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自悟——行即是知

 病毒1213 2015-03-15


周一下午带着团队一行6人到上海出差,昨晚12点才回到北京;今天下午刚开了此次出差的分享总结会。

一些伙伴是新人,刚工作不久,之前对企业家群体也缺乏了解。因此,这一次出差,除了服务客户,主要目的是,通过现场观摩,演练队伍,帮助团队迅速成长。

总结会开始时,我先对出差做了简单回顾;然后让出差的伙伴,每个人来讲述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听下来,大家都表示很有收获,但讲得都不太具体,有些是在泛泛而论。


于是,我给大家分享了做总结的方法。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参与”、“团队”和“学习”。

对于员工来说,参与可能意味着很多内容,参与公司文化讨论和落地,参与发展战略制定等等;对于一个具体项目或者出差来说,参与,不仅是指行为上的参与,更意味着思想上的参与。

一直很欣赏任正非的名言,“要在思想上艰苦奋斗”。确实,很多时候,人们的身体在现场,思想可能缺席,看起来是在做事,心没有放在上面。作为一次团体出差,个人有不同的分工;有些人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会在一旁歇着,或者闲聊或者玩手机。其实,企业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各部门联动、不同的人参与才能有圆满的结果;因此,个人职责范围之外的很多事情,虽然不用亲历亲为,也应该做适当的了解;这种了解,可以是观察和旁听式的,是思想上的参与。


第二词“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团队意味着分工与协作,在辛勤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同时,优秀的个人会有团队意识,去主动补位,互帮互助。

一般人喜欢把“学习”挂在嘴上,而善于学习的人,随时随地都会学习。出差就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对新人来说;首先,出差通常是在新的环境处理新的事情,对个人业务水平提升和工作方法优化有很大帮助;其次,出差往往是和新的人、新的企业打交道,在交往中如果能仔细留意对方的言行,琢磨对方的企业文化和办事作风,主动与自己的状态来对标,那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一点,对于跨行业的合作伙伴来说,更有价值;比如传媒业就可以借鉴一下培训业在敬业和执行方面的经验。这正是“切磋”和“砥砺”的价值。

阳明先生倡导“知行合一”,他有一句话“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方是行”,是对合一的解读。

以前经常出差,见识了很多新人、新事,内心虽然也有一些触动;但这一次出差回来的分享会,让我触摸到了,“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半句话的真意。

简单来说,“出差”就是行。出差之前,往往会做各种准备。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到了地点,还是会发现很多事情没想到。或者是对方情况没摸透,或者是所需器材没带全;这样既定的任务,往往就会无法如期完成,或者会打折扣。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到达现场,产生的体验和领悟,就是“明觉”;而回来以后的总结,经过反思得出的规律和方法,就是“精察”。由此获得的工作上的新思维、新思路,就是“知”。

没有“行”,就没有“知”,行即是知。

由此联想到,关于企业要不要定战略的问题。

有些企业家说,自己创业发展到现在,从来没有明确的战略,只是确定了一些方向;有些人则说,如果没有战略,一味地蒙着头打,风险会很大。


著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曾经专门写过一本书,名叫《战略历程》,介绍了企业战略形成的十大理论流派,其中有一派是“学习流派”。该学派的主要观点,企业战略不是事先制定出来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是在特定部门通常是离市场最近的部门,经过小范围试验,逐步积少成多,经过多轮讨论、反思之后,上升为公司的整体战略。


在战略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的“知”是战略,企业的“行”则是执行。企业的战略和执行,本质上是一体的;因此老板们不能总是拍脑袋做决策,然后要求员工去坚决执行;而是要善于发现好的实践,自下而上地“明觉精察”,逐步形成整体的发展战略。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就行动中的企业家来说,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对于谋划未来、制定战略,具有相当的启迪意义。


服务同道、勉致良知!(阳明心学:yangmingwi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