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行综合特色疗法理论的依据

 guoguoli 2015-03-13

                                                         转自《中医疑难病治疗中心》

    五行综合疗法系列方剂,运用祖国医学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和交互抑制的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利用脏腑气机清浊升降的圆运动生理;采用中医经络循环与圆道,营卫循环与圆道,于人体生命科学的重要关联,结合人体气机圆运动进行神经系统疾病辩证论治。

五行与自然

五行与人体

       

 

 

五九

官窍

惊骇

荧惑

小肠

五脏

湿

长夏

肉四肢

舌本

太白

西

大肠

皮毛

悲忧

膀胱

耳二阴

惊恐

    这一归类表,有纵横两种联系,横的联系中,一般是“同气相求”,有助长的关系;但是“亢”则“害”也可能有损害的关系。如甘能补脾,但也能产生湿热,使气机壅滞而害脾。纵的联系即是生克乘侮关系。五行的生克价值在于有更多的辩证法思想。它说明了事物之间互相助长和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具体分析矛盾是怎样对立又怎样统一时,五行学说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这种多因素的关系,以生、克的矛盾来谈,可概括为生我,克我,我生、我克四种关系,所谓相生即滋生、助长之意,相克即克伐、制约之意,五行的生克关系见下图:

 五行综合特色疗法理论的依据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自然界的一切事,都是在相生相克中维持动态的平衡,这在人体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五行综合特色疗法理论的依据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① 金克木─向东(我克);金生水─向北(我生);火克金─向南(克我);土生金─向西(生我)

    ② 以金为例:木、水、土、火如此类推……。

    ③ 凡克我的方位即是不适应我的方位所以异地换方向睡眠均不佳。

清浊升降的圆运动生理

    清浊升降是人体气机圆运动的核心,升清,谓升其清阳;降浊,即降其浊阴,“清阳”与“浊阴”皆为体内的水谷精微所产生,其清轻升发部分是为清阳,浓浊降泄部分则为浊阴,浊阴既包含较重浊的营养物质,也包括体内产生的糟粕,正如《灵枢阴阳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清升浊降总的规律是清气注阴,藏于五脏,浊气注阳,行于六腑,清中有浊,又复下降,浊中寓清,遂再上升,不外乎清者升,浊者降,如是则气血相顺、营卫不悖。总而言之,升降出入是脏腑气机运行的主要形式,有升降才有出入,升中寓有降,降中寓有升,升清降浊也即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清气所以能升,浊气所以能降,皆有赖于五脏的上升功能和六腑的下降作用,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即是升清阳降浊阴对人体生理意义的精辟概括。

    清浊的升降出入是一个圆的运转过程,如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水谷通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在小肠泌别清浊,其清者上输心肺,而后运布周身,其浊者降至大肠而出体外,肺将清中之清者布散于周身,清中之浊者下输于肾,其中,浊中之清者又复上输于肺,浊中之浊者则下趋膀胱排出体外,正如张景岳所说:“浊者之清者,自内而出,故上行,清之浊者,自外而入。一上一下,气必交并,二者相合。”

    其它,在呼吸吐纳功能上,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同样构成一个呼吸圆周,此外,心肺之间的气血升降,肝胆之间的清汁升降,无不是圆的运动形式。以上说明中医运动不仅体现在经气、营卫气血的循环方面,还体现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之中,足见圆道在人体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五行综合特色疗法理论的依据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经络循环与圆道

    人体的经络循环无论十二经或奇经八脉都呈现着圆的循环,(《灵枢经脉》) 即言经气从肺经发出经过十二经的循环又复注于肺,说明经络的循环呈现着圆的往复。经络循环的圆道,精髓在于天的圆道相应,如﹙《灵枢五十营》)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血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即言经脉之气运行一周历经二十八脉,和天体运行一周历经二十八宿相应。经络循环之圆道与天道之圆相应,体现了人与天地共脉搏,与日月同呼吸的圆道关系,一昼夜经气循环一周与天之圆道相应,最佳的呼吸数应为一万三千五百息,比今人呼吸次数约慢一倍,符合今人摄生的标准,说明人体这个小圆跟随宇宙日、月运行这个大圆旋转着,有着“生死与共”的联系。人体这个小圆道和天地这个大圆道相应,于人体生命科学有着重要意义。

