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9日,当时的韩国首都汉城万人空巷,约有100万市民赶来为一位普通的大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民主国葬”,以悼念这位为韩国民主运动而流血牺牲的年轻人。 当年6月9日,为争取国内民主参加游行的韩国延世大学学生李韩烈,被警方的催泪弹击中头部而倒下。这一事件引发了韩国民主运动的高潮,韩国全国各地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民主改宪运动发展成为全体国民参加的全民运动,史称“6月抗争”。在全社会强大的压力下,6月29日,执政的民正党总统候选人卢泰愚发表了“629”宣言,民主改宪运动在韩国取得了全面胜利。 7月5日,李韩烈在与死神搏斗了一个月后离开人世,时年21岁。在一场隆重的“民主国葬”中,韩国社会开始走向新生。而韩国走向这次新生亦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过程和1980年代以来民众的不懈斗争。 从李承晚政府开始的民主抗争 近代以来朝鲜半岛的命运,正像世界上所有在地理位置上夹在大国之间的民族国家一样,在历史大势的浩荡浪潮中随波逐流。1910年,日本政府与朝鲜政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在经受长期经济、国土与资源掠夺之后,朝鲜半岛进入了“日据时代”。从1919年“三一运动”爆发始,朝鲜半岛的民族独立运动在本土与海外一直从未停止。同其他具有相同历史进程的国家相似,民族主义瑰丽但危险的花朵,日后结出了民族解放与“强人政治”专制独裁先后两种不同的果实。 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投降后,朝鲜国内党派林立,政局复杂纷乱。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朝鲜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中的亲美派代表人物李承晚,在朝鲜复国问题上希望依靠美国获得民族自新。1948年5月,在由美方控制的制宪国会的推动下,李承晚出任新政府第一届总统。于同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成立大韩民国。 李承晚当政的12年期间,国民经济和文化建设有一定发展,但李承晚政府将美国在其军政厅时期所攫取的既得利益全部予以合法化,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宣布反对党非法化,肃清左派力量。他为谋求连任,迫使国会通过宪法修改草案,连任三届总统,这也让他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1960年3月,李承晚妄图再次连任时,遭到韩国民众和在野党人士的强烈反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示威遭到镇压,伤亡极大,随之更大规模的示威席卷全国。李承晚对此仍下令镇压。4月19日,被激怒了的市民包围了国会和电台,烧毁自由党总部,同军警发生激烈冲突。国民议会后来一致投票支持民众的要求。在舆论压力下,李承晚终于在4月27日被迫辞职,流亡到美国夏威夷。 图为6月15日,汉城延世李承晚政府之后,韩国进入了30年的军人执政时代。当时民主党代表曾于1960年8月组成政府,史称“第二共和国”。但是,新政府旋即被朴正熙少将于1961年5月发动的政变所推翻。以朴正熙为首的“国家再建最高会议”,随后全面接管了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朴正熙本人在1963年的一次选举中当选为总统。朴正熙政府致力于快速实现工业化,促成兴建京釜高速国道,大幅改善国内的物流状况;大力推行“新村运动”改革农村等国策,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实现了被称为“汉江奇迹”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朴正熙的统治伴随着对人民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的限制和剥夺。朴正熙本人于1979年10月遇刺身亡后两个月,强有力的军官集团领袖、保安司令官全斗焕又发动军事政变,时任总统的崔圭夏在军人压力下被迫下野。 8月27日,全斗焕作为唯一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当选第11任韩国总统。全斗焕政府延续了前任政府对国民的控制和“形式宪政”的做法,实行高压统治,通过使用情报系统和警察等国家机器来镇压人民,压制不同政见和异议。全斗焕本人甚至被史家成为“韩国有史以来最野蛮的军事独裁者”。 经济的高速增长运行,社会中的民主力量对修改宪法运动的持续推进以及在野党经济实力、政治公信力的逐渐崛起,使20世纪80年代成为韩国民主运动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知识界、教育界成为反对独裁高压统治斗争的执旗者,以大学里的学生为主的民众抗议活动此起彼伏。据当事人回忆,当时有“流泪的周末”的说法,因为一到周末,学生就要离开校园,走上街头举行各种各样的抗议活动,这时军警即来到学校门口或者街头,用催泪弹驱散聚集人群。 