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州馆藏青铜器赏析

 RK588 2015-03-12
 

胶州地处莱夷之滨,出土了众多造型精美的商周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工艺精湛、技术娴熟、内容丰富,是我国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

【方鼎】商晚期 方唇,折沿,短边沿上有两拱形立耳,方腹向下略收,口大底小,底近平略下鼓,四柱足较高。鼎面的四角及四面的中部各有扉棱一条。鼎腹纹饰分上下两部分,上窄下宽,上部以扉棱为中线两边各饰有对称的凤鸟纹,下部以扉棱为中,两边各饰对称的饕餮纹,腹部以云雷纹衬底,底部有两组弦纹相交叉,每组各三条,平行分布,在底部中心形成四个菱形。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神器”,并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和随葬用礼器的制作,盛行一时。鼎也常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方彝】 商晚期 长方形器身,上扩下收,直口,斜腹,方圈足稍外撇,圈足每边都有一拱形缺口;器盖上小底大,造型为四坡屋顶形,盖顶有纽,纽亦为四面坡式。器身只在盖与腹各饰两道凸弦纹。

方彝内底铸有一组复合铭文,释读为“举女”。

方彝为一种盛酒器,流行于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






【提梁卣】 商晚期 侈口束颈,鼓腹下垂,圈足外撇。盖上有喇叭状捉手,并饰有一圈兽面纹,盖与器身锈结在一起,尚未打开。提梁两端铸有羊首,提梁上面饰有一组夔凤纹。腹上部中间前后对称各饰一浮雕小兽首,以小兽首为中线前后各饰一组对称的夔龙纹。圈足外饰一周云雷纹,梁盖腹均以云雷纹衬底。

卣,盛酒器,甲骨文有“鬯(音唱)一卣”的记载,《左传》也有“鬯一卣”的记载。鬯是一种用郁金香和黑黍酿成的祭祀降神用的高级香酒,因此卣应是专门用以盛秬鬯的。

此卣的提梁与器身连接的,但又能活动,其铸造方法应为分铸。其具体铸造方法,大概先将提梁铸成,然后将提梁嵌放在卣的主体范上定住,与待铸卣体的衔接部位套嵌在一起,中间用范料隔开,这样,先铸的提梁和卣体就能套铸在一起,这是古代铸工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发明创造。





【“父甲”爵】 商晚期 爵为饮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长流尖尾,直腹,圜底,三棱足外撇。口部有两柱,柱顶作蘑菇状,上饰三道弦纹。流外侧面饰有蝉纹。腹部饰有以云雷纹衬底的兽面纹,腹侧有一鋬,鋬上饰有一兽首。在鋬内的腹壁上铸有铭文“父甲”二字。

商代贵族流行饮酒,并往往举行隆重的仪式,因此,在商代晚期,青铜酒器种类繁多,有爵、斝、觯、觥、壶、卣、罍、觚、盉、尊等等,青铜爵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举父癸”爵】 商晚期 长流尖尾,直腹,圜底,三棱足外撇。口部有两柱,柱顶作蘑菇状,上饰有涡纹。腹部饰以扉棱为中线左右对称的兽面纹,以云雷纹衬底,下饰一圈涡纹。腹侧有鋬,鋬上有一兽首。鋬内的腹外壁上铸有铭文“举父癸”。




【“妇”簋】 商晚期 侈口, 腹略鼓,圈足稍外撇。口沿下饰两组以浮雕兽首为中线左右对称的兽面纹。腹外侧铸有对称的双耳,耳上部饰兽首,下部有珥形饰。圈足外饰有四组以短扉棱为中线左右对称的兽面纹,簋内底刻有铭文“妇”字。

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期,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随葬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根据史料记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父己”尊】 商晚期 侈口,鼓腹,喇叭状足稍外撇。腹中部饰以云雷纹衬底的兽面纹,其下饰两道弦纹。尊腹部的兽面纹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兽面纹正面是对称的夔龙纹,两侧两角向内卷,角下有双目,再往两侧是左右展开的躯体,上有曲张的爪。内底铸有铭文“父已”二字。

尊是用于盛酒备酌的器皿,常和勺、斗合用,古代青铜器铭文中也常把“尊彝”作为青铜器的通称。



【觯】 西周 侈口,束颈,鼓腹下垂,高圈足外撇。器身素面。



【戈】 西周 长援,平脊,前锋作弧形,内刃微弧,援背较直,援中有血槽,在援的后部饰有兽面纹。短胡,上有一方形穿孔,上阑突出一齿,长方形内。

青铜戈是中国青铜时代常用的兵器,它有横刃前锋,垂直装柄,在战争中能够大范围内挥击,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其内刃用于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具有极强的杀伤性,尤为适宜于在战车上进攻时使用。缺点是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来成为仪仗兵器。在古代,戈和干合称“干戈”, 用作兵器的统称。



