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古本《通臂拳谱》初探

 白猿五行通背拳 2015-03-14

  河北友人鲍玉龙君,多年来致力挖掘传统武术遗产,收集古典武学谱籍,所藏颇丰。近日幸得一明清古本《通臂拳谱》,为我们研究整理通臂拳法又提供了新的依据。  作为传统武术的一大拳种,通背(臂)拳发展至今,传习甚广,早已分支衍脉,流派纵横。此谱初撰于明崇桢年间,成书于清康熙年间,为明末清初时河南人周淮颖所著,专论古传通臂拳法。书中所述,理法精严,拳械兼备;传承清晰,自成体系。原谱极有可能是海内仅存的孤本。
  原书系手抄本,文中多生僻罕用之古旧体字。故谨依原文,校对断句,并将其中古旧体或手写体字尽量改为现代通用字体,以便于今人阅读。读者自可从其拳序及拳谱内容中初睹古传通臂之厚貌,一探通臂流衍之根源。
  
  通臂拳谱小引
  昔尼父云:有文事必有武备。盖谓文武之道,兼隆同世,缺一不可。奈何世有懵昧,重文轻武。不知世治,调元赞化者费于文;世乱,锄强诛暴者,又必藉于武也。是;途者,何分轻重于世平?人岂可垂青于文而睥睨于武也!
  时值叔丰,叛常渐作。忧世道者,每思展奇布猷,反乱为治;抱雄略者,志切练艺,需时持颠扶危。若吾盟弟周淮颖者,赋质轩昂,秉性勇敢,裕远大之识,具戡乱之材。于凡典籍,无不遍览。不以文事介意,惟于武事而留神焉。历学武师数人,诸凡技艺而皆能,于拳艺而独精。虽未曰勇敌万夫,屡经诸总戎,会首较试,无一人更出其右者;虽不曰艺冠天下,予中州武技,迈众超群者,仅见淮颖一人耳。
  予絮叨同盟所深知者,非敢妄言褒奖,述其实事而已。他如橘中乐事,杏林国手,搜天奥筭火,攻玄机种种,奇术不能枚举。则武艺者,乃其大豹身纹之一斑耳。将来际遇风云,鹏搏九万,为师帅,为保障,吾辈瞠乎其后矣!敢望同俦哉?
  予固慕极喜狂,故不避俚言,以直书之。幸勿以愚谬而鄙哂之。
  是为序。
  时大明崇祯岁次甲申春丁卯月辱盟弟淮阳王耀纶音题
  
  为古宛淮颖
  周先生赞
  
  四海皆兄弟,周君良独难。
  说法通三昧,高谈惊四筵;
  武胆娴技艺,文心班孔颜。
  挥剑星斗落,出势鬼神寒。
  陆贾岂称俊,绛灌不为全。
  避难江南地,今归故里间。
  教授非为利,青囊别有传。
  只字难表尽,捉笔颂五言。
  时康熙岁在乙巳孟秋吉旦
  古淮阳庠友孙天显 拜撰
  
  通臂拳谱序
  
  岁在丙午,予为秀翁朱君延于其家;为群弟子作讲易事。时尝披病,每与朱君话仅于德星堂,忘怀燕笑,以自消遣。至于人世之荣枯得失,富贵功名,缄口不道。
  忽一日,秀翁持牙帙一束,绵锦叠护,光彩射目,向予而言曰;“子亦知此帙乃天下至精之艺,而为宇宙必不可少之业者乎?”
  予应之曰:“有夫人之中,不过史士称最耳。莫非撑肠五千,卷蚋石渠,乞禄于胸中,而为翰苑举子之圃乎?”
  曰:“否。”
  “莫非藻鉴精明,低昂人物,而为权度不爽之术平?”
  曰:“不然。”
  “其殆识英雄于萆野,灼吉凶于朕兆,而为邵平之卜乎?”
  曰:“亦非也。”
  “其必饮池上之水,传金匮之秘,而效岐黄之事乎?”
  曰:“此亦公之夙习,而不专平此也。”
  曰:“我知之矣。天地间大业两途,非文则武,某其娴于武艺者哉。夫武有五,曰:刀剑也、弓失也、甲宵也、戟与斧也。不知于何者而熟之?”
  曰:“皆在所治之中,而尽乎技矣。”
  “竟莫得名,岂非吾所传闻圩人者,宛丘有神拳周子,号淮颖先生所著之谱乎?”
  曰:“是也。”
  予取其书,展而读之,见其所著之法,简易明白,处处皆上达天文,下按地理,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出没神鬼,变化莫测,虽黄石公之素书,抱朴午之辟兵符,孙武予之十三篇,不为过也。所以十数年来,由中原适秦晋燕赵以及昊越荆楚间,阅历豪杰,难更仆数,卒无能出君之右者。而公无骄色,无傲气,不诚然当世有道之士也哉。
  厥后周子以游艺之故,诣秀翁所,始得觏其芳徽。见其为人,轻金好士,重义慷慨,有彦方风,里人争推为君子。且其桃李盈门,济济皆干城之选。因而询及兹谱,公曰:“定书他当未成之日,有得之于仙人之指示者焉,有得于名师之传授者焉,智勇兼全,诸法具备矣。弟恐其久而失传,乃于日月之暇,苦费推敲,集为是谱,使后之睹斯术者,知我之心,公而不私也;”云尔。子曰:“拳之术,人多讳之,而不轻以示人也。公独显著之,而惟恐人之不知也。知而不学也,学而不精也。公之心,诚然无私之心也。其殆与仲尼、无隐主教相为仿佛云。”
  是为序。
  康熙五年菊月 陈国桢拜题
  
