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说欧阳询楷书基本笔画及独体字的写法 (下)

 爱雅阁 2015-03-14
正说欧阳询楷书基本笔画及独体字的写法《下》
 

  写竖画,要逆锋起笔,向右顿笔,然后稍提转折向下(向上回锋收笔便是一点,向右上运笔便是写一横)运笔,最后如果顿笔左上回锋收笔便是垂露竖;若是顿笔后提笔出锋便是悬针竖。要得竖画有力,起、行、收的三个用笔过程都要认真对待,切不可一落笔便直行笔,养成习惯后纠正起来也就比较困难。逆锋起笔要如董其昌所说,就象是用锋利的宝剑斩钉截铁那样,干净利落,不要以模糊为藏锋;收笔回锋要尽全力,不能草率;行笔要如元朝的李溥光所说:“努(竖)之法用弯行曲扭,如挺千斤之力”。“弯行曲扭”说的是用笔要有斜正上下,平侧偃仰,这样就能使笔锋得到控制和调整,使笔锋始终是在中锋的状态下运行,这样就能使笔锋与纸的摩擦力增加,笔锋与纸的摩擦力增加就会有涩势,有涩势就会有阻力,有阻力笔锋就象是逆水行舟,每进一分,都要尽一身的力气来向前挺进,这样写出来的竖画,自然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直中见曲,如“万年枯藤”。

  竖有垂露竖、悬针竖,还有内曲竖、外曲竖等。

 

 

 

四、撇的写法:

欧阳询说“ 丿、 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意思是说,撇要写得有笔锋,就象是用利剑来截断犀牛的角和大象的牙。撇的神态,由此可以想见。

撇的形态是由粗到细,使人觉得在写的时候,力要由重到轻,行笔的速度要快捷,正是如此,往往会使人产生误解,仿佛不这么写,就写不出一撇的气势来。因而有的人在写的时候,急促行笔,使笔锋在纸上一滑而过,这样的撇画,看似尖利,实则单薄没有韧性,如鼠尾一般。所以说,虽是一撇,也不要轻易地写过。

卫夫人说“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这就是说写一撇,也要用力。若急促用笔,也就不可能用到撇画中,只能是“撇”出了画外。而力要能用到撇画中,就要象是写其它的笔画那样。起笔时,使笔锋有涩势,以腕的动作来调整笔锋,不使笔锋绞在一起,直至收笔。有节奏地写出一撇,这样写出来的撇画才能婉转流畅。

怎样写撇/2、撇的形态和写法

  字是由点画组合而成的。因而要想写好字,就要先写好点画。清书法家汪澐说:“落笔点画,又需如工匠之金铁铸成,木竹锯定,一材一料,雕琢合度,然后制合为字。若信手拖沓,未经追琢,则似伐木者连皮带叶,其遂可制为器皿也耶?”

  怎样才是写得好?

  一是形似。

  “形似”也就是与原帖逼真。形似才可入神。

  二是饱满。

  如汪澐所说:“笔画圆满,巨者如本如竹,细者如锥如丝。凡天地之生物,虽肥瘠不同,而体皆圆足。落纸能圆,则墨光迸射,且点画中之空白处,虽细小而朗然。”“圆满”也就是圆润饱满。

  三是“知变”。

  书法本于自然。知变才合于自然。

  百花齐放,正因为异彩纷呈,才能令人赏心悦目。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字也是这样。同一点画,也是形态各异,才显生动。

  当然,变也要有本有源,也就是要有根有据。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也就是合于自然。探本溯源,厚积薄发,以不变(不随波逐流)应万变,自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想这样的“变”才是“变”的正确途径。

五、怎样写捺:

(一)、捺的写法: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中有“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故后人常有“一波三折”的说法。欧阳询说“一波常三过笔”,也是这个意思。

  一波三折,说的是起笔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部要铺得满,拓得开。这就叫一笔之中有三折笔势。

  捺画的起笔,如写一短横,然后提笔折锋铺毫,向右下运笔,到捺脚处,稍驻、折笔铺毫,提笔出锋,写出捺脚。

  捺画,起笔如蚕头,有昂扬奋发之态;右下运笔,不徐不急,有雄壮之势;捺脚出锋,三面力到,如刀削,似燕尾,有飘然自得之态。总之是要写得饱满、含蓄、舒展。

(二)、捺画的几种形态和写法:

  1、捺画的几种形态:

  ㈠、以起笔的方法来分有藏锋捺和露锋捺。

  ⑴、藏锋起笔有方笔和圆笔。藏锋起笔,用笔的方法是有形切入法。有形切入法,也就是起笔时,笔锋在纸上逆行(“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取势的起笔方法;而无形切入法,则是笔锋不着纸,而是在空上(凌空)逆行(反方向)取势,。

