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笔,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是用于上一个运笔动作结束,下一个运笔动作开始,为时很短的转换间隙,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衄笔,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挫笔,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的更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写钩或转折处,顿按完笔后还不足完成笔姿,这时把笔锋微微提起挫动一下,既可作调整,又可作转换笔势以利于行笔。注意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现笔姿和转换运笔。
抢笔,是指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笔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抢笔与折笔有相似之处,但折笔速度慢,而抢笔是快速的瞬间动作。如写横时,一般在起笔处先竖下再折笔向上,即横画直落笔,向右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内折线,而采用抢笔时,即可临空作成这一折笔动作,而后迅速落纸,即“虚抢”。写行草时,行笔较快,运转幅度增大,就可用抢笔起笔或收笔。
转笔,有二层含义,一是与“折笔”相对而言,圆笔多用之。即写字运笔时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带停顿,连断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所以,汉蔡邕在《九势》中说:“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这样运笔写出的线条点画浑而厚实。二是指字中转角屈折之处,用圆转法写之成圆势。注意圆转的时候,运笔不要太慢,形成臃肿之病。
折笔,是对“转笔”而言,方笔多用此法。折笔时笔锋从阳面翻向阴面,即“方笔用翻”,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以折笔这一动作来带出方势。折笔的速度要比转笔快些,这样才形成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书法技法常识(5)
五、用笔提要
以上所说的一些用笔技法,作为初学者来讲要反复学习,深入领会才能掌握,因此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即不能在短期将用笔技法全部熟练掌握,而是需要相应的一个阶段,有时往往方法理解了,但写时表现不出,运笔不能得心应手,这是由于缺少基本功的原因。作为初学,提、顿、转、折这四中笔法应力求掌握,要下些苦功,因为这四个运笔技法直接关系到点画线条的成形,所以要努力闯过这一关。
用笔是重要的“书法元素”,而用笔的要求严格而复杂,但只要认真思考,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寻的。现提要如下:
坚持中锋 画中有线
有些初学者在写第一、二笔时尚能坚持中锋,但以后笔画就容易出现偏锋,因为第三、四甚至八、九笔后,运动的提按起伏变化多了,就难以控制再中锋运行,而是将笔锋偏离一边,产生了用笔上的混乱,出现了许多败笔。这就需要用笔的基本功扎实,认真学习各种用笔技法,如提按顿挫,方笔圆笔等。同时每写一笔时都要交代清楚,切勿拖泥带水,即通过不断地运笔来使笔锋始终居于点画线条的中间,做到“画中有线”,使笔画线条圆浑扎实,生动有力,而不是枯瘦扁平的。
分解点画 循序渐进
点画有八种基本形态,即点、横、撇、捺、钩、挑、竖、折,而这些点画又有各自不同的书写要求与表现形态。初学者应逐个掌握,即把这八种基本笔画分解为二个一组或三个一组的单元,重点突破,逐步掌握,这样学习效果比较好。具体地讲就是一个时期专学一点一画,下个时期再专学竖、撇,渐次掌握,这样抓住个别,容易入门。而有些初学者却八种基本点画一起写,往往顾此失彼,写来写去,八个基本点画一个也未写好,不符合要求,这样欲速则不达。还不如分解点画,循序渐进为好。
宁慢勿快 切勿多描
