,在屋里来回踱了两圈,又走回到窗前。

窗子的铁栏杆外是后院,大片的野罂粟花开得正艳,再远些的薰衣草还只是一团团的绿草垛。石墙外面是一片低矮的橄榄林,衬着密云下低矮的小山坡。风还在低低地呜咽,天色渐渐暗下去。

他坐下来,趁着最后一点光,又写到:

“尽管这幢房子里的人对我怀着好意,但荒原上给人的感觉并不比这里更寂寞。”

我悄悄地退出来,下楼。进入中庭的老木门被气流卷得啪啪响,红的与白的玫瑰抱着石柱爬得老高,在傍晚的暗影里沉默而热烈地颤动着。不知从哪飞出来的鸽子拍着翅膀落在空无一人的石板地上,发出咕咕的轻叫。修道院入口处梵高瘦高的青铜塑像抱着大束盛开的向日葵,在圣雷米不肯停歇的大风里微微驼着背,眉头紧锁,目光飘在看不到的远方。

梵高一定是理解了那样的风,那样的土地和那样深的挣扎,才画得出那样的橄榄树吧。它们的树干、树根和大地紧紧连接一体,地势的起伏,土地的呻吟像水流一样蔓延到树的躯干、枝节,扭曲向上延伸,回旋,收缩,终于以释放的姿态和以同样节奏律动的树冠结合,与远方山的呐喊结合,与云与天与光的旋转结合,而这一切却都是沉默的、静止的,在舞蹈的同时保持绝对静止。那是土地的疼啊,从根茎里向上蔓延的,在风里雨里阳光里,一棵树必须拼尽全力才能坚守住土地的疼痛。他用最饱和最浓烈的色彩去描绘树木的疼,描绘它们身下那片土地的痛,他一定是深深地深深地感触到那疼痛的。那疼也长在他的心里,是生命起始处的孤独,是交流的渴望,认同的欲望,是想从灵魂深处抵达,赤裸面对世界的渴求,却一次次走向峭壁的挣扎与失望。

我从他的身边走过。我伸手去握他的手。

就在那个云与风都迅速旋转的傍晚,我想我终于看到了疼痛。

我的朋友海棠说梵高的树木因为有思想,所以身体疼痛。

那么我的眼泪,也一定是因为心里有种渴望,有一个永远达不到的梦,才终会落下吧。

我想,一个人远离故土去远方流浪,那份对生命的好奇在根茎的起点上,也该是让人疼痛的喜悦。我们奋力想看清楚这世界里更多的风景,解开更多的谜题,我们想通过景色的不断变换来对抗孤独,我们渴望在远方接近爱情,驯服命运,然而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落败。可一个人又一个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还是不断地去尝试,去流浪,用脚步去一次次验证生命的价值。

原来这就是橄榄树的疼痛感啊,与喜悦并行的生长的疼痛。

正是因为这样的疼痛与喜悦,人们才会终于走到一起,去爱,去寻找,去流浪。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疼痛与喜悦,我们才会创作,会歌唱,会流泪。在追寻真与美的过程里,我们永远都在路上。

我终于在法国尼斯看到了橄榄树。

它们在尼斯东北角一片望海的小山坡上,马蒂斯博物馆前。那天有点小风,大大的老太阳。我们从老城区湛蓝的地中海边一路开到新城,再慢慢爬坡。马蒂斯博物馆前那一大片的橄榄树啊,卵形的细长叶子被风吹得沙沙响。

走了这么远来看橄榄树,我想起小时候常听的那首歌: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橄榄树是亚热带的植物,原产自地中海。在古希腊神话里,智慧女神雅典娜就是因为橄榄树而获得雅典城邦保护神身份的。我出生长大的北方城市里没有橄榄树,更不产橄榄。我不明白,一棵树,一棵远方的陌生的树,怎么就能让一个人魂牵梦系,为了它远走他乡呢?

好奇吧,我猜,橄榄树肯定代表着新奇。不好奇,怎会愿意忍受车舟劳顿,旅途寂寞,忍受无边无际的颠簸与等待?