2007年7月,由韩国导演金志勋执导的长达120分钟的电影《华丽的假期》在韩国国内上映,引起深刻反响和探讨。电影里的故事和画面让许多1980年以后出生的韩国人看了之后惊讶万分:“这真的是发生在韩国的事件吗?国家的军人怎么能对自己的国民犯下这种暴行呢?”《华丽的假期》正是以韩国民主抗争运动的“光州事件”为主要叙事背景。 1980年4月中旬,韩国全国爆发了工人及学生示威浪潮。到5月初,示威活动进一步扩大化,民众的诉求是马上撤销戒严令,要求全斗焕下台。17日,全斗焕政府下令严禁一切和政治有关的民众活动,封闭大学校园,限制学生活动。同时不准召开国会;严查批评国家元首的言论,其间逮捕了包括民运领袖金大中在内的部分社会民主人士和学生。18日,一向富有斗争精神的光州高校的学生,继续示威抗议。全斗焕派出特战部队空降光州市,实施镇压,数十名学生被杀。 此时,光州市民奋起加入支持学生抗争的行列,他们夺取武器,以全罗南道道厅为中心,持续了长达10天的武装抵抗,并一度把戒严军队赶出了光州市区。5月27日,全斗焕政府出动数万兵力,总计150多辆坦克、装甲车、大型直升飞机等重装备,开进光州市区,野蛮枪击抗争的民众,并最终占领了全罗南道道厅。至此坚持了十天的“光州抗争”被血腥地镇压了。据当时政府公布的数据记载,该事件共造成191人死亡、122人重伤、730人轻伤。而根据后来调查的结果以及为此耗尽余生奔走维权的“光州母亲”组织申诉的资料,伤亡情况要更为严重。 光州事件发生后,举世皆惊,韩国国内一直有为其正名和要求为受害者平反的抗议活动和舆论。每年的5月18日学生和民众都试图举行悼念活动,遭到当局禁止。 隆重的“民主国葬”1985年2月,韩国新民党在全韩第十二届“国会议员”席位选举中取得重大胜利,新民党从此成为韩国最大的在野党,这为韩国的民主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后的韩国,民主力量的主要政治诉求锁定在修改宪法问题。据当时宪法规定,总统由5000人组成的总统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这意味着现届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操纵该选举团间接选举总统,选举的公正性和代表性都难以保证。 以金大中、金泳三为代表的民主力量因此坚决要求修改宪法,实行总统直选。全斗焕政权则以“该规定是保证政权得以和平交替的最佳选择”为由,屡次拒绝修宪。 1986年2月12日,由新民党和以著名人士金大中、金泳三为首的在野团体“推进民主化协议会”发起“一千万人改宪签名运动”,开始了韩国新一轮的民主浪潮。在釜山等地,有数万市民在广场集会,响应修宪签名活动。在其他地区,要求修改宪法的集会规模更大,修改宪法签名声援运动很快席卷了全国。 警方在签名运动开始的头几天里,多次软禁新民党总裁李敏雨和金大中、金泳三等人。两次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强行搜查新民党中央本部和“推进民主化协议会”办公室,没收有关签名运动的文件,大批逮捕参加签名运动的新民党成员,并且对国内129所大学进行了突击搜查。当局的暴行引起在野党和民众的强烈抗议。 在民主力量推进修改宪法运动的同时,以大学学生为代表的韩国知识界、教育界反对独裁高压统治的抗争一直在坚持进行。他们有力地支持了修改宪法运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当时很多学生因参加抗议活动而被开除或除名。 1987年1月,被捕的大学生朴钟哲因不明原因身亡。警方称他“坐在椅子上的他突然‘哇’地一声倒下”来,企图以此蒙混过关。1月15日晚,韩国国立科学搜查研究所法医1室科长黄迪骏在汉阳大学医院结束尸检后确认说:“可以肯定是水刑!”真正死因被封锁。 4月13日,全斗焕发表了“413护宪措施”声明,以拥护明文规定的间接选举制的原有宪法。决定在1988汉城奥运会之前“停止有关修改宪法的讨论”,下届总统仍将按现行宪法由“选举人团”选举产生;并对在野党和学生进行恐吓和威胁,声称要“严惩暴力和破坏社会安定的行动”。公布的当天,韩国11所大学的4000多名学生示威抗议,要求全斗焕下台。随之各地又举行了多次集会、示威,多人被逮捕。以此为契机,由金泳三率领的统一民主党和以金大中为首的反对党势力联合起来正式展开改宪斗争。5月18日,朴钟哲被刑虐致死的事件被披露,警方的阴谋以及全斗焕政权的暴力性与非道德性大白于天下,引发媒体和民众的抗争热潮。 6月2日,全斗焕指定他在陆军士官学校的第11期同届生卢泰愚为民政党的第13届总统候选人,“害怕得手足无措了。阁下,请你领导到底吧”(卢泰愚语)。6月9日,当时延世大学学生李韩烈随同大批学生在校园内游行,随后同赶来的警方发生对峙和冲突。在冲突过程中,李韩烈突然被警方射出的催泪弹击中头部(据有关报道所说催泪弹是“水平射出”的)。被击中后的李韩烈,立时血流满面,失去了意识。被身旁和四处跑来蒙着面的学友抱住,很快被送去就医急救。 李韩烈中弹时的场面被新闻照片公诸于世,引起舆论大哗。这批新闻照片成为激起“6月抗争”的导火索,也成为当年具有标志性的黑镜头。偏巧6月10日是民政党举行选出总统候选人的日子。这天40万学生和市民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当天有2400多人被捕。6月11日,《朝鲜日报》报道了“610民主抗争”全面打响。当天,头版《八面峰》栏目写道:“这是告知人们什么是民意的信号。”从6月10日起,在“撤销护宪,打倒独裁!”