运笔时要慢些,特别是初学者更要笔笔认真,缓慢行笔,不要一笔带过,只求速度,不讲效果。因为,运笔慢些可以使笔画写的特别完美,而不是草率了事。有些初学者为了追求所谓的气势,信笔疾书,粗野不堪,点画破碎,如前人所说的是“恶札”。而且气势也并不全靠写得快写出的,这里有运笔转折,铺毫收锋及气韵气息之组合,不是初学者所能达到的。同时,有些初学者看碑帖上的字体点画写得很优美,而自己写时往往写不象,于是就边写边描,修修补补,只求形似,不求神似,这样就养成了描改的坏习惯,严重影响自己的进步。其实只
书法技法常识(6)
六、永字八法
楷书用笔概括起来讲有八个基本点画,而永字正好概括了这一笔法,所以称为“永”字八法。它比较具体扼要地说明了楷书点画用笔和组织方法。因此,历来受到书法家们的重视,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永字共有侧、勒、弩、趯、策、掠、啄、磔。
侧 即是点。象鸟儿翻然侧下。写点的要求是逆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笔。具体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笔向右作顿,围转向上右下行,略驻后稍提笔,向左上方回锋略驻,向左出锋。晋·卫夫人《笔阵图》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就是说点要有气势,以带动下面笔画。
勒 即是平横。象用缰绳勒马。写横画时要求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横拖。具体写法是:逆笔起势,衄落成横画直落笔,提起运笔(注意中锋),至收笔时向右下顿挫,回锋向左提笔收锋。晋·卫夫人《笔阵图》说“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就是要求横的二头不仅要有气势力度,中间也要扎实,切勿一笔带过而已。
弩 即是竖。状如挽弓之用力。写竖画时要求于直中见曲势,不应呆板僵直。具体写法是:逆锋落笔向右斜势顿挫,转锋向下力行,顿笔向左上回锋,微呈露珠状即收笔。前人说:“弩笔者抢锋逆上顿挫为退涩,弩锋下行里峻疾。”
趯 即是钩。象人踢脚,其力全在脚尖。写钩时,要求驻锋提笔,突然(果断)出钩,力集于笔尖。具体写法是:运笔至钩处,轻顿回锋,转笔向上,挫锋蓄势,向左提出成钩,注意钩要平出切勿向上翘。宋·陈思《书苑菁华》说:“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而收。”
策 即是提(仰横),亦称挑。象用鞭子策马。作仰横时,要求仰笔趯锋,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转笔向下,顿挫后提笔向右上角挑出。注意策是短笔,虽丰满而不要臃肿。
掠 即是长撇。象梳掠长发。写长撇时要求起笔同直画一样逆锋取势,出锋要丰厚饱满,力送到底。不要一往不收,犯轻飘不稳之病。具体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撇出,要缓而沉稳,切勿太快撇出,象鼠尾巴。应“法在涩而动,意欲畅而婉。”
啄 即是短撇。象鸟儿啄食。写短撇时,要求落笔左出,快而峻利。具体写法是起笔笔锋转,逆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迅疾锋利撇出。
磔 即是捺。象用刀子划肉。写捺笔时要求逆锋轻落笔,转锋铺毫缓行,至末收锋,重在含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轻转向下徐行,笔势展开,至下半截开始逐步铺毫,至捺出时稍驻,再提笔捺出。
七、点画八病
在书法学习中,由于基本点画没有学好,运笔规律没有掌握,常常写出各种不同病态的点画,概括地讲共有八种,即李溥光在《雪庵八法》中所说的:“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
牛头 即是作点时用力太大,或笔没有提按,从而使锋角显露而又臃肿。有的人将起笔写的粗而大也是此病。
鼠尾 写撇或垂针竖时,起笔时粗重而到笔画末端时,突然变细,轻飘而行,一拖而过。
蜂腰 指作背抛转折时,中间圆转处笔画变细,而抛出处又变粗,上下呈脱节状。
鹤膝 就是转折处用笔过重或笔没有提起,使折处肥大突出,象鹤的膝骨。
竹节 指笔画中间细,而二头粗重,比例失调。
棱角 就是起笔、转笔或收笔时抛筋露骨,棱角尖细显露。
折木 指没有起笔、收笔的笔画,粗野破碎。
柴担 就是指横画两头低下,中间隆起,分曲过分,如挑柴的担子。
要克服八病,就要认真分析自己运笔的不足,何以导致?同时,要刻苦练习永字八法,掌握基本运笔方法,使点画线条写得圆满浑厚,符合书法艺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