营卫循环与圆道

    营卫气在人体的循环同样是呈圆道的,同样是首尾相贯的圆周循环,其中,从“太阳出”最后又“复出太阴”说明营气的循环仍以圆周运动的形式进行。关于卫气的循环,《灵枢卫气》言:“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指出了营卫气相随、循环往复的圆周运动。

    又,阳气行于阳则三阳经卫御功能增强,行于阴则三阴经卫御功能增大。卫气在人体中最大的功能便是行于人体外表及内脏,起到温煦作用。如《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薰于肓膜,散于胸腹。”其次便是卫气与人体的免疫机制密切相关,卫气除具有加强人体的屏障作用外,还具有与深入的邪气搏击的作用,因此和疾病的发病学关系密切。如《素问?疟论》说:“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

人体气机圆运动

    一、 人体气机圆运动规律

    中医圆运动的精髓在于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是在《周易》圆道的启导下产生的。《周易》圆道体现着事物的循环往复和宏观世界的周期性循环。天道如此,人道岂能例外?人体脏腑气机升降运动是《周易》圆道的体现,反映了圆运动形式(图18—1,18—3)。这个圆运动是以脾胃居中,心肾分居上下,肝肺各居左右的圆道。该圆运动和《周易》文王(后天)八卦相吻,故心应离卦,肾应坎卦,肝应震卦,肺应兑卦。中医气机升降圆运动是脏腑气化的表现形式。

    (一) 心肾是升降的根本

    肾是升降的启动力,所谓坎阳发动,肾水温升则脾转肝升,于是水升火降,坎离交泰。从而完成左阴升,右凉降的气化圆运动形式,也即在肾阳命火的发动下,中土枢轴转动,致使肝脾温升而心肺凉降。其中,肾水本应下沉,之所以能上济心火,是因为坎阳的发动;心火本性上炎,却反下降,又是因为肾水的上济,以阴阳互根之理矣。圆运动中心肾水火的升降,体现了坎离交泰、水火既济的易理。肾、命之火乃坎中之阳,为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即两水中之真火,为人身火种,圆运动左半圆之温升全赖此一火种。心阴为离中之阴乃一阴含于二水之中,为人体之真水,得坎水之济,始能下荫,圆运动右半圆之凉降,全在于此。如阳虚火衰,坎阳无力发动,肾水不能温升则肝脾失煦而不转;或心阴亏耗,心火上炎,肺胃失荫则弗能凉降,如此,整个升降运动势必停滞。因此,心肾实为升降圆运动的根本。

    (二)脾胃为升降之枢轴

    升降的化源全在脾胃,脾胃二者一为阴土本湿,一为阳土性燥,燥湿调停,中气得以化源,中阳发动枢轴能运转,脾升肝才能升,胃降肺始能降。如中土失运,气虚脾陷,或胃燥气逆则升降失职,势必导致四轮不转,正如前人所言:“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降,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如此。”因此,圆运动枢轴的转动不仅赖坎阳的发动,其中,中土的健运也是升降的关键。

    (三)肝肺是升降的翼佐

    肝肺是升降的翼佐,肝肺—为藏气,肝肺的升降实际也就是气血的升降,肝肺一左一右,犹如两翼一样。肝主升发,肺司肃降,故左半圆的温升需赖肝木的温升,右半圆的凉降必依肺金的顺降,如肝肺气机失调,必致气血逆乱,则升降悖逆,足见肝肺在升降圆运动中的翼羽作用。

    上述说明,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是一种气化运动,取决于心肾水火的平衡,脾胃燥湿的调停,以及肝气血的协调,三者共奏气机升降圆运动之功。

    二、人体气机圆运动的临床应用

    脏腑气机圆运动在辩证诊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圆运动进行辩证是辩证论治中的一个值得开辟的新领域。

