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穿关于脑卒中的几个“误区”

 长沙7喜 2015-03-15

 

误区一:卒中发病突然,无法预防?

在脑卒中发病前往往有许多先兆,比如,发病前大多会有一次到多次的短暂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面部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清楚,剧烈头痛等症状,一般发作仅持续几分钟便消失,极易被病人忽略。一旦出现上述先兆,常预示着大中风的来临,须积极到医院求治,不可延误。


误区二:年轻人不必担心得脑卒中

虽然脑血管病的主要患者是中老年人,临床资料显示2/3以上的脑血管病首次发病者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这并不能说明年轻人就可高枕无忧。现在,脑血管病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患卒中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还有代谢异常、血液病、心脏疾病等因素。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仍是年轻人远离卒中的关键。


误区三: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会得卒中

人们都知道高血压容易得脑血管病,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脑血管管腔变得狭窄,以及其他因素存在,即使血压正常或偏低也同样会得脑血管病。血压下降过多、过快恰恰是缺血性组中的原因之一。


误区四:瘦人不会得卒中

与胖人相比较,瘦人得卒中的几率相对低一些,但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瘦人也可以患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血脂紊乱等疾病,这些都是引起卒中的危险因素。


误区五:吃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脑卒中

中国的阿司匹林的使用率远低于国外。临床大夫推荐使用阿司匹林也是因人而异,不是每人都适合吃阿司匹林,如胃部疾病者、出血倾向者。美国指南表示,脑卒中的防控措施是综合的,阿司匹林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千万别忽视降压、调脂、降糖的治疗方案的干预。


误区六:春秋输两次液会预防脑血管病

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来证明这种输液预防的方法是有效的。单靠短期静脉输液是不能起到预防作用的,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肥胖等,同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才是预防脑血管病的有效措施。


误区七:颈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

经常有人说,颈动脉检查等于脑卒中筛查,其实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脑血管、颈动脉等检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否发病还要看它具不具有危险因素,如行为因素:吸烟;精神压力,运动量少等。疾病因素则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等。因此,即使有颈动脉斑块也不要紧张,它不意味着就必然发生脑卒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