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万年银楼

 苏迷 2015-03-13
银楼属于金融业中的金银业,主要经营黄金、白银等饰品。早在唐宋时期,苏州古城内就有金银业聚集的“金银巷”。清康乾时期,苏州手工业达到鼎盛,金银业(银楼业)亦趋于兴旺阶段。依据银楼规模大小区分,大户俗称“金子店”,小户俗称“银匠店”,统称“银楼”。经营格局为传统的“前店后坊”。大银楼除了经营黄金白银饰品,还兼营金银原料、珍珠宝石买卖,并且印制发行礼券。一般银楼都兼营银质礼品,有豪门使用的成套银餐具、银摆件;有贺喜、祝寿、开张时赠送亲友或店铺的银盾、银鼎,以及铜质赛银礼品。小银楼则以加工和出售普通银质饰品为主,如妇女使用的头饰。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苏州已有大小银楼79家。其中,有一户史姓银楼,开设于新廓桥东堍(现友联运河大桥一带)。由于经营有方,在同行中崭露头角。为谋求更大发展,乾隆年间,该银楼迁至胥门环城河西岸,取名为“万年”(后来俗称“老万年”)。店名含义有二:其一,附近有一座著名的万年桥;其二,讨一个“万年长盛”的口彩。为了方便顾客进店,店门外还架设一座三孔石基木桥,俗称“小万年桥”。同治七年(1868年),苏州银楼业成立安怀公所,地址在古城中心紫兰巷。当时,118家会员单位纷纷捐资庆贺。大门口设置的《银楼业捐资创建安怀公所碑》,记载了这一盛事(该碑拓片现藏苏州博物馆)。在捐资者名单中,老万年(碑文中为“万年”)和恒孚银楼并驾齐驱名列榜首,各助洋十元。同治九年(1870年),老万年又助洋十二元。《银楼业各铺户捐助安怀公所题名碑》有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恒孚和老万年携手银楼业各铺户重修安怀公所,捐建了丽泽公局,重整业规。
  民国三年(1914年),老万年和恒孚联合其他规模较大的五家银楼,从安怀公所独立出来,另建毓伦社,为大银楼议事公所。第二年,重新整顿丽泽公局,将毓伦社迁入,更名为丽泽公所,地址在刘家浜36号。民国五年(1916年),老万年银楼由史姓后人转让给舒高棻经营,店址迁至道前街7号。民国十一年(1922年),舒杨葛继承祖业,店号更名为“老万年裕记”,但仍简称“老万年”,店主俗称“葛万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战争后,妇女崇尚时新,纷纷剪去发髻流行短发,传统发饰需求量减少,但老万年借鉴国外先进工艺,增添镶金镶银饰品,继续引领市场潮流。民国十九年(1930年),老万年携手同行,将丽泽公所和安怀公所合并为“吴县银楼业同业公会”。日军侵占苏州后,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市民争相购买黄金和各类金银饰品以保值,银楼业一度畸形发展。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舒杨葛为谋求更大发展,将老万年转让给孙松卿经营,孙松卿担任经理。据有关史料记载:截至民国三十五年三月,老万年资产达到800万元,雇佣职员和工匠达21人。
  老万年之所以长盛不衰,成为苏州银楼业中的翘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严格把握“四关”必不可少:其一,严把采购关。其二,严把加工关。其三,严把销售关。所有金银饰品的背面,都打上“老万年”的特有标记。其四,严把创新关。在吸收江南传统工艺特色的同时,融合上海“洋镶”技艺的先进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造型上,具有对称性,搭花结构严密紧凑;在图案上,常常采用传统花纹图案,讨吉利口彩,如回纹、古钱、蝙蝠、蝴蝶等。首饰上搭配的花瓣,都用皮料(金薄片)制作,同时结合传统的弹凿刻花拉花工艺,彰显精致细腻、典雅朴实的独特风格。老万年的各类金银饰品,尽管价格比不少银楼高,但品质有保证,近悦远来,自然受到许多高端客户青睐。即使一些生活过得去的普通人家,也节省开支购买老万年的饰品,作为保值的“镇馆之宝”。
  解放初期,根据华东区《金银管理暂行办法》,苏州银楼业103户全部关闭歇业,店内“把作师傅”(工艺师)转业至医疗器械和仪表行业,继续发挥“余热”传承技艺。老万年这块金字招牌,转让给上海客商戚文采,店址也迁往上海。2009年,戚文采后人戚春兰传承“老万年”遗韵,在苏州注册“老万年金银有限公司”,激活了这块“百年老字号”金字招牌。2014年11月,苏州市18位实力派画家经过十个月的辛勤挥毫,完成了巨幅画卷《锦绣苏州》。老万年公司的掌门人戚春兰,就是这一巨作的出品人。如今,《锦绣苏州》长卷已陈列在苏州老万年文化艺术馆,免费供广大市民参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