    (一)左半圆升机失常的辩证论治

    圆运动以左半圆肝脾肾主升,右半圆心肺胃主降,影响升降失职主要为脾肾,而起决定意义的又在于肾。临床上肾阳式微坎阳不能发动,必致脾陷胃逆、肝木不版本号,故许多情况下,脾虚升陷,单纯补脾力弱效差,若兼以补肾则效力倍增。这种情况用理中汤如再加附子则效如桴鼓。即前贤所谓“补脾莫若补肾”之意也。

左半圆升机失职,临床常出现一组谓之“水寒土湿木郁”,即肾阳虚、脾湿水泛,肝气郁滞不升的综合症状,证见畏寒肢冷、头昏腰酸、浮肿便稀、食少纳呆、神郁寡欢,舌质青苔白腻、脉沉弦、两尺无力等,应予“暖水、燥土、疏木”治之。由于肾阳虚衰导致肾寒脾湿、已土不升及水木俱陷,故应湿补肾阳、健脾运湿及疏达肝木予以纠正。

    (二)右半圆降机失常的辩证论治

     右半圆的降机由心肺胃组成,胃为戊土(燥土),脾为已土(湿土),胃赖心血所荫,脾湿所濡。正常情况下,燥湿调停脾升胃降,则右半圆能正常右旋。如心阴暗耗,心火上炎不能下荫,则易导致胃燥上逆,胃逆则肺气不降而呈:“火炎胃燥金逆”病理,临床出现心烦失眠、心情不畅,干哎胃胀、鼻干、胸部不适等综合证。发展下去则可出现干呛咳逆等证,治疗原则为“清心润土凉金”,如竹叶石膏汤之类可以调复。又如有的情况下,胃逆不降,除用瓜蒌、半夏开结降逆之外,酌加黄连却显奇效,此因根源在心,所谓治胃莫如治心故也,上述说明右半圆降机失职和心肺胃密切相关。

    综观上述,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导源于《周易》圆道理论,发展于《内经》,对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附天人合一(圆归正转)读后感及悠然生答疑

非常感谢您的贴子!这是圆运动理论,我看到的最好最实用理论篇章。能否告之出处?以便更深的交流。。。谢谢!

一、肾是升降的启动力,所谓坎阳发动,肾水温升则脾转肝升。

    在临床中,脾阳不足,不能左化营血,造成血虚者,多用温润之品补坎中之阳来推动以助已土左升滋化血液。

二、脾胃为升降之枢轴,脾升肝才能升,胃降肺始能降。

    见肝之病,先实脾土者,缘于脾升能启肝木之升,以利疏泄。胃不和则卧不安者,缘于胃失降而肺气不能降敛,肺气失敛则阳气不潜藏于坎水,阳亢于上则不眠矣。

三、肝肺是升降的翼佐

肝木为升之始,肺金为降之始。为四轮升降之翼,载动升降之机。圆运动失偏之因常从中寻。

   肝木肺金为升降之机。肝木为春,主发泄,主升生,人气之升,由此而升发。肺金为秋,主降敛,人气之降,由此而降敛。

   脾土胃土为升降之关。脾胃位于中洲,旺于四时,升降必经于此。

   坎水为升降发动之源。坎中一阳为升之源,两阴则为降之源。

   心为在圆运动中没发现有太多的价值。心为人君,君病则死,故心无病。百病皆由心包代之。

       问: 看到先生诊所的太极图,感觉文中所说的圆运动左半圆宜温升,与先生的“小柴胡加姜附汤”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右半圆宜凉降,与先生的“加味生脉理中汤”存在对应关系,但又不知感觉是否正确,特转帖过来,请先生指正。

    悠然生:

如是 人体之气 左升右降   前升后降

有思考领悟 很好!

问:

谢谢先生解惑。

先生的《健康通论》是从前升后降谈的,再麻烦先生简单谈谈 左升右降 与 前升后降之间的相互关系好吗?