  通臂拳谱自叙
  
  夫文武之道,与时相为消长。世治尚文,则文重而武轻;世乱用武,则武盛而文弱。故战国之时,人人习武,处处谋臣,勇士健儿,不择地而生。今天下承平日久、车书‘统,歧文武为二途,视弁胄若草芥。故士耻谈兵,民不习艺,由是而人知武艺者鲜矣。
  昔予总角时,先君曾戒嘱曰:“世无久安长治之理,”今盗贼生发,山东白莲徐弘儒为乱,,殆亦乱之渐耶。当今之世,非武艺不足以保身,然武艺杂沓,不止一十八般,又非拳势身法不能以董成,汝当先学夫拳。”遂教之以太祖关东行拳及南唐二十四腿跌打之法,演习稍成,不幸先君弃世。遵其遗言,遍访明师。幸遇古陈李君后泉者,年过六旬,皓发童颜,身体粗短、雄伟,接人温恭有礼。叙及各家拳法,数语极明。至于倭国单刀,宣府双刀,春秋大刀,金家小松,唐王双股剑,二郎枣穰槊,孙膑拐,提铃拐,蛾眉等镰,迷缠等棍,扳跌擒掌等法,无不周知。又曰:“虽武艺多般,大约身法进退,特拳中之余事耳。”予心甚喜,遂拜为师。越日,令予演施已学,欲观其业。既罢,曰:“此关东行、拳并二十曲腿短打之法,虽尽美矣,犹未尽其拳之善也。”乃教之以叶家砲拳,周家斜踢,沙家猾拳,温家架势,刘聚短打,棉张短打,各尽传其学焉。延五年之久,演习不辍,敬师无倦。斯时李师年已七旬,思欲传其秘,故戏谓予曰:“汝拳艺已精乎?”予未暇思辄应之曰:“精。”“汝武艺能敌人乎广曰“能。”师嘻曰:“汝尚不知精与敌人之道欤?那,那更能中更有能耳。”予悚然若失,复更求之再三,师方曰:“居吾语汝,然另有一家拳法,人世所未经见者;名曰通臂猿拳,乃劈拳之斧斤、缚拳之绳索也。与前各家大不相同,真切玄妙,一一明晰,着着奇巧,而胜太祖及各家多多矣!吾子欲精艺,欲敌人,其惟斯拳乎。此拳始师姓董讳成,身体长大,力举千钧,常在山中牧羊,见群猿聚饮于山泉,戏以大石复盖泉上,使猿不得其饮。已而群猿皆去,董师兀坐无聊,乃独演武于山场。顷见一老人,身体短悍,貌类猴狲,至前拱而言曰:‘予渴甚,向见山泉可以慰渴,何为其不见也?’董师曰:‘噫,吾用石已盖之矣。’老人曰:‘适见公演武,将以用武勘乱济世。今盖斯泉,使人绝饮,何其不济人之甚耶?雄勇非仁者之勇也,乞移石解找渴,当以武报。’董师藐视猿仙,料此衰残老叟,纵有奇能,亦不能胜吾之力。乃曰:‘尔既言以武相报,敢与吾比试耶?如胜吾,当取石以水相报。’老人曰:‘可。予无他技,惟有家炼拳法,聊与公比试数着,望公勿哂。’遂推拳相武,其身法步势,皆董师所未经见者,连致败北数次,始为敬服。遂揭其石而与之饮,仍具山果以为之款。老人感其意诚。,遂许教之以拳法。相从日日演习,久而得之。一日,老人曰:‘公具形体不凡,得予拳艺已精,甚勿株守山林,徒考岩穴已,也‘当行艺于天下,广侍济世保身之术,使公英明功德,并垂于后世可也。吾非神非人,乃向聚饮泉上群猿之祖也,感公厚德,故以拳报,勿得                                                    
                                                 