  ①、方用折;方笔源于隶书;方笔峻峭挺拔。

  ②、圆用转;圆笔源于篆书;圆笔遒劲浑厚(欧体多用方笔,颜体多用圆笔。现以欧体为学习范本,所以将圆笔暂时搁下)。

  ⑵、露锋起笔。

露锋起笔,也就是直露笔锋。用笔的方法是无形切入法。

  2、以捺的形态来分,有直捺、平捺、短捺(相对而言。如“能”中的捺)、曲头捺、反捺等。

  ⑴、直捺。

  ⑵、平捺。

  ⑶、短捺。形短但“势”不短。曲中有直,劲力强壮。

  ⑷、曲头捺。清代书法家蒋和在<书法正宗>中说:“曲头捺'又’、'入’等字用之。”

  ⑸、反捺。反捺又叫“翻捺势”、“瓜种势”。<书法正宗>中说:“反捺,凡字之有两捺者,一用反捺,如'途’、'逾’之类。清书法家戈守智将其纳入“侧(永字八法中点)”:“翻捺势”亦名瓜种势“。翻捺点者,以捺势出之,及其锋之开张右磔,即翻笔顺收也。大凡用笔之法,待势尽而收,故或谓之捷,或谓之回,或谓之抢,或谓之顾。未有势方锐而翻然疾捷者,故名翻捺。本刘德升行势所用。<九成宫>“于”字用之。这里已将“反捺”的写法、和来源说的一清二楚,我也就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了。

  2、捺的写法:

  直捺、平捺、曲头捺、短捺等捺的写法是一样的。

  反捺的写法与写点的方法相同。

六、折的写法/1、步骤

  “折”,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折”字,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用“斤”来砍断木头。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是用斧子砍断树木,是折断的意思。

  在书法上,“折”有两个意思。一是用笔的折(如:提、按、转、折);一是笔画的折。用笔的“折”是“返回”,是为了取涩势,好将笔锋铺开;笔画的折,也就是将线条弯曲(转折)。

  折,就象是人的胳膊。因而我们在写得时候要注意到他的形体美,要写得骨肉丰满、血脉贯通。这样才能显得有气魄,有精神。若是把“肩”写得“耸”起来了,或是写得“塌”了,这样的“折”,不自然,因而不好看。

  折,又好象是“将一横和一竖这两个笔画“粘合”起来。粘的地方就好象是植物上的“节”,植物的节,节与节气息相通,因而生机勃勃。所以我们写“折”,笔要能提得起、按得下,行笔要从容不迫,干净利落。

  折是“弯”,就象是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行笔就如同行车。当运笔运到“折”的地方,先要减速,这样才能稳稳当当地转(折)得好。

  2、折的形态

折画,相对于其它的几个笔画来说,难度略微要大些,这是因为,折的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中途折的地方还要将收笔和起笔运用得郃到好处,天衣无缝。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来回转折、首尾呼应……,笔画书写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规矩几乎是全都用上了。





   一字之中两个折,折的“棱角”,有着“隐”和“显”的变化。 


 

  初学行(运)笔,有点象刚学骑自行车差不多。初学骑车,上了车,就想使劲地踏,这是因为自己掌控不了平衡,车速慢了,车子就会倒下来。初学行笔也是这样的,笔一落纸就想“飞”。不飞不行啊,停不下来,一停手就会发抖。这是正常的,原因是没有行笔的经验,没有行笔的感觉。要想学成,一是不要急,不要忙;二是方法要得当。一急一忙就会慌,一慌就会乱,这样下去是学不成的;方法要得当,说的是要按照方法来写。提是提、按是按……,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学,由生到熟,学就学它个清楚明白。学一点是一点,日积月累总是能写好的。

七、钩的写法:
1、写钩的步骤

钩有好多种形态,这里以竖钩为例,介绍一下钩的写法。

 

钩,是我们平时经常见到和使用的工具。人们经常用它来挂些东西,或者是借助于它来取东 西。制成钩的材料有好多,有的就直接用树枝上杈或竹子的枝节。笔画中的钩,就象这些形状。楷书中的钩是从行草书中演变过来的。钩与折相似。都是将线条弯曲。所不同的是折后的线条还在延伸;而钩画是笔画“折(弯曲)”后即提笔钩出。若出锋则有“钩芒(锋芒)”;若回锋则如钢铁铸定,浑厚而又凝重。
 


 

钩,一是因其笔画短,行笔的速度相对来说,要比其它的笔画要快一些。因为这样才能写出钩的气势和神态来。以势“补”短,短中见长。二是要注意出钩的角度(方向)和呼应。长短斜正,要各随其宜。俗话说“过犹不及”,概莫能外。出钩如出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说写字和做人都是一样的,不得不谨小慎微。