还是先说回橄榄树吧。

第一眼看上去,它们可真不起眼啊,既不挺拔,也说不上遒劲。树皮粗糙而沟壑密布,一棵树往往从根部起就开始分岔,仿佛两三棵歪歪斜斜长在一起似的。树冠并不浓密,叶子细长稀疏,正面阴绿,背部青白,叶片厚而有蜡质感,不透光,也谈不上美。然而大片大片的低矮橄榄树生长在一起就不同了。它们站立在阳光浓烈里的田野里,那沙沙而纷纷的细长枝叶相互抚摸,彼此婆娑,像凝固的银绿色的雨。五月末的橄榄树花已开过。米粒样青碧的幼弱橄榄在纤细的枝条上凝聚,温柔的蓝天从枝叶的空隙间映射出来,它们便汇聚成闪烁的光雾,成了烈日下生长在大地上的绿色的云。

但这仍不能证明橄榄树的魅力。再了不起的新奇,在时间与经历面前最终也都是过眼云烟。一个流浪的人走过千山万水想要寻找的肯定还有些什么别的东西。

别的什么呢?

我走进马蒂斯博物馆,看画里的橄榄树是不是会说话。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本是在巴黎工作的小律师,21岁才接触画画,从象征主义学起,模仿过印象派,最后成为了“野兽派”的领军人物。他用最简洁的线条和无比明艳绚烂的色彩来展现光和影,捕捉风与音乐。尼斯小山坡上的博物馆修建于17世纪下半叶,原是尼斯执政官的府邸,1963年改为博物馆,藏有最丰富最全面的马蒂斯作品。也许是太阳太亮太暖,我眼里的马蒂斯全是满满的喜悦呀。他那些鲜艳的小窗户啊,窗外蓝成一汪的地中海,那柠檬黄与玫瑰红的墙纸,那些橘的粉的紫的绿的小帆船,那脸蛋红彤彤的坐在窗前的柔软的女人,还有彩色的,无处不在的细长娟秀的橄榄叶,都在唱一曲快乐的歌谣呢。就连一把椅子都在舞蹈,为着满满的阳光,为了存在的喜悦。

原来橄榄树是这样喜悦的树啊。那么流浪也许就是在追寻这样的喜悦吧,追寻这世上所有的,动人心魄的美。

离开了尼斯,进入普罗旺斯省。我们从小河堡村(Tourette-sur-loup)沿拿破仑之路向西,在凡尔登大峡谷里穿行,不知不觉就爬到了石灰岩绝壁上的穆斯蒂耶尔圣玛丽村(Moustiers-Sainte-Marie)。这是个只有几百人的美丽小山村,以陶瓷贸易闻名。山顶两面峭壁间有条长达225米的绳索,上悬金星,据说是十字军东征时武士博拉卡斯(Bozon de Blacas)向圣母玛利亚还愿而挂上去的。悬崖上有青碧流水潺潺而下。

在水边喝露天咖啡时我又看到了橄榄树,两三棵依偎的,在岩石上稀薄的土地里孤孤单单地矗立。阳光从细密的小长叶子间透下来,抬头一瞧,眯缝着眼的苍白的绿。

咦,原来温柔婆娑的橄榄树也能长出松柏的风姿呀,长出孤高的神情。

后来再遇橄榄林,是在普罗旺斯圣雷米村修道院外,梵高的橄榄树林。

1889年初,在十几公里南的阿尔勒城(Arles),梵高和画家高更一起住在距罗纳河不远的一处黄房子里。为了装饰房子,梵高画了好多好多的向日葵。那个时期的他精力旺盛充沛,对普罗旺斯明媚的阳光与蓝天无限喜悦,也对与高更一起作画交流的前景充满了希望。然而这两个人的关系却在几个月里迅速恶化。不同的个性,对艺术的不同理念,致使二人终于分崩。梵高自残左耳,高更远走巴黎。病中的梵高搬去了阿尔勒精神病院,但阿尔勒人容不下他,容不下一个时常幻听幻象的孤独的疯子。几个月后,梵高被迫搬入了圣雷米修道院。

春天的圣雷米常刮大风,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寒冷的风。就是在那里,梵高画了一系列的橄榄林,丝柏树,他画圣雷米大风中云团旋转的星空。

画中的橄榄树林就在进入修道院的小径两侧。它们的枝干一点都不齐整,粗糙却又那么细弱,在圣雷米的大风里艰涩地贴向地面。它们苍白稀薄的枝冠在风里呼吸困难地保持一种圆团的姿态。那些细小的长叶子发出几不可闻的沙沙声,在强大的风的呜咽里,每一片叶子都拼尽全力维持与枝条的连接,维持那道细微的生命线。