轻视,以隳吾望。”董师低首致谢,俄而不见,且惊且讶,遂自忆曰:‘此乃通臂老猿也。故取名拳曰通臂。随促行装出山,遍访奇人,相为搜受。由是遂传之于周藩荆山王,又侍之于汴梁瘦张;瘦张又传之于陈州卫徐挥使行八;八老又传之于吾师王氏养津;吾师又尽传其学于予。久演乃得,爱若珍宝,素不轻传匪人。今吾年己耋,恐后迷失,选子聪慧,可绍其事,罄吾所有,尽授予子,使绵衍不绝,了吾生平心事。子之幸,予之幸,亦先师之中也。当为保守熟练,甚勿轻易传人,不独众偈失真,犹恐轻动生讹,以讹传讹,久而愈讹也。珍之重之。”
  予乃谨遵师命,秘习数年,始得其宗。如六路母法,递打破截、三十六路正拳并贝青进分头打法共记一百零八连,每连四着,总算得四百三十;着也。路路捷快,着着神巧,果于诸家拳法相去倍蓰矣!师云劈奉之斧斤,缚拳之绳索,信不诬也。,但头堵纷沓,予性不敏,恐后久而遗忘,致失真传,故笔之于书,使垂不朽,于人共见共闻。凡我同志者,鉴诸束必无小补云。
  时大明崇祯岁次甲申仲饔上浣之吉大梁后学周全淮颖甫书于育英斋,至今二十余载,稿换数次,创为此谱。大清康熙岁次乙巳盂秋之吉重书。
  从以上拳序看来,此《通臂拳谱》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探讨研究:
  一、此谱初撰于明崇祯甲申年春,即明崇桢十七年,公元1644年;后数易其稿,最终定稿重书于清康熙乙巳年秋,即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其间历时二十二载。
  而据民间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打韩通,韩通用的就是通背(臂)拳。但民间传说其时间无法考证,也可能是出于后世小说家之盲,所以并不能确定在宋代已有了独立系统的通背(臂)拳法。
  从此《通臂拳谱》作者周淮颖向上前推数代,则明显可见至少到明代中叶时为止,通臂(背)拳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理法明晰,拳械兼备,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成熟拳种了。
  二、拳谱自叙中所言“猿仙授拳”之说,显然是伪托附会,故示神秘。这个习惯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流衍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可说是已经屡见不鲜,司空见惯了。我们暂且不论其祖师真正为谁,但现在流传的一些通背(臂)拳派系中也有拳传自白猿(或名为白猿之人)的说法,可见此传说并非始于近代,而是古已有之。亦或可以说,现在传世的各种通背拳流派与此古传通臂拳法实际上是同源异流,同出于一脉的。
  三、通背(臂)拳流传至今,不同的师承传授导致不同支系的分化发展,早巳流派众多。有的派系在拳名中用脊背的“背”字,有的则用手臂的“臂”字。其中流传较广或拳名较显的有祁家通背拳(又分老祁派与少祁派)、白猿通背拳、活叶通背拳。(又名合页通背、合一通背、独流通背等)、两翼通背拳(又名两曦猿拳)、洪洞通背拳(又名无极通背缠拳,亦有人称太极通背拳)等,而祁家老门传人张策又发展出五猴通背拳(亦称五猿通背或太极五行通背拳),祁家少门传人修剑痴也衍化出五行通背拳,还有出于少祁的软手六合通背拳等。
  这些流派之间虽然技法拳路有所差异,但通背(臂)拳的基本拳理和总体要求还是大同小异,有共通之处的。如果把现在的各派通背拳与此谱所载的古传通臂技法作一比较,相信对理清理顺通背(臂)拳技理的传承衍变过程会有极大的帮助。
  四、《通臂拳谱》中还首次详细记载了通臂拳自董成传张明甫(瘦张),瘦张传徐行八,行八传王养津,养津传李后泉,。后泉再传至周淮颖的古传师承谱系,使现代人能够十分清楚的了解通臂拳的早期传人,为古今通背(臂)拳传承关系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参考资料。
  五、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巅峰时期,产生了众多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拳种流派。而谱中所述的如“太祖关东行拳、南唐二十四腿跌打、倭国单刀、宣府双刀、春秋大刀、金家小枪、唐王双股创、二郎枣穰槊、孙膑拐、提铃拐、蛾眉镰、迷缠棍、叶家砲拳、周家斜踢、沙家猾拳、温家架势、刘聚短打、棉张短打”等关于明朝武术拳械种类和流派的相关信息,对我们解读明清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 柯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