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话的灯火传递 夫子书话

 caodaye 2015-03-12
   三十多年前(1980年),我的高中同班同学,也是大学时的室友成佳刚君,买回了一部三联书店版的《晦庵书话》,我借来读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书话”,但是说老实话,当时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兴趣。盖因那时候我的全部热情和心思,都迷在普希金、雪莱、海涅的抒情诗以及莎士比亚、白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上。佳刚君毕业后辗转在好几座城市里担任地方官员,不知道那部《晦庵书话》是否还在他的书架上。
  上个世纪90年代里,我对逛旧书店和书话写作,曾经一度表现得十分积极。恩师徐迟先生知道后,把他的几位老朋友题签赠给他的一些书话集,从书柜里一一翻找出来,转赠给了我,其中有冯亦代的《书人书事》、《听风楼读书记》,杜渐的《书海夜航》,何为的《小树与大地》(这本散文集里收入了一辑短小的书话文字)等,还有叶灵凤的三集《读书随笔》,这是范用先生送给徐老的。叶灵凤是徐迟先生40年代在香港时的老朋友,是一位博览群书的“书志作家”和藏书家。徐迟先生把叶灵凤这类以写书话擅长的文人称为“书志作家”,大概是从英文对应翻译过来的一个名词,也就是我们惯常说的书话作家。徐迟老师鼓励我去“博览群书”,但是对我迷恋书话写作却极不赞成,他在给我的第一本书话散文集《剑桥的书香》写的序言里就说过,这类文字,只能算是“文饭小品”,偶尔写一点是可以的,但不能当作安身立命的东西。他的意思是:这类文字终归没有多少“原创”成分,写得再多也是“二手的”。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我刚刚燃起来的那一点书话热情,顿时就被浇熄了。在这之后,沪上出版家、友人王为松君也提醒我说,迷恋旧书,不利于健康,最好少去碰那些玩意儿。于是,我不仅对书话写作顿时意兴阑珊了,而且对旧书和旧书店,也有赶紧金盆洗手、退避三舍的想法了。
  但是书虫馋书,积习难改。此后的二十多年来,无论在哪里,一看到旧书店,仍然忍不住会走进去瞄上几眼;一看到书话类的集子,也还是愿意翻一翻、读一读的。当然,这个时候,我对自己是有“警惕性”的,我会尽量掌控着自己,不要陷入一种迷恋旧书的趣味主义里,而在这上面耗费太多时间。
  孙卫卫君,可以说也是一位超级书迷和书虫。他的博客日记,虽然不是每天都贴,但是从每篇博文里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书,几乎是他须臾不离,而且最为津津乐道的生活必需品。这也许是从小就养成的“敬惜字纸”和勤奋好学的美德。喜欢书,爱读书,而且会读书,是孙卫卫君给我的一个整体印象。他的博客文字,也多半都是“书话”。他的书话,每篇文字都不太长,但是平实、熨帖、简洁,甚至还带有一点“小清新”。他的《喜欢书一编》初版问世时,我曾写过这样一小段“推荐语”:
  “唐弢先生认为,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再加上一点抒情的气息。这几条原则几乎已经成为现代书话散文的"经典"和"定论"。孙卫卫的《喜欢书》,正是这样一些姿态缤纷、气息淡雅的书话散文的结集。我很喜欢孙卫卫的这类书话。这些文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不枝不蔓,不飘不野。不刻意追求什么高深,清浅而有韵致,字里行间飘逸着一种淡淡的书香。这本书从书衣、开本、版式、字号、配图,等等,也都符合爱书人的普遍趣味,素朴而雅洁,可谓书话散文书丛里的逸品。”
  现在,《喜欢书二编》也要付梓出版了,我有幸先睹文稿,我觉得,上面这段文字也依然可以用来描述我对收入二编里的同样是气息淡雅、文字平实的书话文字的感受。
  抗战时期曾经和英国诗人衣修伍德一起来过武汉,在武昌昙华林住过一段时间,而且留下了诗作的著名诗人奥登,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大意):当我们阅读一位有学识的批评家的文章,有时候我们从他的引文里所获得的教益,要比从他的评论里获得的教益更多。有人觉得奥登的话有些刻薄,我却比较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对于书话作家也是如此。能够用引文的方式,发现和揭示一本书的精华与潜藏的美质,提醒读者并使他心悦诚服,由于自己的错失或者没有很好地阅读而忽略和低估了某一本书或某一个作家,应该是书话作家和书评人的职责之一。唐弢先生所谓的一点事实、一点观点,大致也是指的这点“职责”吧。
  孙卫卫在这本书的后跋里,也说到了他对书话文字里的引文的看法:“有些话,我原原本本抄了下来,希望读者和我一同分享思想的张力和文字的魅力”;“我摘抄的很多内容,你认真读,多多少少都会受益”。这些话亦洵为真诚和公允之言。因此,可不要小看书话和书评文章里的那些引文,你引出的是一些什么文字,那也许正好是对你读书的目光、识见、趣味、鉴别能力的考验。爱书人之间还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只要给我看一看你的藏书,我就会知道你是怎样的人。卫卫也援引了梁文道先生的话说:“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就是这个人。”那么,读一读这本《喜欢书二编》里的清清爽爽、浅浅淡淡的文字,再看看他平时喜欢购买、阅读、收藏一些什么书,就大致可以明白,孙卫卫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这些看似随意的文字,虽然大都是只言片语,却是我对生活的态度,我是认真的。”说得很好。
  记得孙犁先生曾说,他早期买书,就是按照鲁迅先生日记里所记的“书账”线索做指引的,这样可以避免盲目和走弯路。卫卫的这本书,无疑也给一些不知道怎么选书的读者提供了一些书单线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