难怪橄榄树根系深广。在那样广阔的,不受阻挡的风里,它们必须深深扎向土地才能保持一棵树的形态,保存一棵树的位置。

我沿着种满紫色鸢尾花的小径走向圣雷米修道院,也就是今天的梵高博物馆。那是幢二层的老式法国乡村砖房。左半边是个仿罗马式的小教堂,右边是回字形中带庭院的宿舍。梵高的屋子在二楼,左右相通,一间作画,一间休憩。

那屋里的摆设可真简单:小桌,藤木椅,画架,铁架床。铺床的白单子上坠有流苏,地板是铁锈红的方砖。有些深,有些浅得发白。

他披着件粗麻布的蓝黑上衣,里面的圆口衬衣领子有点脏。头上斜缠着的灰白绷带使他乱蓬蓬的棕红胡子显得更乱了。他坐在窗前,背影削瘦,肩膀有点斜。他望了会窗外的阴天,然后低下头去给弟弟提奥写信。

“亲爱的提奥,”他在信纸上写,“我们的生活是一种骇人的现实,我们自己被无限止地撵着;事情就像目前这样,不论我们是不是对它抱悲观的态度,都不会改变它的本质。我在夜里醒来的时候,或者荒原上起了暴风雨的时候,或者在沉寂的朦胧的黄昏,就是这样地思考这个问题。”

笔尖停下来。他手上沾了点颜料,非常明亮的柠檬黄和浓得发黑的深钴蓝色,信纸一角被弄得不太干净。他站起来,在屋里来回踱了两圈,又走回到窗前。

窗子的铁栏杆外是后院,大片的野罂粟花开得正艳,再远些的薰衣草还只是一团团的绿草垛。石墙外面是一片低矮的橄榄林,衬着密云下低矮的小山坡。风还在低低地呜咽,天色渐渐暗下去。

他坐下来,趁着最后一点光,又写到:

“尽管这幢房子里的人对我怀着好意,但荒原上给人的感觉并不比这里更寂寞。”

我悄悄地退出来,下楼。进入中庭的老木门被气流卷得啪啪响,红的与白的玫瑰抱着石柱爬得老高,在傍晚的暗影里沉默而热烈地颤动着。不知从哪飞出来的鸽子拍着翅膀落在空无一人的石板地上,发出咕咕的轻叫。修道院入口处梵高瘦高的青铜塑像抱着大束盛开的向日葵,在圣雷米不肯停歇的大风里微微驼着背,眉头紧锁,目光飘在看不到的远方。

梵高一定是理解了那样的风,那样的土地和那样深的挣扎,才画得出那样的橄榄树吧。它们的树干、树根和大地紧紧连接一体,地势的起伏,土地的呻吟像水流一样蔓延到树的躯干、枝节,扭曲向上延伸,回旋,收缩,终于以释放的姿态和以同样节奏律动的树冠结合,与远方山的呐喊结合,与云与天与光的旋转结合,而这一切却都是沉默的、静止的,在舞蹈的同时保持绝对静止。那是土地的疼啊,从根茎里向上蔓延的,在风里雨里阳光里,一棵树必须拼尽全力才能坚守住土地的疼痛。他用最饱和最浓烈的色彩去描绘树木的疼,描绘它们身下那片土地的痛,他一定是深深地深深地感触到那疼痛的。那疼也长在他的心里,是生命起始处的孤独,是交流的渴望,认同的欲望,是想从灵魂深处抵达,赤裸面对世界的渴求,却一次次走向峭壁的挣扎与失望。

我从他的身边走过。我伸手去握他的手。

就在那个云与风都迅速旋转的傍晚,我想我终于看到了疼痛。

我的朋友海棠说梵高的树木因为有思想,所以身体疼痛。

那么我的眼泪,也一定是因为心里有种渴望,有一个永远达不到的梦,才终会落下吧。

我想,一个人远离故土去远方流浪,那份对生命的好奇在根茎的起点上,也该是让人疼痛的喜悦。我们奋力想看清楚这世界里更多的风景,解开更多的谜题,我们想通过景色的不断变换来对抗孤独,我们渴望在远方接近爱情,驯服命运,然而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落败。可一个人又一个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还是不断地去尝试,去流浪,用脚步去一次次验证生命的价值。

原来这就是橄榄树的疼痛感啊,与喜悦并行的生长的疼痛。

正是因为这样的疼痛与喜悦,人们才会终于走到一起,去爱,去寻找,去流浪。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疼痛与喜悦,我们才会创作,会歌唱,会流泪。在追寻真与美的过程里,我们永远都在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