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金银首饰业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五代吴越国时,杭州金银饰品制作已具有较高水平。据史料记载,吴越归宋时,贡奉之物中金银器皿颇多,诸如香炉、盆、罐、酒具等,从西湖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鎏金纯银大佛像,便是最好的佐证。 曾经的荐桥洋楼 时光回溯到1996年7月的某天,往日人来人往的清泰街荐桥地区,许多人远远地驻足,默默望着巷口那幢西式古典风格的洋楼。这幢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的建筑,三层三开间,钢混结构、青石立面、铁铸大门、玻璃大窗、拼花地砖,是杭城商界的一座标志性城堡。一声巨响过后,建筑轰然离去,这也再次勾起老杭州人对银楼的记忆。 清泰街荐桥地区新貌 正如清泰街珠宝巷的巷名,这里曾是杭州的金银饰品交易中心。清同治四年(1865),上海方姓商人来杭,在珠宝巷口开设了信源银楼,这是当时杭州规模最大的银楼。但因经营不善,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已无法维持,后由胡雪岩的外甥范越丰接办。经内部整顿,广罗技工,银楼生意略有起色。可金银饰品并非生活必需品,时日一久,业务渐衰,于光绪十六年(1890)又转手给胡雪岩的侄子胡止祥。他将饰品质量和宣传手段有效结合,在首饰包装纸上刊印:“如发现成色不足,请到本楼调换,退货还洋,往来费用由本楼负责”的字样。由于经营管理有方,信源银楼商誉日盛。 信源银楼的银质弥勒台屏 除了“信源银楼”外,它的劲敌“乾源银楼”和“义源银楼”也将店铺设于荐桥地区,一度出现过“三源争市”的商战局面。这种商业竞争,不是某一时期的现象,而是伴随着杭州金银首饰业的产生、发展而一直存在的。或许是牌子最老,又或许是设计新颖,早年人们一提到金银首饰,总是会联想到“信源”,它几乎成了江浙一带百姓对黄金饰品的代名词,而其他两家的营业额远不及它,通常只有“信源”的50%。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政府取缔了投机活动,同年6月12日公布了《金银管理暂行办法》,银楼就此全部停业,金银首饰生产工艺技艺也日渐消失。所幸的是,1972年杭州市重建金银饰品厂,“信源银楼”的品牌和技艺得到了恢复和传承。2007年,“信源”首饰的“金银饰品生产工艺”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山路上的信源银楼 如今,珠宝巷口曾经最大的三家银楼中的两家,“信源”和“义源”已在中山路上恢复。银楼,这个曾经远去的记忆,随着中山路综合整治工程而逐渐回归,为这条杭城的古老道路增添了一份“金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