悠然生:同理 方向不一样而已。

自注:人体之气 左升右降   前升后降,均理同于“温则阳化气,而下阴升;凉则阴成形,而上阳降”,简称“阴升阳降”。

                                   中医特色治疗疾病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要生病,何况今天的人们,山珍海味,能吃的敢吃,不能吃的也敢吃,生病就更难免了。据现代医学的统计,人类所患的疾病是越来越多,而西医真正能够治好的疾病好像还 没有。所以我们老百姓就很担心,一句流行的口头语可以反应出这种心态:"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一旦有了病,轻则耗财受痛,重则折生陨命。

  中医是怎么来认识这个"病"的呢?我们来看"病"的造字。"病"由"疒"和"丙"组成。"疒"的甲骨文是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样子,是病的本字。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丙"字呢?"丙"字的甲骨文没有上面 那一横,象是古人烙饼用的鏊子,烙饼要用火,所以丙就被引申指火。"丙"字发展到篆文的时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了。《说文?丙部》讲:"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 一入冂。一者,阳也。"丙上面这一横,《说文》解释为阳气,那冂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冂就是远郊区的意思。也就是说,阳气离开我们,到远处去了,这就是丙,发生在人身上,那就是病。

你看,不管"丙"字怎么解释,它和火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病和火,病和阳气是分不开的。中医理论认为,病就是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地发挥它固有的 功能了,就是阳气不能正常地收藏了,这就是病的本质。而治病,其实就是在围绕着人体的这个阳气在作文章,说得通俗一点,治病其实就是在护卫人体的阳气。

  中医理论对疾病本质的论述,可谓入木三分,精彩绝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是什么呢?刚才讨论过了,阴是阳的蓄积状态。蓄积的阳在内藏 而不出,是守家的,所以讲阴在内是阳之守也;还没有蓄积的阳气则在外,它的功能是把能量聚集起来,把能量变成蓄积的阳,也就是把阳变为阴储存起来。这个在外的阳,就像出门在外打工的民工, 挣了钱都要带回家的,所以讲阳在外是阴之使也。阴阳虽然分而为二,其实是讲了同一个阳气的两种不同的状态,本质上是一家人,是一回事。所以,阴阳和谐,就是阳气的运化正常,就是健康;阴阳 不协调了,就是阳气的运化出了问题,就是疾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讲:"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人体的阳气一定要以收藏密固为最重要的原则。如果阳气太要强,一味发散,不知收藏,那就好比败家子挥霍家产一样,人体积攒的阴气就会因此散绝。而一旦阴阳离决,生命也就结束了,就好 比挥霍一空,家破人亡一样的道理。

  

因此,中医在治病的过程中,时时都在顾护这个人体的阳气。人活一口气,活的也就是这个阳气。从中医 治病以顾护人体的阳气为主,又让我们想起了最原始的生命病毒。中医讲,生命就是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病毒就是火。只不过病毒这个火,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正火,而是一种邪火,是要驱除出去 的。自然界中,什么能灭火?水能灭火,水性寒凉,所以治疗病毒引起的发烧发炎,都需要用寒凉的药物来扑灭这个邪火。然而人体正气也是火,扑灭病毒邪火的同时,人体正气之火同样也会遭到伤害 。感染病毒引起的疾病难治,就难在这里。这就需要掌握一个火候的问题,既要把病毒邪火扑灭除掉,又要尽量减少对人体正气正火的损害。中医治病是在时时顾护着人体的这个阳气,有这条原则做底 线,所以才能驱邪而不伤正,才能两全。

  西医碰上病毒性疾病,那几乎完全没有办法,只会用抗生素和激素。抗生素一派寒凉,大剂量应用,病毒邪火与人体正火一同都被重伤;激素则扇风点火,耗散人体正气,与抗生素合用,无异 于雪上加霜。这一点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非典患者因为接受了大剂量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疗,最终造成了股骨头坏死,再也不能正常地行走,令人心疼。然而,我们不能去 怪西医,没有全体医务人员的舍身相救,非典也不会那么快地平息下去。我们只能叹息西医理论的浅薄,因为西医根本不懂得要顾护人体的阳气。在中医看来,这种后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是我们这 个社会被西医欺骗得太久了,反而不信中医了。