这个统一口号下,要求修宪的示威扩展到了全国33个城市,除了大学生和民主人士,即便是城市的代表“领带部队”的中产阶层甚至地位更高的人群,也开始走上街头,加入到民主化抗争的序列中来。 据资料记载,从6月10日至26日的半个月间,韩国各地共爆发2145次示威,参加人数达830多万;警方逮捕示威群众17244人,向示威群众施放催泪弹35万发;在示威群众与警察的流血冲突中,有6000多名警察和示威群众受伤,近300个警察机构被示威群众捣毁;164辆汽车被炸毁。这是全斗焕执政以来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冲突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政治抗争,是民主力量与专制统治集团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冲突,史称“六月抗争”。 在民众持续的民主化运动影响下,当时警方和军方不可能不受舆论的压力,部分国家机器开始失灵,政府秩序紊乱,很可能短期内垮台。出于自己全球战略利益的考虑,当时的美国政府也一再向全斗焕施加压力,要求其向群众让步。 19日上午,全斗焕把军队高层指挥官召集到青瓦台,确定了新的戒严令和部署,要求“明天凌晨4时前平息所有示威”。下午2时,当时的美国驻韩大使李洁明找到全斗焕,转达了美国总统里根的意见。美方意见认为,再行戒严和镇压,很有可能重现光州那样的惨案。下午4时30分,新戒严令中止了,全斗焕政府终于不得不向民众妥协。 6月29日,执政党民主正义党总统候选人卢泰愚发表了以“尽快举行改宪,采用总统直接选举制”为主要内容的“629”宣言,接受反对党提出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1、实行总统直接选举的制度;2、实施公正选举法;3、对受监禁的政治犯实行大赦;4、保证基本人权和法治;5、保证新闻自由;6、实施地方自治;7、确保政党的基本权利;8、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公共福利。7月1日,全斗焕宣布接受卢泰愚的方案。7月10日,全斗焕辞去民正党总裁职务,同日,反对党领导人金大中获得特赦,从此得以自由开展政治活动。不久,国会进入新宪法的修订议程,韩国宪政史进入了新时期。 而在7月5日,与死神搏斗了一个月的李韩烈离开人世。7月9日,汉城万人空巷,约有100万市民赶来为李韩烈举行了隆重的“民主国葬”。 “6月抗争”的影响 “6月抗争”之所以收全功,除了民主人士、学生长期付出的巨大牺牲、在野党的不懈努力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1988年9月第24届奥运会在韩国汉城(首尔)的举行。1981年,在德国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八十四次全会上,韩国汉城击败唯一的竞争对手日本名古屋,获得了1988年第24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继日本东京之后第二个获得奥运会主办权的亚洲国家。然而这与当时韩国国内民主化的浪潮恰好狭路相逢。随后,韩国国内开始出现反对承办奥运会的声音,而且音量越来越大。 第24届奥运会于1988年9月17日在韩国汉城如期举行。此前,在“6月抗争”期间,当时的国际奥委会透过英国《每日电讯报》传递出一个讯息:如果韩国国内局势仍然持续下去的话,国际奥委会将不惜代价撤销韩国的奥运主办权。而此时,韩国稳定国内局势,也如期举办了奥运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观看这届奥运会的时候,或许不会理解韩国人对成功举办这届奥运会的欢呼中蕴含着意义更加深远的狂喜。 在韩国人民40年来的民主化抗争历史中,“6月抗争”是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笔。“6月抗争”为彻底结束韩国在冷战开始以来长期的军人独裁政权提供了可能,为32年来韩国出现第一位文人总统打下了基础。1987年10月12日,韩国国会通过了修改后的宪法。10月27日,全国就新宪法进行了全民公决,93%的公民投了赞成票。这部被称为《第六共和国宪法》的新宪法就是今天韩国的现行宪法。 《第六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之所以特别重大,是因为它是第一个在执政党和反对党达成协议的基础上修改的宪法。其中最深刻的变化是改行总统直接选举,任期5年,不得连任,并且取消了总统宣布紧急状态和解散国会的权力。宪法还规定了基本的人权,恢复每届任期四年的国会审查政府机构的权力,建立起一个较为独立的司法系统。 新宪法使韩国走向了独立自主的真正的宪政道路,为国家今后各项事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民权利、个人尊严、社会公共生活的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1992年,民主运动活动家金泳三以执政党候选人的身份当选为总统。1997年,主要反对党“新政治国民会议”领袖金大中当选为总统。金大中政府被称为“国民政府”,是韩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由执政党向反对党和平移交政权而产生的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