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曲家陈钢批评当前作曲的“闭门造车”风气

 刘沟村图书馆 2017-03-18


“青歌赛”原生态项目举行最后一场决赛,一位选手在文化素质测试时,把《苗岭的早晨》曲作者陈钢误答为何占豪。评委徐沛东在点评时说:“作曲家陈钢小提琴拉得非常好,他写了很多小提琴作品。”记者听后不由得一愣:陈钢确实创作了一大批小提琴作品,但就在昨天,陈钢与记者聊起即将在“上海之春”首演的小提琴协奏曲《红楼梦》时,还亲口对记者说:“我不会拉小提琴。”看来,评委徐沛东又“口误”了。

“有人拉给我听”

不会拉小提琴,为何能创作那么多小提琴曲呢?陈钢的解释很简单:“因为有人拉给我听。”他与何占豪一起创作《梁祝》时,俞丽拿随着他们的创作进展,不断地拉给他们听,“边听边改,这样就渐渐完善了。”后来,小提琴家潘寅林因苦于没有中国作品演奏,便求助于陈钢,希望他创作一些小提琴作品。“那段时间,我也是边创作,边让潘寅林试着拉,然后一起谈论怎样修改,这样才陆续产生了那一大批乐曲。”前年,陈钢和潘寅林再度合作,录制了《红色小提琴》专辑,畅销全国。

根据反馈修改

“不会拉不要紧,你在创作的同时,有人帮你把乐谱上的音符化为音响,等于是在提早进行二度创作。”他最近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红楼梦》时,也是与小提琴演奏家薛伟采取这种合作模式的。陈钢说:“我们边创作、边试奏,花了半年左右时间,完成了这部20多分钟的协奏曲,之后薛伟和我就在一些小型音乐会上试演,根据听众反馈和薛伟演奏时的心得,再进行修改完善。所以,虽然5月4日在‘上音新作品音乐会’上算是世界首演,但事先已经悄悄地演出了很多次了。”

切忌关门创作

话题一转,陈钢对当前音乐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风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作者,自己不懂乐器,又不去问,埋头创作之后拿出来的作品乐队根本无法演奏。这显然是他们不了解音乐三度创作的道理。”陈钢的创作过程,包含了曲作者的劳动、乐队的演奏和听取听众意见,缺一个环节,作品就不能算完成。从他的举例中可以看到,如今作曲家只会一度创作的现象相当普遍,由此还引起了曲作者和演奏员之间的矛盾。“这是关门创作的后果”,陈钢说。

“即使乐手能演奏,创作者还必须考虑听众能否接受的问题。但是,一些音乐爱好者经常对我说,现在的新作品走得太远了,我们根本无法听懂。”确实,有些作者刻意求新,在作品中滥用技巧,根本不考虑听众的感受,使普通听众对新作品心生躲意,这种现象已十分普遍。所以,陈钢认为:“不会演奏乐器不要紧,与演奏家一起合作,作品至少能站得住。”一些音乐爱好者也对记者说:“作曲家要多考虑听众的感受,多听听乐迷们的意见,这样才能使作品有基础。闭门造车的风气应该改一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