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理论】随心诗话——大写意语感的建立

 秋雨书轩 2015-03-12

【诗词理论】随心诗话——大写意语感的建立

发布者: gongqingxia

摘要:  本诗话着重于诗歌写作理论的论述,这套理论的建立结合了近年来我个人从事诗歌写作教学的经验,属于我个人实践的总结。版权属于我个人所有。故此有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为三篇。一 语感篇 二 章法篇 三 ...


新诗大观论坛-古韵回音

随心诗话

--------大写意语感的建立

文/目空一切

  本诗话着重于诗歌写作理论的论述,这套理论的建立结合了近年来我个人从事诗歌写作教学的经验,属于我个人实践的总结。版权属于我个人所有。故此有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为三篇。一 语感篇 二 章法篇 三 基础补充篇。

一 语感篇

  对于诗歌的语感,一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正因为是其笼统,所以导致了众人对诗歌语感的认知不同,也特别让新人感觉云山雾水,摸不着边际。

古寺依山松叶翠 钟楼临水雪荷香

古寺青山松叶翠 钟楼碧水雪荷香

  请看,这两联的不同。一个是依山,一个是青山;一个是临水,一个是碧水。其实,如果细心一想,虽然古寺青山没有明写两者是依靠在一起的,但是却可以通过想象感受到,古寺是依靠着山势而建造的,同样钟楼碧水也是这个道理。

  在国画里,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是:一张白纸上,只画上寥寥的几件事物,比如,画虾或者鱼是从来不画水的,可是你却能够感受到虾或者鱼在水里游动。故此,从中引申出一个诗歌语感的概念。大写意语感。

上面的第二种,既属于大写意语感。而第一种,在意思上更侧重于强调前后的连接性,就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故此命名为流水式语感。这两类语感的差别就在于是否使用了动词。大写意语感是不需要动词的,它的动作可以从多个意象直接组合的本身想象得来。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个就是典型的大写意语感。现,再举几个例子如下:

杜甫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王维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括号中,都属于大写意语感的句型。未有括号的都是流水式语感句型。

  熟知诗歌典故的人,一定知道推敲的故事。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其实,在某家看来,这是很简单的问题,根本不需要推,也不需要敲。直接依照大写意语感的理论,修改成 ”宿鸟池边树,山僧月下门。“就可以了。修改之后,在意思上留给人想象的空间更多,相对更加深邃。此所谓古人不知大写意语感的理论,故有推敲一举,一笑。

   一般一首诗歌里,多数语句都是使用流水式语感的,在我们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某个地方应该使用哪一个字的选择,也就是平时说的炼字,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过程。有了大写意语感的理论之后,每当我们面临此种抉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避开动词的选择,而将这个具体的动作留给读者去回味和想象。这也就相应 增加了想象的空间,味道也就相应增加。

  经常有人,觉得自己的作品,写出来顺口无力,原因在什么地方,首先就是语感。明白了大写意语感的理论以 后,当自己作品里的动词过多的时候,就需要考虑用其他词性的词语去替换,首选名词。不强求使用绝对的大写意语感句型,但是你的语感要倾向于大写意。说白了就是少用动词。

二 章法篇

  说到章法,爱好诗歌者,多知道起承转合这四字诀,却不知道到底怎样才是起承转合,结果写出来的句子好像七巧板一样,似乎这样排列也可以,又似乎那样排列也可以,总之表面看起来也是符合起承转合的。呵~最常见的就是颔联与颈联可以调换的情况了。

  其实起承转合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什么是层面?每一联就是一个层面,例如写风景,就都是风景,那么风景就是一个层面,这一联就都是风景。写感情,那么就都是情感,这个情感就是一个层面,这一联也都是感情。这些也可以用虚实去分类。

   首联是起,出句与对句都应该是一个层面的事物,颔联是承接,既然是承接,那么就应该继续在首联的层次上,做出进一步的阐述。颈联是转折,不同层面上的延续就是转折。例如前面景物,后面抒情这个是转折,前面是虚写,后面是实写也是转折。(当然你将抒情议论放在前面,将景物故事放在后面也可以。)

  尾联是合,什么是合,合就是指一首诗中两个层面的东西在尾联都有所体现。最常见的就是就是尾联的出句和颈联是一个层面,结句与首联和颔联是一个层面。

  现试分析几首作品如下: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议论领起.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接着首联的意象继续议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转到具体的景物上,属于大写意语感的句子。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出句眼前景物与感慨的并存,对句回到议论。

  再看:

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首联颔联都属于议论,都不是眼前的东西,属于虚写。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颈联转到现实中的景物,属于实写。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尾联出句,虚实兼有,对句虚写,回到议论的层面。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例外,理论是在不断的摸索中渐渐总结出来的,不可否认前人的作品里也或多或少存在许多不符合这一原则的作品。

  关于虚实层次的说法,也是符合黄金分割率的。在律诗里,两个层次所占篇幅的比例大致也等于黄金分割率就是5:3,因此在写作的时候,也常常看看,自己的作品两个层次的篇幅是否等于这个比值。

三 基础补充篇

  古典诗歌的对仗,如果从词性的角度去解释,会很复杂,这里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来进行阐述--------结构说。

词语可以分为三个结构。主语在前,主语在后,并列结构,举例如下:

  主语在前:月明 ,风吹。天高,海阔。等

  主语在后:明月 清风 蓝天 大海 等

  并列结构:日月 山川 天地 朦胧 寂寞 等

  古典诗歌在对仗的时候,其实只需要词语结构相同就可以了。

  

  三平尾,三仄尾的问题,在近体诗基本定型的中唐以前是很常见的。在这以后,相应就较少。一般在写做的时候,如果让自己的语感在朗读上更具古朴幽深或者铿锵的味道,可以使用三平尾(只适用于五律)和三仄尾,这一点,在王力先生的格律入门教材里也曾有论述。

  在五律和七律里,三仄尾很常见,而三平尾多见于五律。

  三平尾的现象,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三仄尾的现象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