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科医生谈谈评价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yangkj629 2015-03-13

  评价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关于宝宝的体格生长, 父母们最关心的就是身高和体重。医学上,我们可以从很多指标上观察到体格生长的动态变化,最常用的除了身长(身高)、体重外,还有头围。下面我们就依次对这几个指标进行讲解。

  身长(身高)

  身长(身高)是指头顶到足底的长度,代表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以内,婴幼儿立位测量不准确,需要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

  3岁以后,可以立位测量,称为身高。

  身长(身高)受种族、遗传的影响较为显著,与短期的营养关系不密切,但与长期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身长(身高)异常要考虑内分泌激素和骨、软骨发育不全的影响,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克汀病,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过多所致的巨人症,软骨发育不全的侏儒症等。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身长为50cm。

  出生后第1年:身长增长速度最快,1岁时身长约75cm。

  

  出生后第2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全年身长增长11?12cm,2岁时身长约87cm。

  2岁后?青春期前:平均每年身长(身高)增长约7cm。

  2岁到青春期前身长(身高)参考计算公式:

  身长(身高)(cm)= 年龄(岁)×7+77

  TIPS :父母个子矮,孩子未必长不高

  遗传是影响身高的最主要因素,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一般来说,父母个子高,孩子通常也会是高个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父母个子高,孩子就一定会是高个子,因为家族中矮个亲人的遗传因素以及后天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

  

  

  矮个子父母的孩子,如果能够保证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并坚持进行适当的锻炼,还是能够长出理想的个头。此外,如果父母身材矮小是后天因素导致的,也不会通过遗传影响孩子的体格发育。所以,矮个子父母也有可能养出高个子孩子。

  体重

  体重是身体各部分重量的总和,是反映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也是临床医生计算药物剂量和热量供应等的主要依据。

  影响出生体重的因素主要有:

  1.胎次(通常第一胎体重较轻);

  2.胎龄;

  3.性别(男孩的出生体重通常大于女孩的出生体重);

  4.宫内营养。

  特别提醒

  体重增加不足(低于一般规律)或缓慢、停滞:常提示有营养不良或有慢性疾病。

  体重增加过多(超过一般规律)或过快:需要警惕肥胖症的发生。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体重为3.3kg。

  新生儿出生后的头几天,由于胎粪的排出,胎脂的吸收及丧失水分较多,加上初生婴儿吸吮能力弱、吃奶少,可能出现暂时性的体重下降。临床上称之为“生理性体重下降”,属正常生理现象。

  

  注意:下降的体重一般不会超过出生时体重的7%?10%。

  出生后第1年:体重增加速度最快,1岁时体重约9kg,约为出生时体重的3倍。

  

  出生后第2年:全年体重增加2?2.5kg,平均每月体重增加200g,2岁时体重约12kg,约为出生时体重的4倍。

  2岁?青春期前:平均每年体重增加约2kg。

  2岁到青春期前参考体重计算公式:

  1?6岁体重(kg)= 年龄(岁)×2 +8

  7岁到青春期前体重(kg)= [年龄(岁)×7-5]/2

  TIPS :母乳喂养的宝宝通常更苗条更健康

  母乳喂养的宝宝和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生长速率并不完全相同。一些研究认为,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体内脂肪的组成与母乳喂养的宝宝有所不同,母乳喂养的宝宝长大后通常更加苗条健康。研究发现,在出生后的前3?4个月里,母乳喂养的宝宝与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生长速率基本相同;4?6个月时,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比母乳喂养的宝宝在体重增加上略快,但身长与头围增长速度相近;1岁时,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比母乳喂养的宝宝体重重450g左右。

  鉴于此,为了避免将正常体重母乳喂养的宝宝误判为低体重,一些营养学家建议6月龄前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采用美国CDC2000 生长曲线[ 详细内容参考附录四《儿童生长参考曲(CDC2000)》] 进行身长和体重的测评。

  头围

  头围反映的是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

  

  特别提醒

  头围较正常值明显偏大:要注意排除脑积水、颅内压升高等情况。

  头围较正常值明显偏小:要注意排除大脑发育不全、小头畸形等情况。

  特别提醒

  6月龄前后,因为头围增长相对前囟闭合迅速,前囟会略有增大,不必因此担心“缺钙”;若前囟闭合较早,头围增长正常,也不必因此停止补充维生素D。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儿科医生妈妈”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请推荐给周围的朋友,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和家长群中,以帮助到更多的家长。

  回复目录可浏览更多文章

  微博、微信或微访谈,都只是给大家补充一些医院以外的养护知识,不能代替医院就诊,在此提醒家长,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对宝宝的病情拿捏不准,请及时就医!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皆为原创,任何媒体使用,请务必私信联系新浪微博:@虾米妈咪的微博。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虾米妈咪】儿科医生,知名公益科普作者。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保健硕士。先后学习工作于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新浪微博上最受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新浪微博:@虾米妈咪的微博),搜狐医疗类行业最佳自媒体人(搜狐自媒体:儿科医生虾米妈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