  中医治病法则

  中医治病,还是用疗效说话。由于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如西医的冲击,如庸医的败坏,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失去了信心。这只能说,这些人对中医不了解。事事有因果。如果说"有效 "是中医的果,那么,中医的因就是:在哲学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预防、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单就治病法则来说,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处处充满了科学精神。

  

中医治病分为内治和外治两种。内治即内服汤药、丸、散剂、膏药、丹等剂型以治疗疾病。外治则为通过针灸、按摩、熏洗、敷贴、涂擦等方式刺 激体表的局部而治疗疾病。内治外治,都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中医的治疗法则。

  平衡阴阳治疗法则

  中医认为,生病是因为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要恢复健康,就要恢复阴阳平衡。平衡阴阳是中医最根本的治疗法则。其主要包括"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这两个方面其实就像"劫富济贫"。

  (1)有余就是"亢盛"。寒为阴、热为阳。如阴阳一方亢盛,就会出现"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对此,我们是有体验的:冬天阴盛,所以寒冷,夏天阳盛,所以炎热。天人一体。人体也是如 此。当人体出现寒热的病症后就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一法则生活上就有印证:饭菜凉了,热一热,杯子里的水太烫了,加点凉开水进去。

  (2)"不足"则为虚衰。如果阴阳一方出现了虚衰,亦可引起寒热之象。阴虚则热和阳虚则寒。阴虚不能制约阳,导致阳亢盛而热,同理,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亢盛而为寒。就像火炉上烧 水。水过热,并不是火大了,而是水少了,水热其实是虚热;水过凉了,并不是水多了,而是火小了,水凉其实是虚寒。这就是虚热和虚寒一个例证。这个例证在水而言,表现为过凉或过热,那么,在 人体而言,又如何表现呢?

  水的虚热在人体而言,就是阴虚,阴虚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发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水的虚寒在人体而言,就是阳虚 。阳虚主要表现为怕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者渴喜热饮、自汗、小便清长或者尿少浮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脉沉迟无力、神疲乏力、气短等。虚寒虚热、阴虚阳虚都是虚,都是不足,要 维持平衡和常态,就要"虚者补之"。

  如何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水过热,则要加水,这就是壮水之主,是阴虚火旺的应对方案;水温偏低,就要加大火力,这就是益火之源,这就是阳虚寒盛的解决 办法。

  北京中医疑难病治疗中心神经精神临床科研组汇聚多位著名神经科专家、国内名老中医、神经学科博士,依据神经精神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经几代人临床实践与大量实验、形成了系统 的本虚标实理论,以安神解郁、化瘀熄风止痛为主要治疗大法的临床辨证治疗体系,对中医治疗疾病进行深入系统的基础研究。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平衡阴阳"法则 ,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创立神经平衡疗法。即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研究手段,在对神经精神疾病作出明确的现代医学定位、定性、定量诊断的同时,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进行分析 、分型和治疗研究。以病为纲、病证合参,以充实临床诊断的完整性和治疗的全面性。在临床上,注意把传统中医学的宏观辨证论治与现代科学的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如将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免疫 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的精细诊断技术运用于临床研究中。充分挖掘了祖国医学的宝贵经验,膏、丹、丸、散,内、外合治,根据病情辨证用药,以中医为主,吸取西医之精华,缩短疗程,减少患 者的痛苦。由于突出了中医治疗的特色,再结合现代医学先进的诊疗手段,临床疗效非常显著。本中心治疗疗效独特、疗程短、见效快、临床疗效稳定、愈后不复发。一般5到7天见效,2到3个疗程 即可康复,且无创无痛、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一朵奇葩。北京中医疑难病治疗中心神经精神临床科研组治疗失眠、抑郁症、面瘫、癫痫、面肌痉挛、偏头痛、更年期综合症 等神经精神疾病系列成果,在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被国际医学界同行认可。特别是失眠抑郁症、周围性面瘫、癫痫独特的治疗效果,4180例患者的临床验证,在国内首创、在国际同 领域处领先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