【戈】 西周 长援,上刃较直,下刃微弧,凸脊,前锋较尖,胡上有一个长方形穿孔,有阑,长方形内上装饰有勾连云纹。





【戈】 东周 直援较短,平脊,前锋较尖,胡上有一个长条形穿孔,长方形内后部为弧形,援和内之间有阑。

戈头的形制很多,大致可分为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等。戈头的形制是在实战中不断发展的,商周时期的銎内、曲内戈由于在相互钩挂中容易脱落,因此逐渐淘汰。直内的戈头、援和内之间有阑,并增加了胡,与柲结合得最牢固,因此得到发展。



【戈】 战国 长援,援中有脊,锋较尖,长胡上有两长方形穿,下阑突出一齿,内为长方形,内端向里倾斜,内上部有一穿孔。



【剑】 东周 剑锋较尖,剑体有凸起的脊,两面都有利刃,菱形剑格,剑茎为圆柱形,茎的末端有圆形的剑首。



【剑】 东周 剑身较长,双面开刃,剑脊纵贯剑身,自剑格向上端渐内收至前锋较尖,厚凹字形剑格,圆实茎,剑柄部分有双箍,剑首为圆形内凹。



【甬钟】 东周 钟体为合瓦形,柱状甬中空,有干有旋,干上饰涡纹和鳞纹,旋为扁环状。鉦、篆间以阴线纹界隔,枚之景部钝圆,篆鼓部饰阴线卷云纹。

钟是古代祭祀、宴飨时用的乐器。钟的节奏感强,它既能能表达人们的欢乐喜悦,又可以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齐优美;在练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军威。《诗经》中有不少诗篇都记载了钟的演奏。如:《关睢》:“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阶、音律的认识日渐完美,作为乐器的铜钟的制作也越来越精致,钟的家族逐渐发展出铙、钲、鎛、铎、铃等种类,它们的杰出代表就是将若干个不同振动频率的钟组合在一起的编钟。编钟的演奏,是将成系列的铜甬钟或铜钮钟悬挂在木架上,用木槌击奏出动听的乐曲。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编钟常与编磬组合使用,“金石之声”中的“金”就是指编钟,“石”指编磬。

钟和鼎一样,也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钟鸣鼎食”就是权势地位的标志。悬挂编钟,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规定:天子宫悬(四面悬钟)、诸侯轩悬(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两面悬钟)、士特悬(一面悬钟)。



【壶】 汉代 侈口,束颈,溜肩,圆腹,圈足。肩部和腹部各饰有凸起的带状纹一周,肩两侧各有一带活环的竖系,高圈足素面稍外撇。

“壶”字在金文中就像是一个有盖、腹部略鼓,两边有系的容器。《诗·大雅·韩奕》云:“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指酒),以迎王师。”郑玄注:“壶,酒器也。”这些记载都可以证明壶是酒器。而《仪礼·特牲馈食礼》:“壶濯及豆笾”又证明它兼有盛水之用。青铜壶造型多种多样,其有方壶、扁壶、长颈圆体提粱壶、细长颈圆腹壶、瓠形壶等等,青铜壶使用时期长,上起殷商,下至秦汉,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制也不断变化,汉代铜壶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样式,圆壶称为钟,方壶称为钫,成为生活日用器物。



【洗】 汉代 侈口,宽折沿,鼓腹渐下收,矮圈足,平底。腹部有数周弦纹,两侧各饰有一兽面纹。

洗,一般为盥洗用器皿。《仪礼·士冠礼》:“设洗直于东荣”,东汉郑玄注,“洗,承盥洗者弃水器也。”



【印章】 汉代 龟钮,正方形印面,刻有“室(侄)孙邑”三字,为阴刻篆文,龟作昂首状。

中国印章历史悠久,盛于秦汉,大都以金、铜、玉等铸、凿而成,它是我国古代作为凭证的信物。印章起源跟商品社会的出现、跟社会需要交流关系密切。不相识的人相互怎样取信?只有凭信物,印章于是应运而生。所以古人说:“印,信也。”

印章在古代社会中虽不能和青铜器、礼器相比,但地位也很重要。古代铜印,是印章的起源,其印制古朴,用料特殊,不易损坏,便于长久保存。汉代有官印制度,且对玺印的文字数、官职名称、特别是对印之材料、绶带、钮制都作了规定。





弘扬民族文化 品读古埠春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