2、横折钩的写法



横折钩的写法:

欧阳询说“ ,如万鈞之弩发。”鈞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文选·张衡·西京赋>中说“洪钟万鈞”。薛综注:“三十斤曰鈞”。一鈞三十斤,万鈞有多重,万鈞可就重了。当然了,这里的“万钧”也只是对“力”的形容。弩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而要发射由一支支集中起来有上万鈞重的箭,发弩的力要有多大,由此可想而知。欧阳询以“万钧之弩发”来形容写横折钩,使人一看就明白,横折钩,有弯金屈铁的力。

 
 

横折钩的力,最为显耀的地方就在折和钩。折,一说是笔法,用在一笔一画的起和止;一说是将线条折成转成角。我们现在要学的也就是将线条折转成角,也就是折和钩。横折钩的折和钩有方圆之分,方用折,圆用转。所谓折,也就是写到转折处,笔锋稍驻。稍驻,也就是轻顿笔铺毫、力到行笔。姜夔说“驻则有力”,以腕的动作,使笔锋借助于自身的弹力“折”成棱角,然后向下运笔,到出钩的地方,再稍驻、折笔铺毫、提笔出锋成钩。欧体的横折钩是典型的折笔。起笔如峰峦起伏;折处如断金切玉;钩处出锋严谨,用力周全,形同坠石。曲直劲挺匀净,铁画银钩,有拔山扛鼎之力。

所谓转,也就是写到转折处笔锋稍驻,以腕的动作,使笔锋借助于自身的弹力“转”成圆角,然后向下运笔。但转笔时不要以指拔弄。一是指力小;二是指的移动会影响力到毫端。运笔要有轻重徐疾的节奏,有节奏才能血脉贯通。前人形容运笔是“抵押毫芒”,抵有“推、挡”的意思,押有管束的意思。管束的目的是为我所用。由此看来,“抵押”二字,非常形象贴切。运笔到出钩处,稍驻,转笔铺毫,提笔出锋成钩。颜体的横折钩藏筋包骨,遒劲婉媚,浑然天成,是典型的“转”。

3、平钩、弯钩的写法: 

4、竖弯钩的写法:

  竖弯钩,也许是钩势向外的缘故,又称外掠钩、外略钩、外擘钩。

  说欧体隶书的意味浓厚,在这一画上尤为明显。据唐代的张怀瓘说,这一笔画是被称为楷书之祖的钟繇,对隶书中的波磔(也叫雁尾)进行“改造”,并将其吸收到楷书之中。欧阳询继承了这一写法,并在体势上赋予了新意。欧体的竖弯钩,起笔的“悬针竖”写得如寒松霜竹,挺劲俊拔,转角处圆润遒劲,婉转流畅。用笔轻重有准,笔势伸展自然,神态飘逸遒媚。

  要写好竖弯钩,一是角要转得好。清代的蒋和说:“转角之妙,在驻、提、挫、顿四字。”驻,是笔稍作停留,轻轻地向下按笔,当感觉到笔在纸上有力时,就继续行笔;提,是相对 于按说的,是指垂直方向上向上用笔的动作;挫,就是为了改变运笔的方向的动作。方法是先顿笔,然后是稍提,使笔锋转动,从而改变方向。挫锋要有分寸,过则脱节;不及则气促。我在笔画示范的步骤中没有使用“挫”这一术语,这是因为名目繁多了,容易使了误会。我用的是“稍提”、“转折铺毫”等,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意思是一致的。顿,就是指在垂直方向向上下用笔的动作。向下按的力度大于蹲和驻。

  要写好竖弯钩,二是要弯得好。而要弯得好,在行笔得法。行笔得法,则又在能轻重徐疾地用笔。所谓轻重,一般是以用一分笔为轻,用三分笔为重。清代的宋曹说:“运笔有轻重,一般是转肩过渡的地方用轻笔,捺脚和蹲、驻的地方用重笔”。其实轻重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在行笔的过程中,也有轻重。提为轻,按为重;快为轻,慢为重。所谓徐疾,也就是行笔的迟速,也就是快慢。行笔不要太快。太快了,容易失去控制、失去规矩、失去形势;但也不要太慢。太慢了,会显得拘谨、迟钝、有畏惧感。因此,行笔的轻重徐疾,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笔锋提得起,按得下,拓得开,也才能步步顿挫,节节发力,使尽笔势。写出形曲势直戏健凝重氧,气韵飞动,豪放雄阔的竖弯钩。

  笔画因为有了驻提挫顿,有了轻重徐疾,也就有了音乐般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人们也就可以从笔画的不同形态中,欣赏到刚劲雄强、圆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