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8 岁的小提琴“学生”

 依木圣 2015-03-12

如果你不知道小提琴家潘寅林,不妨问问你的父母,他们多半都知道。当年,那首小提琴曲《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伴随一代人度过了精神世界极为饥渴的年代。上周潘老师回国举办了一场回顾演出,又重新点燃了我们的记忆。作者系 FM94.7 主播。


文 | 顾超


春节假期前夕,领导告诉我,有个采访任务要做,年初七晚上的直播节目要采访一位小提琴家,他在不久以后要举办音乐会。对于广播节目来说,这样的机缘并不少。沟通下才知道,嘉宾原来是潘寅林先生。


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后辈的广播人,对之前国内乐坛的掌故并不熟悉。印象中的潘老师,已经是上海交响乐团的老首席了。每次去音乐厅或者东艺看上交的演出,他都是头一个,以标准的姿势带动后面的演奏员。


有这个印象在前,之后才把他的职业生涯和陈钢先生的作品以及“红色小提琴”挂勾起来。当然,对于父母这辈人来说,潘老师的小提琴声,特别是那首《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伴随着他们度过了精神世界极为饥渴的数年。


视频:潘寅林演奏《千年的铁树开了花》




也正是因为当年阿克俭的这首作品、潘老师的演绎、加上那些五颜六色的塑料薄膜唱片以及广播台的传播,让当时的人们知道小提琴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我尽力去理解那种稀罕,但自觉永远无法感受到那种真切。


从下决心办音乐会,到音乐会正式举行,用潘老师的话说仅“短短四周”,恐怕年轻小提琴家也很难做到。就是这种已经将音乐作品烂熟于胸的霸气,才能如此“任性”。


初七那天直播,我们邀请了沈次农老师一并作客直播间,两位嘉宾侃侃而谈。许多事先未曾沟通过的细节也让人收获意外感动:一位听众留言,说起上交过去某位大提琴首席演奏员因罹患重病受到潘老师资助多年,我问起他,他只是淡然一笑。


“原来我的琴声还可以让人流泪感动,那我应该继续演奏下去。”举办这场音乐会,潘老师只是觉得要和更多人分享,重燃当年的那份记忆。或许我们这群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无法体会的,正是许多从文革岁月中过来的人们割舍不下的爱与痛。



小提琴家潘寅林(摄影:忻力)


撇开时代和感情因素,这场音乐会的曲目也诚意十足。开篇的《新春乐》和《新疆之春》,潘老师的音准和手指灵活度还是那么好!小提琴的技巧极为细致。通常随着年龄的上升,机能退化来得比钢琴早得多,然而无论是双弦技巧还是快速的段落,潘老都不落破绽。


当《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的旋律响起,全场瞬间安静下来。一曲过后,环顾周围的表情,脸上似乎都写满了感怀。作曲家陈钢和指挥家陈燮阳两位老朋友也在座,钢琴伴奏版的《王昭君》曲罢,陈钢也站起接受大家的致意。中场,观众们纷纷找陈钢先生合影,许多人都是在他的作品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下半场特意安排了几首西洋作品,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巴赫的《恰空》。难度技巧照理说不是潘老师这个年龄可以驾驭的,况且当年他学习这首曲子,真可谓“无师自通”:为了考入日本乐团,他根据谱子演奏了这首曲子,当时即获好评并被录用,之后并没有太多机会再接触这部作品。


直到前不久巧遇耄耋之年的林克昌先生,才把当年从一代宗师埃奈斯库那里学来的窍门传授给潘老师。他现场的演奏虽然并没有年轻人那种激情四射,速度也相对较慢,但句法清晰,速度音色多有变化,难以想象潘老师以 68 岁年龄重学此曲,完整度极高。


和潘老师接触,感觉他人好,琴拉得也好。我想,不妨落入俗套,以“德艺双馨”称之,毫不为过。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画报》旗下分类媒体靠谱

欢迎留言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